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4-12-26凌建新
凌建新
摘 要: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性”是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界对小学教学反思的热点问题。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是现代小学教育的一种追求和理念,也是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如何在课堂短短四十分钟内提高小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更是不可忽视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有效性;实施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是指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充分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小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小学生能得到具体的提升、进步与发展。小学生的进步发展与否,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师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有目标教学意识,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减少对知识点过度的重复或遗漏,减小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为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具有直接有效地影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理念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并能在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应当具有时代气息
在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具有时代气息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时代责任以及使命感。如在讲到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中的“认识物体与图形”一节中,针对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PPT技术播放课前所找到一些新兴事物的图片,如高铁车厢的设计图、大型展览的图片等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图片中所包含的图形,如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
2.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景创设应当具有生活性
只有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学生才能意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所服务的,数学与生活具有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测量自己课桌的长与宽,然后询问学生课桌的面积是多少。由此,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已经掌握。
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
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可采用故事情境创设法、游戏情境创设法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演示等方式创设情境。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及其自身喜好不同,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加数学自身的魅力,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当少而精
在小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是小学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经常被教师应用的教学手段。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对非重点和繁琐的问题进行简化,做到少而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过度提问以至于学生对重点问题无从把握,影响了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是这样问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的高和低与所拼成的图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而另一种情况这样设计:“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正方形,三角形的高与所拼图形的高相等吗?”显然,对于两种提问方法,前者更具有引导性,而后者则相对直白,不利于学生认真思考。
2.教师要正确把握问题难度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提的问题难度过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有的教师所提的问题又过于容易,没有思考价值。可见,教师对于问题难度的把握很重要。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节中,教师可以先问:“一桶油的重量为100千克,那么半桶油的重量是多少呢?”待学生回答“50千克”之后,教师则可以适当引出分数的意义。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以知识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在现代化小学教育中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究,其有序地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协作,教师应有先进理念并对课堂教学情况能进行正确地把握和掌控,学生应有积极主动和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切实有效地配合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2]要学棣,王新武.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刻不容缓[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编辑 李 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