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014-12-26刘训华
刘训华,男,江苏滨海人。上海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与高等教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等各级别课题20项,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浙江学刊》等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录;著作有《困厄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专著)、《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引论》(合著),主编著作1部,参编多部。成果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摘 要: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既承继旧学学生刻苦求学的一贯学习作风,同时在追求个性、救亡国家方面也继承传统私学的“特”“活”的优秀品质。私立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错场所,它能够承担起教育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在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不仅注重课堂学习,还积极开展社会教研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知识面,在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知识储备等方面,为近代杰出人才的鼎盛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在生活上,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普遍比较朴素,贴近社会现实。
关键词:私立;学生;生活;民国
习与生活是学生时代最具有标志性的日常图景。中国私立教育的发展在近代走上了一种极致,它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产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骄人的业绩。探讨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它既是新式教育渗透中国教育基本面的基础,同时对新式教育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社会观念、组织形式和价值判断上,使得由近代私立学校学生回忆所构成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中国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杠杆,由于其生动的教育实践,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国人以个人或集体名义创办的学校,二是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创办的学校。本文的私立主要指前者。近代私学的博兴,源于国家救亡与教育大发展的需要。面对快速变革的社会形势,国家、社会、家长都有让学生学习经世致用之才的内在冲动,而私立学校则为解决这种冲动提供了实践的可能。私立学校不仅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人才,对于那些国家需要的工科人才,也积极尝试。1914年,湖南私立楚怡学校校长陈润霖有感于我国工业落后,“亟早树基础,乃创立楚怡工业学校。设机械、矿冶、土木三科,教具设备及实习工场无不完备。” [1]这些专业的开设,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向西方特别是日本学习的结果,传统的私塾尽管也存在,但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已逐渐走向衰亡。新式教育的教学活动,它是以集中授课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所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就面临教育方法的变革。私立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错场所,它能够承担起教育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认为,勤奋是学习的根本。时有学生回忆,“盖学生父兄所不慊于学校者,在晚间放学之过早,在校时间之过少,以为较之私塾,终日书声琅琅,日晡犹喧,勤情迥殊,而于学校授课时间之长短,并未过问也”。[2]296根据这种社会和家长需求,各地公私立学校都尽量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私立尚公小学的课程设计就体现了社会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值。如果将尚公课表与教育部所定课程标准比较,这所著名小学的课时皆多于标准课时。尚公小学国文课初小和高小均在每周加1到2课时。[2]173~174一些私立学校课时过多,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如,黄炎培调查的安徽学校,也大都每个小学校每周设有36课时,每课时甚至有60分钟的,“谓非此不足昭示勤恳,博社会信用也”。[3]394
