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2014年总目录
2014-12-26
【名家特辑】
演绎“红色经典”:
三大革命音乐舞蹈史诗及其和平回归
[美国]陈小眉 冯雪峰 译(1.5)
汉唐经典作家的大国风范[澳门]杨 义(2.5)
论台湾女诗人对圣经智慧书的理解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尹 捷 译
(2.13)
华语语系的人文视野与新加坡经验:十个关键词
[美国]王德威(3.5)
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风尚:以东方学家拉克洛瓦的
著译为中心钱林森(3.21)
十八世纪法国舞台上的中国风尚:以勒萨日的
戏剧创作为例钱林森(3.30)
高行健莫言比较论
——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公开讲演 刘再复(4.5)
文革作为启蒙,或启蒙的反讽
——论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台湾]黄锦树(4.9)
论台湾文学场域中的政治和市场因素
[美国]张诵圣/刘 俊 译(4.18)
中国现代作家媚俗的改写
刘再复 林 岗(5.5)
文字的淘金之旅
——欧阳昱访谈录
李 珺 [澳大利亚]欧阳昱(5.13)
要怎样的文学?
——高行健与刘再复在香港科大的对话
[香港]潘淑阳整理(6.5)
两种现代性?
——冷战初期两岸小说初论黎湘萍(6.11)
古镜记:读古远清编纂《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
[香港]黄维樑(6.18)
【诺贝尔文学奖专辑】
论《生死疲劳》的超现实主义叙事
[澳门]龚 刚(2.58)
《灵山》的禅意分析郭冰茹 曹晓雪(2.66)
乡愁的泛滥与消解
——简论华文作家的三种离散心态
庄 园(5.46)
论高行健戏剧艺术的借鉴与创新
——《车站》和《等待戈多》戏剧手段之比较 景晓莺(5.55)
【域外汉学】
寓澳名贤汪兆镛诗词探论
[澳门]邓骏捷 陈业东(1.28)
走向世界与回归传统
——澳门大学第二届南国人文论坛综述
[澳门]张丽凤(1.38)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汉语哲学建构
——欧美汉学界对于先秦中国思想的不同解读
韩振华(2.22)
读史书美“反离散”原文及中译文有感
曾 琳(2.40)
文化-文本的交织
——儒家经典如何成为欧洲哲学的思想源泉 [德国]叶格正/赵 娟 译(3.37)
《瑶池新咏集》与三位唐代女道士诗人:
中国古代女性诗歌发展的新阶段
[澳门]贾晋华(4.25)
一个反向文明的寓言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与救赎
[香港]潘淑阳(5.21)
澳门大学中文学术研习营综述
[澳门]李 杰(5.30)
文学场中的画家凌叔华
[香港]袁 婵(6.20)
越南古代汉文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吕小蓬(6.26)
【比较文学】
菲律宾作家黎萨尔与20世纪中国文坛
孟昭毅 [澳门]郑宁人(1.43)
回译、自译及创译
[澳大利亚]欧阳昱(1.48)
Mabel Lee(陈顺妍)访谈录
[澳大利亚]欧阳昱(1.65)
澳大利亚英语文学中的华人写作
[澳大利亚]欧阳昱(2.45)
客观艺术与浪漫艺术
——王鼎钧《那树》和郭宝昆《傻姑娘和怪老树》
之比较梁燕丽(2.53)
中国万花筒:古伯察游记中的中国形象塑造及其传
教士立场庞希云 钱林森(3.42)
荡向无何有之乡的轻舟:陈季同的跨文化交流
愿景与书写周云龙(3.49)
论当代中国诗人的自殖
[澳大利亚]欧阳昱(4.38)
“雅努斯的面孔: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
工作坊综述郑海娟(4.47)
双语人生[澳大利亚]欧阳昱(5.33)
加拿大双语作家李彦的自我译写
赵庆庆(5.38)
晚清新教传教士与中国小说批评
狄霞晨(6.32)
从“马华”到台湾——论张贵兴的文学创作之路
[香港]王立峰(6.40)
【性别研究】
五六十年代革命战争小说的“同性社会性”
——兼再重读《洼地上的“战役”》
张 坚(1.68)
她们读门罗艾晓明 柯倩婷 冯芃芃(1.78)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文学生命中的“巧合”
[澳门]杨青泉(1.83)
拜金价值观与张爱玲早期小说创作
陈绪石(1.92)
聆听生命诉求 关注生存状态
——试比较严歌苓、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闫 石 郑沛程(1.99)
【严歌苓研究】
以女性为中心的写作
——论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香港]李仕芬(6.46)
浮华绌落见真淳
——《陆犯焉识》中的移民视角与当代史观
盖建平(6.58)
【台港文学研究】
台湾文学史概说
[日本]藤井省三/贺昌盛 译(2.72)
