让作文从“真”中来
2014-12-26吴宁
吴宁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课标赋予作文教学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一、贴近实际,多一点真话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杨再隋)因此,关注儿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儿童,触摸学生的情感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在作文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儿童最喜爱、最熟悉、最想说处入手,紧紧抓住“生活”与“儿童”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地流淌;真挚的话语才会在学生习作中显现。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多数学生写的是做好事。问他们做过这样的事吗?学生告诉我没有。问他们怎样写出来的?说是从作文选上“借”来的,有的说是自己编的。听了学生的话,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作文的题目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没有亲身的经历,当然写不出真话,只能靠“借”,靠编了。
后来,我与学生沟通,了解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我再利用班会让学生说自己的故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拟了题目,有《摸奖》《捕鱼乐》《“鬼”屋历险记》等。在习作中,学生说出了内心话,有表示高兴的,有表示自豪的,有表示伤心的,有表示后悔的……表现了一个个真实的自我。
二、融入社会,多一点真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从何而来?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对文学艺术家们指出了一条真理,那就是:“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应当让儿童融进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在习作中才会出现一件件真事,一扫往日的“本故事纯属虚构”。
其实,要想让儿童走进生活,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作文教学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我们完全可以走出课堂。如,在写一篇有关春天的习作时,我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孩子们感受春的气息,闻到春的芬芳,看到春的色彩。躺在青草地上,吟咏春天的诗句,挥动手中的镰刀,挖起那清香四溢的马兰。孩子们在春光中玩得多惬意啊!回来后,大自然的美丽场景化为丰富鲜明的语句在孩子们的笔下流淌。其次走进社会,去劳动、去采访、去调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素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本厚实的书。只要带领孩子们用心深入,用心解读,学生的习作就不会没有源头活水。
三、感悟生活,多一点真情
感悟是指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即有所感触和领悟。它是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感悟,才能发现真善美,才能在习作中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悟,那么观察来的材料只是僵死的东西,不能激活思维,也很难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要使学生学会感悟生活,首先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积极思考,勤于思考,善于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件事、某种现象仔细想,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味来,哪怕是一件平凡的事。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就是要使学生敏锐善感,学会感慨、感叹、感动。只有先对自己写的事情感动,写出来才容易感动别人。没有生活感悟的习作缺乏灵气,而不能感染别人的习作就是语言文字的堆积。
总之,作文教学如温火煲汤,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把握好“三真”,立足长远,少一点苛责,多一些欣赏,多一分宽容,多一点善待。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