在迎合社会大众的同时,一些私立学校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法的创新。1914年无锡兢志女学在初小阶段,就力求注意多用启发式,高小则输入式与启发式并用,中学及师范多用输入式,有时也间用启发式。[4]这是私立学校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私立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习上,各自形成了不同风格。尚公小学地处上海,因此家长多重视英文。“学生之父兄大多数就职工商,又大多数为教会信徒,重视英文之观念,不下于国文,率以吾校英文时间较少,去而之他。” [2]170尚公的这种情况在其他私立学校普遍存在,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创新,更具有操作的可能性。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上,私立学校学习生活环境的陈设,常常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临时的方法,有时令人会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比如,江西某地一所设于祠堂内的私立初等小学,教室布置甚为奇特,“黑板左右,赫然陈两大棺,其前七纵八横皆学生桌,而其室之前左隅,设教师预备桌。此所谓教师预备桌,乃依余意戏易所新名词,实则书包与戒尺齐飞、朱墨共灰尘一色之私塾先生书桌也。尤其绝者,二生背壁坐,其书桌左紧接先生桌,右紧接赫然大棺之和头,其前又紧接七八生并坐之长桌,审视良久,终莫得此二生出入路,问之,乃知日日从先生桌下蛇行出入者也”。[3]这种如在恐怖片里出现的镜头,是新式教育在旧式教育基础上蜕变的一个鲜明注脚。“教室内学生坐位,常发现奇异之布置,则教桌之左右两旁,往往设学生席,使学生坐处,与教师立处,在同一纬度上。而教师板示时,断非此处生所能见,亦若不欲使见者然。此其故非尽由于教师之昧昧,大抵教室小而学生多,不得已而出此”。[3]教育资源紧缺,是新式教育起步之初就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私立大学里,好的教师的授课往往让学生如沐春风。程玉民回忆他的老师周其勋时说:“他教的课侧重在诗歌和欧洲文学方面。他向往的是诗歌中体现出的诗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他在课上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主要是带领我们念华兹华斯,欣赏称颂‘简朴的生活,崇高的思想的诗句;带领我们念希腊悲剧,讲希腊人观念里的自由和宿命;带领我们念歌德的《浮士德》,感受浮士德对生活的热爱,体验生活的强烈愿望。他的话不多,但都出自内心,所以我们也就随着他感受到优秀文学的熏陶,心灵得到提高。正是这种心灵的交流,使学生感到周先生亲近。院系调整中,周先生调到广西师范学院任教,曾任系主任,市政协委员。很可惜的是,因为路远,以后再没有机会能见到他。” [5]104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也建立了较好的情谊。
课堂教学是近代私立学校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同时,近代教育家们还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私立学校改革试错的效应明显,这里的“试错”更多是指一种开创性的教学探索,对于学生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晓庄学校是由陶行知创办的私立学校,他的生活教育理念在近代乃至今天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927年春,晓庄学校开学后,师生投入了紧张的建校劳动。在辛勤的劳动中,他们喊出这几句诗充满劳动理想和激情的诗句:“拔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6]114晓庄学校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创办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这种师生一起劳动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像晓庄学校这样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更接近于教育的本源。
二
私立学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科研的方式促进学业的进步。私立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在1916年1月19日修身班讲演时,提出了南开教育宗旨:“本校教育宗旨,系造就学生将来能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人之一般人才。” [7]3私立学校重视科研工作,用科研活动来推动教学,培育成果服务国家与社会,这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南开大学重视学生科研工作,在1920年代末期建立东北研究会,常常利用寒暑假到东北实地考察,回来后研究会每周一次聚会,研讨东北问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开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刊出“东北问题专号”,如,《东北与外交》《东北现在的交通》《东北金融之现在及其将来》《东北社会情形及教育设施之概论》《日本对中国之侵略政策》《日本之中国研究与中国之日本研究》《中日俄与东三省》《我们要从日本人铁蹄下夺回东三省的自由》《收复东北是可以等待的事吗?》