历史困境里的现实突围
——“钓运”影响下刘大任的文学叙事
周之涵(2.85)
台湾当代小说语言流变寻踪张卫中(5.80)
殖民地文学交往中“台湾想象”的生成意义
——以《华丽岛的冒险》为例
马泰祥(5.85)
台湾后乡土小说的历史意识与时间美学
张 帆(5.91)
本省、本土与民主台湾
——试解读台湾电影中的“美丽岛事件”
白惠元(5.97)
“后殖民”的洞见与盲视:读周蕾的《写在家国以外》
余夏云(6.79)
论武侠小说复仇模式的变迁
宋 琦 周 俊(6.85)
【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寻找诗意:大马新诗史的一个侧面考察
[台湾]黄锦树(2.91)
恋物、悼亡与家国寓言
——黄锦树《鱼骸》的离散诗学
汪 荣(2.101)
张贵兴的南洋“神话”
——阅读《顽皮家族》 [香港]赵咏冰(2.107)
六行内新诗体“创格”的尝试
——以泰华“小诗磨坊”的诗为例
[泰国]曾 心(2.114)
谢川成《温任平研究》序朱文斌(2.118)
华文流散文学的本体性:
兼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再思
[马来西亚]许文荣(4.78)
论诗人陈国正对越南华文文学的贡献
谢永新(4.86)
南洋风与现代性的解语者
——评张松建的《文心的异同》
凌 逾(4.90)
钱石臣——印尼早期华文文化的耕耘者
钦 鸿(4.94)
石头与女鬼
——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
[台湾]黄锦树(5.60)
笼罩在幢幢鬼影中的“太平洋战争”
——马崙历史小说浅论肖 成(5.69)
“颠覆书写”与身份建构
——解读林幸谦《狂欢与破碎》的反模拟书写
刘桂茹(5.76)
(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
——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
朱崇科(6.91)
尼采存在主义与英培安和吴宝星的作品
[新加坡]沈伟赳(6.98)
论云鹤的咏物诗和准咏物诗
——兼谈云鹤诗歌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演变
北 塔(6.106)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
“遗漏”的意义
——美华文学在大陆语境传播过滤研究断想
许 燕(1.105)
论郑南川在魁北克的草根写作
赵庆庆(1.11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双重经验的跨文化书写
[美国]施 雨(1.120)
华人文学团体在中加文学交流上的民间角色:
以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为例
[加拿大]梁丽芳(5.102)
复杂多样的代际差异
——以美国新生代华文作家郁秀和王蕤的小说为例 池雷鸣 陈涵平(5.108)
开花结果在海外
——论陈瑞琳及她的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 程国君(5.114)
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另类爱情”演变
彭 超(5.119)
论叶维廉散文创作刘茉琳(5.125)
【华裔文学研究】
笔尖在枫叶国舞蹈
——华裔加拿大文学的起源及发展
李 晖(3.120)
与华人有关的三桩悬案
——美国少数族裔的性别、种族与阶级
肖 画(4.98)
风景这边独好
——近三十年加拿大华裔文学综论
刘红林(4.106)
从多方视角论议北美华人华文文学属性
[韩国]高慧琳(6.66)
中亚著名东干诗人亚斯尔·十娃子在中国
常立霓(6.74)
【汉语诗学】
论《当代诗坛》之于“汉语新诗”的视野建构
许燕转(3.77)
诗与思——菲华著名诗人云鹤诗歌研究
沈 玲(3.83)
瞬目苔色小诗风
——《磨坊小诗》·2014·序沈 奇(4.50)
“诗言志”变:抒情的发明
——以《诗言志辨》和《诗言志释》为中心的考察 杜晓杰(4.54)
肌质·节奏·抒情空间:现代汉诗感知形式初探
关天林(4.61)
李进文诗歌的现世情怀与终极关切
胡西宛(4.71)
【文化研究】
沈从文的图像转向:一项跨媒介的视觉文化研究
李 军(3.89)
【理论前沿】
文学批评的尊严如何可能[澳门]朱寿桐(3.57)
谈文学批评独立性的根本
[澳门]庄 园(3.62)
李健吾与理想文学批评的建构
[澳门]金 鑫(3.67)
古典的经验与现代文学批评文体独立性的构建 [澳门]李博昊(3.72)
【对话与访谈】
呼鸣访谈录
[澳大利亚]欧阳昱/崔钰炜 译(2.121)
亚美文学研究在台湾
——单德兴教授访谈录
[台湾]吴贞仪 单德兴(4.111)
子轩访谈录
[澳大利亚]欧阳昱 子 轩(4.125)
归来的“另类”艺术
——关伟访谈录
[澳大利亚]欧阳昱 关伟/梁余晶 译(6.111)
访问余光中先生[澳门]张丽凤(6.124)
(黄洁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