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八性”原则
2014-12-26张建荣
张建荣
摘 要:一堂课的成败,教师教学语言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课堂教学语言应精雕细琢,讲究技巧与艺术,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不是蜜,却可以黏住一切东西,这是叫什么呢?”是语言。语言是意识的外壳,在课堂教学中是传递知识信息、引导思维、提高认识、培养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君不见,同是一堂课,三尺讲台,有的自然生动、幽默风趣、情趣横生,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而有的却枯燥乏味、语焉不详、言不由衷,以致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语言技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正因如此,课堂教学语言应精雕细琢,讲究技巧与艺术,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那么地理教师的语言应从哪些方面下工夫呢?
一、坚持语言的思想性
思想教育是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贯彻国情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任务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带有明显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应结合教材,有机渗透德育,在授课中不信口开河,不传播小道消息,不哗众取宠,不讲无原则的话,更不能散布非法言论,做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二、把握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做到准确无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切忌用“或许”“可能”“大概”等一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词句。教师的语言精确了,其内在的美才能体现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治学的严谨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研究教材,准确地掌握和讲授教材内容。例如,“降水”不能讲成“下雨”,“矿物”不能说成“矿产”,“国土资源”不能说成“土地资源”,“陆地”不能说成“地壳”“大陆”,总之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三、遵守语言的逻辑性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讲解原理,都要有逻辑性,条理清楚,因果明确,顺理成章,使所授知识形成系统,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果教师讲课既无顺序,也无因果,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前言不对后语,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获。
四、重视语言的启发性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发现真理。”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如果没有启发性,是没有灵魂的。怎么启发,形式多样。语言的启发是根本的、首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特征,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高度活跃,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为了追求教学语言的美感,以吸引感染学生,在教学中,语言要尽可能规范化和大众化。它包括以下含义:(1)要使用普通话。(2)语音准确。(3)声调适度。(4)语速适中。(5)语调要富感情色彩。上课要有情感的投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语调,它的变化必须符合课堂内容的要求。如,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加重语气;对一些定义、概念语气要放缓;对一些情感色彩很浓的内容,教师要有感情,这样才能使语言富有感染力,深深吸引学生。
六、增添语言的趣味性
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能使课堂“满堂生辉”,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又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有机穿插于教学教程中:(1)谚语。如讲锋面时,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样道来,朗朗上口中,浅显易懂。(2)诗词。如,在讲地球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理课也能上出诗情画意。(3)成语。如“沧海桑田”“滴水穿石”等,寓意深刻,耐人寻味。(4)雅称。如,森林有“绿色卫士”之美称,南极有“寒极”之誉。简明的雅称,学生听来亲切易懂。
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任务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授课时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切忌拖泥带水,无关紧要的话不说,首要的是不能过多重复。另外,要注意纠正“这个”“那个”“是吧”一类的口头禅。过多的口头禅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效果。
八、体现语言的情感性
一个适度的手势、一种饱含某种情感的眼神、一个自然或严肃的表情都对教学中的口头语言起着渲染作用,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可用热情自豪的神情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用充满信心的神情给学生描绘下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图景。这样便使本来单纯的口头语言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领悟到知识内在的情感因素,从而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王显槐,王晓霞.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1.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