等,东北研究会还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出版《东北经济地理》,该书对于准确了解东北状况具有重要意义。[8]507~508在全国对于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群情激奋的同时,南开的师生能够从学术而不是纯粹情感的角度,来探讨东北及日本问题,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只有南开中学才能以扼要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统计数字教导学生,加深了解何以东北对祖国是那样重要神圣。” [9]
复旦大学在1917年率先开设了商科,并在1921年成立科研组织“银行经济研究会”,翌年改名“经济研究会”,吸引有此志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经济研究活动。厦门大学在1921年设立商学部,并在1933年成立“经济研究会”。南开大学在1927年成立的“经济研究所”,侧重通过从数理、统计角度,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编制天津市物价指数,并深入到经济理论研究。[10]南开的统计资料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也成就了数量经济学、统计经济学重镇的学术地位。私立中华大学编印了一些学术刊物,有《中华季刊》《金融知识》《农村经济土地处理工作实施报告》等,《中华季刊》以“介绍学术发表本校师生互相研讨之结果为宗旨”,在内容上主要分“论著、研究、译述、调查、文艺、杂著及其他等项”。该刊曾发表《师范教育改革之新倾向》(张安国)、《改进小学班级教学之我见》(周智)、《劳动契约之性质论》(刘大勋)、《读楚辞》(李骅括)、《四度空间对于近世算学的贡献》(余之奎)、《文纳特卡制之理论与实行》(文经华)等学术文章。[11]案卷号482《金融知识》的专业性、实用性很强,在其创刊号的发刊词上,就明确了这样的使命:“本刊对现行金融法令,应尽量开发其理论,提高一般国民之信心,以利战时金融国策之推行。” [11]案卷号484《农村经济土地处理工作实施报告》(1936年7月)属于即时刊物,主要是针对现实赤区农村土地问题进行探究。[11]案卷号485总体而言,私立中华大学的教师科研活动,既具有学术性,同时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照。
在应用科学方面,南开大学在1932年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目的在于“研究我国工商业实际上之问题,利用南开大学之设备,辅助我国工商业界改善其出品之质量,俾收学校与社会合作之实效”。研究所设“专司化验分析各种物品”的化学部,“以研究所得之新法,自行制造各种物品,其结果备我实业界之采用”的制造部,“解答各界关于化学工业上之困难问题”的咨询部。[12]359~360组织完善,分工有序,足见私立大学在科研活动方面有很强的经世致用功能。复旦大学与中国茶叶公司合作创办茶业研究组附设茶叶研究室,来改进我国茶叶的产制技术,通过服务社会,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私立大学这种与公司企业合作的模式,也是今天大学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社会的雏形。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大学也可以从中获取费用,从而形成科研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良性循环。
对于私立大学科研的实用性特点,它实际上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12]37它注重理论研究与现实运用的密切联系,以研究成果服务大众。
私立大学也很重视学术交流活动。以私立中华大学为例,蔡元培1932年5月28日来校演讲中国教育问题,陪同者为李四光、王世杰等;胡适1932年12月来校演讲《少年应该抱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张伯苓1937年5月18日在中华大学校友会大会堂演讲《川游的感想》;1938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也来校演讲等等。[13]364~371私立光华大学在学术讲学上更有名师云集之感。学生回忆当时的现象,“我们在简陋的饭厅里可以听到鲁迅、林语堂的演讲;在草棚里可以听到胡适之、钱基博、吕思勉、蒋竹庄、吴梅、胡刚复、朱公谨、颜任光、廖茂如、潘光旦、章乃器、王造时、罗隆基、薛迪婧、金井扬、杨荫溥、安绍芸、何炳松等教授的讲学;在休息室可以看到张韵海和徐志摩在谈诗,李石岑在谈人生哲学。”[14]22
私立广州大学图书馆自编辑刊物《图书馆季刊》,注重与国内外刊物互换交流,“计长期交换有东方杂志、中华教育界、申报月刊、日本东方学校、清华学报等86种,还有各大学月刊、学报等……”,[15]601这一做法拓宽了学生学习所需刊物的来源。截止1936年,私立广州大学图书馆共藏有中文图书36114册,西文图书2155册,并有珍藏图书《有机化学丛书》、《德国数学全书》等。[16]25
私立学校学生身边丰富多彩的科研和学术活动,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树立了学习的崇高性与针对性,并增强了学生服务地方、报效国家的意识。
