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幸福路上
2014-12-26黄蓓红
黄蓓红
来滨海7年了,每逢加班忙碌,常被家人、朋友问起:“有必要吗?”而回答每每都如同小学生应对简单算术一般决然:“有必要,我快乐。”滨海,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充满幸福感的地方,我常常想:也许是因为滨海,因为生命自觉,让我们经常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而幸福,总属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国旗下课程是滨海人一起走出来的一段幸福之旅,我们一起学习、研究、收获。在幸福的路上,我这样走过……
出 发
2007年9月,滨海小学建校,而我,也有幸成为第一任大队辅导员,从此,我便和每周的升国旗、国旗下讲话结下了“血缘关系”。
虽然新兵上阵,但是凭借多年对原来学校国旗下讲话模式的观察以及发达的网络信息,要安排这事,绝对难不倒我。开学没几天,一学期的讲话主题、人员安排表就交到了李唯校长面前。
李校长看着安排表,良久,又看着我,良久 ……
“我想,我们的国旗下讲话能不能变种形式?至少让别人一看,这就是我们滨海的……”李校长后来说了些什么,我已经听不进去了。拿着被否决的方案离开校长室,感觉特别受挫——别的学校不都是这样做的吗?从自己读小学到当下,这二三十年全国上下都是这样做的啊……
回到德育处,细想:李校长说得也有道理,至少我们可以拿出点滨海的特色。和时任德育主任陈奕耀商量一番后,我们决定把校训融入到讲话主题中;至于讲话人,就由行政、科组长、级组长轮流承担。方案交到学校行政会上,虽然李校长还是不尽满意,但大家也没有提出更多合理化建议,于是,第一个学期的国旗下讲话就在“换汤不换药”的方案中展开了。
作为当时的大队辅导员,我印象特深的就是,即便提前发下方案让讲话人早早准备讲稿,但因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和角度常常受限于自己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所以讲稿往往要一遍遍修改。而每次讲话结束,总感觉话语如同“隔靴搔痒”。更糟糕的是,因为计划是开学初定的,撷取的内容通常是历史伟人的相关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他们很难产生共鸣。
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自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的内容《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交给音乐科组长金老师去讲。金老师为了不“辜负”这篇稿子,特别认真地作了准备,激情洋溢地进行了演讲。当时,我得意地想:这下总该给孩子一些触动了吧。不想当天中午召开大队干部会议时,大部分队干部竟然都想不起金老师讲话的主题和内容了——大队干部尚如此,一般的学生呢?我不敢往下想。“国旗下讲话”,你的路在何方?
2008年初,我不再担任大队辅导员,但从当时的大队辅导员曾女英老师兴高采烈的话语中得知,李校长经过尝试,准备亲自主持国旗下讲话时,我真的感动了,一种敬佩油然而生:这是一份多么强大的教育勇气!从事过大队辅导员工作,我才真切体会到要把国旗下讲话装进学生的心里是一件多么不简单的事情!李校长接过去这一任务,意味着她必须时刻直面问题,并把这一切变化为教育契机,这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和毅力。从常规的、不变的惯性中挣脱出来重新思考和改革,需要莫大的勇气。她的举动让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那一刻,我多了一分幸福,因为我知道,滨海人的心灵接下来每周都将获得一个强大的灵魂引领……
跋 涉
“一颗糖果的诱惑”“愿我们都有一颗橘子的心”“种下一颗童年的种子”……就这样,我们每周的工作、学习就在李校长国旗下讲话的故事中拉开了序幕。每个周一,滨海人都多了一份期待,今天李校长将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期待是因为这些故事总是小处见大、平中见奇,却又是那么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的甚至就是学生中发生的事情。学生们爱听,老师们也爱听。大家在听的同时,也用这些故事和哲理解决了学习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要是能把在国旗下讲话中获取的感受与大家分享,让教育进一步延伸,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我们陷入了困惑。
2009年4月的一次国旗下讲话,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李校长在 “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国旗下讲话中,因现场寻找第一个在作业本上给老师留言的孩子,李校长和学生们产生了精彩的互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振奋。在那周的行政会上,点子最多的曾昭曙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这周的国旗下讲话,已经不只是讲话了,有师生、生生的互动,有教育的生成,准确地说,这是一个课堂。为让这一“课堂”发挥更大的辐射效力,我们应该把国旗下讲话延伸到班级的课堂,建议把每周五的班队会调整到周一第六节,以便利用班队会开展延伸活动。当时,虽然我和女英老师认可“课堂”的说法,但因各班处理班务时间一向吃紧,我们提出了担忧:班队会时间是班主任处理班务的“黄金时间”,这样是否会影响班级管理?大家一番讨论后,没有结果,但有了共识:“试一试!”
