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观察能力,寻找习作素材

2014-12-26龚利钢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泡泡小事事物

摘 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要树立正确的观察观,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为习作提供“源头活水”。

关键词:观察;习作;素材

观察是一种通过感知有意识地采集材料的知觉活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起点。小学中年级学生懂得什么是科学观察吗?懂得如何观察吗?鉴于此,对学生进行观察意识和观察方法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观察观

通常,学生可能会把观察理解为“看”。这种理解不够全面,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细微的、隐藏着的,因此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用心思考,需要多种感官联合活动。也就是说,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共同去感知、去体验,再加上用心去辨别、去分析、去记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倘若在观察的时候充分发挥这些感官的功能,并把观察所得的素材运用于写作,所写的事物才具有真实感,所写的事物才可能形象生动,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打动人。

二、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1.训练观察的目标意识

一觉醒来,睁开双眼后,大量的信息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一天中见的事物多了,变换的场景多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事物也就模模糊糊的。如果能带着一定的目的去看,学生从主观上就会更留意身边的事和物,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春天来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很多学生不知道到哪里去看,甚至不知道什么景色是美丽的。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那嫩绿的小草是值得看的,初绽的桃花是可以欣赏的,树木新抽出的嫩叶也可以去看看……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现。

2.学习选择观察的角度

特级教师张贤平说过:“俯视、仰视、平视,远观、近瞻,正面、侧面,察言、观色,瞻景、观景,所感受到的景物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陵壁》中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掌握。例如,在观察榆钱树、银杏树等景物时,就带领学生先远看树木,从整体上对树木的外观做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走近观察树木的枝干、树叶等等,形成由远及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意识。

3.学会观察事物要捕捉特点

中年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外在的特点,因为这种表象的特点更为直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动物的外形,人物的外貌,事物的形状、颜色等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重点应从这个方面下手。在“吹泡泡”的作文片段教学中,泡泡的样子和颜色最引人注目,有的学生抓住样子这样描写:“五颜六色的泡泡从吹泡口里跑出来,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圆溜溜的‘水晶球,变成一颗颗‘钻石,满天飞舞。”“泡泡便调皮地蹦了出来,它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葫芦,还有的像雪人。”有的学生抓住泡泡的颜色描写:“泡泡五颜六色,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有绿色的……真是漂亮极了!”这些学生捕捉住了泡泡的特点,学会了观察。

4.明白观察事物要从小处着眼

据调查了解,当问及“昨天你身边发生过什么事”或者“昨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哑口无言。其实是因为学生只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大型活动印象深刻,对身边的“小”事根本没注意,自己没有亲自做的事如同一阵风吹过头顶那般平常,不懂得在意。俗话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于中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来说,就得小处着眼,因为他们的年龄决定了生活圈子里发生的一般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是与儿童紧密相连的,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小事就是习作的源头活水,要让学生关注小事、留心小事。

三、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

有了一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方法,就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观察。

1.要坚持每天布置观察任务

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生活环境、季节变化、新闻事件等因素,布置观察内容。以季节变化为例,春天到了,就布置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秋天来了,就观察秋风秋雨。

2.要提供观察后交流的平台

感受成功能让学生保持对观察活动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人、景、物、事讲给家人听,讲给同学、朋友听,讲给教师听。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给学生观察后的讲述提供机会。在家里,搞“每日新闻会”;在学校,开设两三分钟的观察交流会,组织学生办观察小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的重要和乐趣,逐步养成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习作观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即时性,观察的对象有静态和 动态之分。教师应该从静态观察入手,运用观察方法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记录。有了一定观察记录基础后,重点训练动态观察,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多问:“你看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指导学生不像作文那样文从字顺地写,而是抓住能概括事物或者事件的关键词语记录,随后整理成较为详细的记录。为了方便记录,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和笔,做到时时、处处动手记录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有习作素材,通过观察、记录能力的训练养成,在语言素材的日积月累后,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居惠颖.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习作水平[J].甘肃教育,2012(03).

作者简介:龚利钢,男,1978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泡泡小事事物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巨型泡泡
小事不小
难忘那件小事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