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学生心理 落实新课标
2014-12-26林碧玲
摘 要: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质在于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创设满足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合群的心理特点的学习情境至关重要,不仅能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情感;心理;活动;能力
一、顺应“好奇”心理 调动学习积极性
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是掌握知识的良好心理开端,是求知欲旺盛的体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新奇感这一特点,采用新奇灵活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愉悦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兴趣,使学生产生“爱学”和“乐学”的内驱动力。例如,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任意写出三个连续自然数,只告诉教师所写的这三个数的和,教师马上猜出学生所写的是哪三个数。这时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好奇心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探索奥秘的强大内驱动力。教师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同学们,只要你学好这一课,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为了弄清其中的奥妙,学生就主动积极地接近、探索、理解平均数的知识,自觉地产生对新知的学习动机和自我需求,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欲望也与时俱增。
二、遵循“好动”心理 培养学习自主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能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能使手得到运用。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动手操作是一种启迪学生自主思维最好的实践活动,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是学生的思维工具和技能。它具有形象、易于提高兴趣,有利于理解知识,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利用“好胜”心理 激励学生的创造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21世纪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国际竞争越加激烈,要使现在的学生成为社会的竞争强者,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学生的成就感已在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成功作为目标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是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因学生的不正确答案给予“错”字否定,而应善于激励,捕捉其内在的思维积极性,给予积极的合理评价,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同时,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应给予积极鼓励和评价。如“真行”“很聪明”……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在教学中还应巧妙地组织一些有益的竞争,把竞争意识带入课堂,有效地激励学生探索知识。例如,分组开设擂台赛、代表赛以及抢答赛等,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打破了以往的“注入填塞”的呆板教学,既活跃了气氛,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迎合“好合群”心理 发展互动性
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同时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可让学生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迎合学生的“好合群”的心理需求,提供合群机会,实施合作学习方式。
一堂富于艺术性的教学,会使学生把知识当作一种自我的需要,教学的关键在于重视挖掘数学的魅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发掘学生的各方面的心理潜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参考文献:
毋胭脂,种国富.从数学新课标看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09).
作者简介:林碧玲,女,1977年11月出生,就职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其能力。
编辑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