说试就试,我们开始部署,并且每周都到各班了解大家落实的情况。一周,两周……刚开始,老师们还热情高涨,和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可过了两个月,就开始有了异样的声音,在校园里走着走着,我经常冷不丁就会被班主任截住:“主任,这事真是既浪费时间又折磨人,就那么个故事,听完了又翻来覆去地讨论,有什么意思啊……”“能不能说点班里的其他事啊?我们班里好多问题等着讨论呢……”每每遇到老师们的怨言,我都不由想起李校自己主持国旗下讲话的勇气和决心。因此那个时候,我对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大家看看,还有没其他办法和形式,不是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吗?”是的,要从常规的、不变的惯性中挣脱出来重新思考和改革,我和大家也需要勇气和决心。但这样的坚持,会有结果吗?我也不知道。那段时间,我只能努力和大家商议如何突破,并在不同的班级、年级进行尝试。而来自老师们的各种声音,依旧让大家“欲进还退”地纠结着。
那段时间,德育处在每一节班会课里极力挖掘可以让实验延续的亮点,并希望以此产生辐射效应。几周后的一节班会观摩课上,张淑萍老师带的班有了突破。那节课上,孩子们精彩的主持、丰富的素材和与班级情况紧密结合的讨论,让班主任们热血沸腾了。想起课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由衷佩服淑萍。评课时,热心的淑萍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之前也是觉得这样的班会上得没有意思,不想上了。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班很多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学生在班会课上都非常自信,他们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让我很受鼓舞。为了这些孩子,我觉得做下去很有价值。现在,孩子们在课堂上能把话题接过来,自己组织讨论,这对孩子也是很好的锻炼……”她的一席话,无疑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接下来,班主任黄惠芳、杨芳、陈利云、谢伟、黄燕等纷纷参与到研究中来,大家组成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以班主任成长促进会为平台,探讨课堂模式,共享活动资源。于是,小品、快板、格言、博客、“国感本”等各种各样教育元素开始出现,“课堂”也纵深发展为“课程”。孩子们在家经常与父母交流国旗下课堂的内容,不少家长渐渐也成为“课堂”的忠实“粉丝”,他们每周一会准时守候在学校操场边,和滨海师生一起分享“国旗下的课堂”,并纷纷在班级博客上发表观点和赞许……这一切,仿佛都在为课程研究加油和呐喊。
国旗下课程就这样,如同一个改革的车轮,带着我们一起飞快地“转”起来了。
那一刻,我又多了一分幸福,因为我和一群有梦想、有勇气、有智慧的滨海人一起前行……
收 获
不知什么从时候起,国旗下课程成为了学校的“名片”,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讲到滨海,大家就会说起我们的国旗下课程。而兄弟学校开会时,也经常有熟悉的人凑过来问:“李校长还在每周进行国旗下讲话吗?”这个时候,我总会很骄傲地回答:“当然!”国旗下课程已经是滨海人生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扎根在每个滨海人的内心深处,时刻指引着大家待人处世,也告诉着我什么是教育的勇气,什么是教育的责任……
学生胡珺的妈妈陈永平女士每每讲到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都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国旗下课程是滨海小学‘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孕育出来的花朵,她芳香四溢。我们的孩子很有幸沐浴其中,度过别样的七彩童年。同时她也是一双无形的推手,推动做父母的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素养,以更好地引领孩子走向生命自觉,走向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广阔原野,而不只是钻到书本知识的死胡同里。”
2012年4月,凝聚着李校长和滨海人智慧和汗水的《国旗下课程》一书出版了,来自全国的300多位校长应邀参加了新书首发式。当我和同事们一块在签到处为全国各地同行办理手续时,发现很多与会的专家、同行一拿到资料袋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那沉甸甸的书籍,欣喜和赞赏之情表露无遗。“你们的书我们能多要几本吗?我们能带老师观摩你们的‘四段式活动吗?”……三年多的时间,我和大家一起,有过困惑、有过坎坷、有过迷茫;但这期间,“国旗下课程”每周的故事让滨海人内心一次次变得强大,课程带给孩子们的变化不断激励着我和同事们前行。国旗下讲话发展为国旗下课程的历程,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洗礼,我也和大家一起在课程中成长与蜕变,我无法不为此而深感幸福。
在学校申报“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时,我再次对学校的国旗下课程进行了资料整理。翻看这几年来李唯校长的讲话稿、老师们做的实录、学生们的感想……我的眼睛几次湿润了,是什么让我们一路相互鼓励、搀扶前行?我想这是因为,滨海正像李政涛教授说的,是一所有魂魄的学校,“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和“国旗下课程”都是滨海小学的魂。滨海人在课程中不仅 “成事”,还在“成人”,我和大家一起经历了在成事中成人,于成人之中更好地成事。
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和学生、家长一起在国旗下课程中进一步实现生命的真实成长。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