三
私立学校在校学生数在近代得到迅速发展。1933年全国私立中学有1030所,学生数共有212633人,[17]1~2已与公办中学数量相当,这些私立中学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如,革命家李一氓回忆起求学经历时说:“1921年暑假,我到了上海,了解到上海并没有很多好的中学。较好的都是私立的,一个是民立中学,一个是澄衷中学,一个是浦东中学,还有几个大学的附属中学。”[18]27~28由此看出,当时上海的中学,办学效果好的都是私立的。
家长多喜欢选择好的私立学校,也包括了选择优质的同学及关系网。而对于学校的选择,它的住宿环境,特别是同学的素质等等,都是一个常被考量的因素。好的私立学校师资也是一流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受过西方严格的学术教育,在为人处世方面,那种不带有政治意识形态和旧式师道尊严般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潘纪一回忆,“我念中学是抗战时期了。我从小功课是一向很好的,班上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经常做班长啊什么的。小学和中学念的都是私立学校。那时有些好学校是省办的,不是国立的。苏州中学是江苏省中学里最好的。后来我高中上的学校,就是本来的苏州中学,因为苏州被日本人占领了,他们一批教师,都到租界里面来了。这批教师集合起来办了一个学校,叫育英中学。这个学校基本上把过去苏州中学的传统继承下来了。我是在育英中学高中毕业的。我因为功课比较好,在高一时觉得读书读得时间太久了,就跳了一级。高一结束我就跳到高三去了,中间高二没有读。我那时读中学,空闲时间很多,所以不是只读课本,其他书籍看得比较多,包括小说,什么《红楼梦》《三国》啊,这些都看。特别是《红楼梦》,我看了不止一遍的。还看了《阅微草堂笔记》这样的‘笔记。这些东西,对自己的智力开发相当重要。” [5]85在优质私立学校的学习生活,在给予学生知识学习、品格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各式各样的私立学校里,学生的人生经历也像时代的困厄一样,颠沛不堪。后来成为作家的柏杨,有一天在住的“老司院”空地一口水井里,人们打捞出一具跳井自杀的人的尸体,就在那刹那之间,十二岁的柏杨兴起投井自杀的念头。然而事情有了转机,“在辉县县城北方约三公里的百泉镇上,新成立的私立百泉初中,招考一年级新生,除了高级小学毕业生可以报名外,高级小学五年级肄业生也可以用同等学历报名。我正在就读高级小学五年级,这消息使我高兴得发疯,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就悄悄地带上毛笔盒,前去投考。这是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充满自信的考试,半个月以后,学校发榜,我被录取。” [19]24人生常常在绝望处峰回路转,私立学校给予了柏杨人生的轨迹性变化。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有着很强烈的公益色彩,这里面有中国传统儒家的重义轻利的因素。民国时期中国人所办私学的内在源动力,是中国传统儒家通过教育教化人心、回馈社会的知识分子济世情怀。比如,在收费问题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费处理上,很多私立学校采取的是预先收费的政策。上海商务印书馆私立的尚公小学就是这个情况。它的国民小学每月收银元1元,高等小学每月收银元1.5元,而对于贫困人家的学费,在核准后可以减收,但这也仅限于印书馆系统内职工的一种福利。[20]16能够在办学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减免学生的学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善举。
私立学校学生在生活上,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普遍比较朴素,贴近社会现实。史玉泉回忆当时在私立学校生活,还是蛮有趣味。“学校小学和中学在一块,吃饭的时候,小学生和中学生一起吃,那时我人很矮,饭桶却很高,吃饭很困难,我看不到饭,要踮起脚,饭满的时候还行,可以自己装饭,要添一点饭就很困难,只能让其他同学帮忙,这个印象很深。学校附近都是农田,休假日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的农田里游玩,各种农作物我们都能识别,什么茄子、黄瓜,什么是稻、什么是麦,这个是甘蔗、那个是芝麻啊……” [5]23
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中国边地私立学校学生的生活极为不易。如,盈江地区的私立振南小学,成立于1942年2月,有学生19人(1945年8月),校舍是租借彭先青厢房楼1间,教学设备有黑板1张,讲席1台,桌椅由学生自备,校董有彭先青等人,没有校长。教师是59岁的杨曰清。师资缺乏,1942年聘请刘玉安,1943、1944年续聘刘,1945年刘因为家境困难坚辞,改聘杨曰清。经费来源主要是收费、地方津贴、政府津贴、其他由学生负担。“山民生活贫困,经费书籍缺乏,恳请设法,并请鼓励儿童就学。学校系一寨之文化,虽无生之家亦有关,他寨人对学校之态度实为冷淡,祈鼓励寨人之兴学兴趣”。[21]28由此可见,边远地区私立学校的学生,不仅面临学校办学经费困难、师资缺乏,并且教育得不到所在地民众重视等种种不利因素。
然而,在大城市私立学校学生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模样。学生史玉泉回忆,“那时我十岁不到。明强中学对英语很重视,当时的英文老师是广东人,每节课之前都要做听写,做对的同学,下课就给一块蛋糕吃,所以那时候我总能吃到好几块蛋糕。” [5]22~23这些办学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的学生日常生活,距离理想中的教育状态又更进一步。
