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
2014-12-26熊波
熊波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笔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并且把课程的学习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学会积累、练习多说多写、多说这个“用语文”的观念上,我认为是对本课的一个突破。李老师是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用途的老师,令人十分佩服。
课程设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李老师整堂课的设计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无繁文缛节,无哗众取宠。如老师对朗读指导的不急不缓,循序渐进;又如情景创设中学生的自主发言,李老师的声音、话语、动作,无不犹如柔柔的春雨,润物无形。
课堂呈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老师引领的课堂呈现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充满激情,反应迅速,思维活跃。课堂的活力是老师唤醒的!如:课程开始的切题引入,李老师问学生课题中哪个词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世纪”和“呼风唤雨”。然后积累与“呼风唤雨”类似的词语,最后出示两个设问,请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改成陈述句。学生不仅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最关键的是也理解了课文所要介绍的中心内容。整堂课,李老师反复贯穿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以及后来对21、22世纪以后的每个世纪的展望,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短短的40分钟简直太少了,他们意犹未尽啊!
课堂效果——“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哪里?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找到了答案: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用语文”这个概念上,我们能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理念无处不在:从课题的词语出发,引导积累含有意思相近词语的四字词;用课文中的句子,引出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说话;对排比句的改写,对设问句的改写,对说明方法的复习,乃至后来的情境创设朗读和激发情感说话,她真正发挥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
总之,李老师的课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指导,让我再一次深刻领悟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学无止境”的道理,也再一次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反复咀嚼李老师的课,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我们要构建更加完美的课堂,那么,是不是可以在这几方面再注意些:课堂上给予学生整体感受全文的时间;朗读的体会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课堂上的问句尽量少一些,对学生更加“放心”一些。我们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因为,孩子是不同的孩子,时代是不同的时代,我们的课堂也将是不同的课堂。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