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育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萌芽
2014-12-26郭晓蕾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层面,而要将幼儿印象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知科学、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因此,幼儿的科学教学应该依据幼儿认知思维实践性、形象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就幼儿的具体生活进行教学,让科学素养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生根萌芽。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实践
一、配置素材,提升科学活动的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余,教师应该在幼儿科学实践活动中为他们配置好相应的物质条件,营造良好宽松的探索环境,从而在心理层面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诉求。在幼儿园内、在班级教室里,教师要努力开辟相应的活动区域,将各种幼儿感兴趣能接受的事物呈现在他们面前,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摆弄以及实践操作提供渠道。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增强趣味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动力。
二、设置游戏,提升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将科学经验融入学生的游戏之中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有效积累和深刻体验。因此,教师可以静心编排设置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愉悦的心态之中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接触,如水、树叶、泥土等,在学生游戏过程中感知事物的本质属性,体验浅显易懂的科学原理。幼儿此类游戏种类丰富,可以是认知层面的感性游戏、可以是区别事物的类别游戏,可以是探寻相似点的匹配游戏等。
三、增强体验,提升科学活动的实践性
幼儿科学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理念下的传授型模式,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学生活动型模式,将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糅合进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以及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事物,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相应的事物,形成认知。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可以不受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制约,而在过程中幼儿展现出不同的水平能力便于教师的个别辅导和针对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洞察力、思维辨析力。
四、拓展外延,提升科学活动的生活性
幼儿的科学活动不能仅仅滞留于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这种现象所涉猎的外延极广,有关于动植物、天气等自然界因素的探析,也有社会生活物品的好奇,幼儿常常被世界的光怪陆离所吸引。此时,教师没有事先的预设,也没有相应物品的。但幼儿对源自于自身生活中的现象往往比来自于教材中的内容更加感兴趣,而此时教师的引导教学也就相应的更富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幼儿会对此类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作者简介:郭晓蕾,女,1986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学。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