私立学校对于师资建设非常重视。著名国学大师、音韵训诂学家黄侃曾被聘为私立中华大学教师,黄侃的习惯是通宵读书然后在下午睡觉,因此常常不能准时到校,并且讲课时又容易忘记下课时间。对于这样“校宝级”的名师,校长陈时根据他的特点,将其课程尽量安排在上午,并且把端茶倒水、擦黑板等琐事一一安排好,同时叮嘱门卫,见到黄先生坐车到校门口时,需要及时替他付车费,以免耽误他给学生上课。[22]273
在私立学校,学生所感受到的规范化,与公立学校相比并没有明显不同。革命家李一氓曾经读过的大同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校名英文译名是Utopia University,翻译成中文是乌托邦大学的意思。尽管校名有点乌托邦,学校生活组织和课程严谨,较为注重英文、数学、物理、化学,所聘师资都是英美留学生。只是校舍显得平常,学生不过两百多人。李一氓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但是没有学好数学,后来想来非常后悔。[18]30~31湖南的周南中学在管理上倡导学生自治,“学校设校学生自治会,各班设班学生自治会。自治会的干部全部由学生选举产生,分管学术、体育、文娱、卫生各项活动。各班设级长,寝室设室长,其他如图书室、校园、食堂无一不是学生自己管理。学校自治会的干部,对内参加学校校务会议,共商学校大计,对外代表学校与各校联系”。[23]122民国私立学校的发达,对于培育学生的个性是大有裨益的。
民国时期是近代历史大转局中跌宕起伏最为激烈的历史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因时代的演变而空前活跃。私立学校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阶段,根据1931年北京私立弘达中学的统计,该校17岁到22岁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7.5%。[24]102好动、活泼,又受到时局的刺激,生理的青春期加上社会的动荡,他们容易被动员起来,在参与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总体而言,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私立学校的蓬勃发展。私立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新式教育影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生活上,则因区域、家庭情况等因素,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课题批准号:CAA110102)。
参考文献:
[1]朱剑凡.陈夙荒先生事略[A].湖南楚怡高工职校关于学校概况校董会任免及校长任免视察报告材料[C].长沙:湖南省档案馆,1959-04:851.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王炳照.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无锡兢志女学概略[J].中华教育界,1914(1).
[5]陈雁.师道: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朱泽甫.陶行知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7]王文俊.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8]王炳照.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07~508.
[9]何炳棣.一个可以向全世界挑战的记录[A].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10]颜莉冰.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科研活动特点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4).
[11]中华大学类[B].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12]王文俊,梁吉生,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13]娄章胜,郑昌琳.陈时年谱及中华大学大事记[A].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光华的足迹:光华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5]私立广州大学.校闻[J].广大校刊,1934(9).
[16]私立广州大学.设备概况[J].私立广州大学概览.广州:广州大学,1936.
[17]教育部统计室.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全国中等教育统计提要部分[M].自印,1936.
[18]李一氓.李一氓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柏杨.柏杨回忆录[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
[20]尚公小学校辑.商务印书馆私立尚公小学校一览[M].内部印刷本,1931.
[21]刘玉安.盈江私立学校调查表(二)[A].德宏史志资料(第6集)[C].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86.
