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
2014-12-26曾春苗
摘 要:审题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又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初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很重要。
关键词:审题;习惯;培养
一、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错题时,抱怨自己太粗心、后悔自己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调查发现,这都源于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审题障碍。我就自己所带的一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发现一年级学生审题方面有以下问题:(1)学生有经常抄错数的现象。抄错数字,白白丢失分数;经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观察,得出“病症”。学生书写不够整洁规范,如:1和7、4和9、0和6等易混淆;还有的学生一目十行,错行抄写。(2)解决问题练习的错误率高。一年级上册的练习题都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错误率也很高。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会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3)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与家长交谈中得知学生在家写作业时,遇到老师没有讲解过的题型或是条件比较多时,学生往往题目也不读就说自己不会,依靠家长读题才去完成。
二、审题不清的原因
调查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探索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有效审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形成。
1.感知粗略,研读意识差
审题时,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题目中的文字、数据、图片等信息。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就是比较笼统、粗糙,忽略信息,不喜欢反复研读题目,不易形成类似成人的、相对完整的、精确的认知。
2.注意失调,错误经常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稳定与分配能力是影响小学生审题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经常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3.思维定式,对比意识差
定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小学生先入为主,常常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出错。
三、培养学生有效审题能力的策略
1.多读
读题,能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
(1)一边识字一边读。开始学生拼音不认识,无法拼读,只能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多读。随着学生拼音学习量的增加,老师可以注上拼音让他们看了拼音读,要学生逐字逐句地读题,对生字和词语可作适当的解释。(2)用笔点题指着读。针对学生一目十行、看错行、抄错的情况,我要求学生在一年级进校就养成指着题读的习惯。这样老师在讲解书本上的题目时,可以直接看出学生有没有看到题目,注意力有没有集中,思维有没有跟上。(3)结合图、表一起读。还有的题目要求是以图画或表格等形式来体现的。这就要求老师教会学生看图或表格。(4)按照顺序有序读。要求学生读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另外,还要让学生读题目序号,什么叫大题,什么叫小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漏读。
2.多画
(1)圈关键字。部分学生读完题后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关键字来看。这跟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整体,没有注意细节。如一年级刚开学出现的题: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本题就要圈出“左”“第4只”这些关键字。教师带着学生多圈圈,学生对这些关键字就敏感起来了,审题就更能抓住要领。(2)画出横线。一年级学生对语句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常常引起解体出错。还有一些题目只要在原题上稍作记号就可以有效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比如:“在○里填上>或<:3+6○1+7。”在判断大小之前,应让学生先计算两边的算式,再根据计算结果来判断大小。(3)作出记号。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出现的“数一数”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数一个用斜线划掉一个,如:“把8、3、4、6、1、9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写一个数用斜线划掉一个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3.多说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方面提出“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表达对审题过程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知道怎么做,却说不出来(占62%)。在此,我们低段数学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清楚地用语言表达数学的解题程序;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解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意识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田红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作者简介:曾春苗,女,1983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葛云飞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