[22]陈庆强.追忆先父陈时[A].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三湘私立名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4]北京弘达中学十周年纪念刊[M].自印,1933.
?誗编辑 薛直艳
民国时期是近代历史大转局中跌宕起伏最为激烈的历史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因时代的演变而空前活跃。私立学校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阶段,根据1931年北京私立弘达中学的统计,该校17岁到22岁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7.5%。[24]102好动、活泼,又受到时局的刺激,生理的青春期加上社会的动荡,他们容易被动员起来,在参与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总体而言,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私立学校的蓬勃发展。私立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新式教育影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生活上,则因区域、家庭情况等因素,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课题批准号:CAA110102)。
参考文献:
[1]朱剑凡.陈夙荒先生事略[A].湖南楚怡高工职校关于学校概况校董会任免及校长任免视察报告材料[C].长沙:湖南省档案馆,1959-04:851.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王炳照.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无锡兢志女学概略[J].中华教育界,1914(1).
[5]陈雁.师道: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朱泽甫.陶行知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7]王文俊.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8]王炳照.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07~508.
[9]何炳棣.一个可以向全世界挑战的记录[A].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10]颜莉冰.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科研活动特点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4).
[11]中华大学类[B].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12]王文俊,梁吉生,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13]娄章胜,郑昌琳.陈时年谱及中华大学大事记[A].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光华的足迹:光华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5]私立广州大学.校闻[J].广大校刊,1934(9).
[16]私立广州大学.设备概况[J].私立广州大学概览.广州:广州大学,1936.
[17]教育部统计室.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全国中等教育统计提要部分[M].自印,1936.
[18]李一氓.李一氓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柏杨.柏杨回忆录[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
[20]尚公小学校辑.商务印书馆私立尚公小学校一览[M].内部印刷本,1931.
[21]刘玉安.盈江私立学校调查表(二)[A].德宏史志资料(第6集)[C].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86.
[22]陈庆强.追忆先父陈时[A].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三湘私立名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4]北京弘达中学十周年纪念刊[M].自印,1933.
?誗编辑 薛直艳
民国时期是近代历史大转局中跌宕起伏最为激烈的历史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因时代的演变而空前活跃。私立学校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阶段,根据1931年北京私立弘达中学的统计,该校17岁到22岁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7.5%。[24]102好动、活泼,又受到时局的刺激,生理的青春期加上社会的动荡,他们容易被动员起来,在参与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总体而言,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私立学校的蓬勃发展。私立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新式教育影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生活上,则因区域、家庭情况等因素,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课题批准号:CAA110102)。
参考文献:
[1]朱剑凡.陈夙荒先生事略[A].湖南楚怡高工职校关于学校概况校董会任免及校长任免视察报告材料[C].长沙:湖南省档案馆,1959-04:851.
[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王炳照.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无锡兢志女学概略[J].中华教育界,1914(1).
[5]陈雁.师道: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朱泽甫.陶行知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7]王文俊.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8]王炳照.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07~508.
[9]何炳棣.一个可以向全世界挑战的记录[A].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10]颜莉冰.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科研活动特点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4).
[11]中华大学类[B].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12]王文俊,梁吉生,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13]娄章胜,郑昌琳.陈时年谱及中华大学大事记[A].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光华的足迹:光华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5]私立广州大学.校闻[J].广大校刊,1934(9).
[16]私立广州大学.设备概况[J].私立广州大学概览.广州:广州大学,1936.
[17]教育部统计室.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全国中等教育统计提要部分[M].自印,1936.
[18]李一氓.李一氓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柏杨.柏杨回忆录[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
[20]尚公小学校辑.商务印书馆私立尚公小学校一览[M].内部印刷本,1931.
[21]刘玉安.盈江私立学校调查表(二)[A].德宏史志资料(第6集)[C].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86.
[22]陈庆强.追忆先父陈时[A].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三湘私立名校[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4]北京弘达中学十周年纪念刊[M].自印,1933.
?誗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