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卓越计划”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12-25张连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33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型卓越

张连福

摘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以“卓越计划”班为试点,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方面,阐述我校在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地方高校;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3-7953-02

Abstract: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determines a country's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a hot issue of great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This paper takes the "excellence program" class as a pilot,from the trainingconcept, training scheme, teaching model, teachers, practice teaching, academic competition etc,described the attempt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n Our school.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cellence program;The innovative talents;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号角已经吹响。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是高等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面临的紧迫课题。

1 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一般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目前,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狭隘专业教育模式在地方高校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其存在的不足是:其一、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其二、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文理科界限分明,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视野不宽;其三、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重视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毕业就业率和考研率等一些可比性指标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高尚人格的培养,导致学生见利忘义,缺乏诚信,缺乏责任心,谈不上德才兼备;其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工程实践能力差。 因此,如何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计算机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 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措施是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在小范围内进行大力度的尝试。2011年,宜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专业被列为江西省高等学校首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12月,依托该专业,我校面向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择优选拨了40名优秀的学生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针对该试点班,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探索适合我校的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创新教育文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2.1.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播撒创新的种子

传统的重技能、轻人文、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快乐,压抑了他们的创新潜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使得多元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协调发展,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从而在科学领域敏锐地提出那些有可能成为科学发展新的生长点的课题。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已开设音乐欣赏、艺术欣赏、书法入门等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播撒了创新的种子。

2.2.2 职业素养全程渗透

忽视职业素养教育将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善与人合作等问题。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在培养方案中全程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每学期安排20课时的职业素养课。目前已开设时间管理/自我认知、团队建设/演讲能力、积极心态/演讲能力、有效沟通/情绪控制、职业规划/责任和感恩等内容,这些课程由学校教授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讲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培养方案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专业教育思想在我国高校根深蒂固,这种模式的缺陷的突出表现是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借鉴以通识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本质上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在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时,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是指全院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按学科大类或相近专业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模块是指按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子模块)。厚基础是指加大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的课时比例,减少专业方向课程的课时比例,从而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3 实行开放办学,坚持课内和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外教育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形成“课程向技能开放,专业向企业开放,学科向行业开放,课堂向“慕课”开放,课余向社会开放”的全方位开放办学格局。

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高度重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建立导师负责制,并提供配套经费资助政策,大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或学科竞赛活动。试点班大力实行校企合作,目前与北京中软国际南京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三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第四年完全由企业负责人才培养,包括工程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安置等。大一暑假就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环境考察等,通过实地了解所在城市的内涵,IT产业发展状况,IT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业务流程,使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本专业、本行业、本产业有所认识,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动力。

2.4 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我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创新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高校读博、进修访问等措施,使他们逐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科研创新能力。

2013年,学校聘请了中软国际教育集团首席技术官CTO徐建民、海同公司总经理曲刚等四名企业精英为校内兼职教授。2012-2014年,近20人次被派往企业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以培养老师工程实践能力。每学期在企业老师来校上给学生上实训时,学校都安排老师担任辅教,在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工程能力,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好的基础。

2.5 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应用结合”的原则重新编写了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课时的比例,大部分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由以前的2:1修改为1:1。每学期除了安排校内课程设计外,还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来校开设2周以上的实训课程。按照培养方案,从大三暑假开始,试点班还将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一年,以全面提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此外,学院给卓越计划试点班提供专用的教室,安装了新空调,并且每人配置一台专用的新电脑,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3年2月,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校申报的国家级项目—宜春学院-中软国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成功立项,更为我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 以学科竞赛与科研创新为载体,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原则,坚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技能比赛中获得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我院学子积极参加国际数学建模、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蓝桥杯”等赛事,并屡创佳绩。2013年,学校数学建模成绩斐然,获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1个,江西赛区一等奖3个,二等奖若干。java程序设计兴趣小组,采用真实工作案例,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氛围,真实的工作压力下得到锤炼,2013年,该队队员首次参与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就获得省级一等奖一个,并被选送北京参加了全国决赛,并获全省唯一的本科组二等奖。

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我校非常重视科研训练。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项目,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每个学生只要有科研创新的想法,都可申报立项。一旦审批通过,将会获得相应资金资助。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已有3批次6人获得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立项资助。

3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宜春学院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同年级对照教学班的教学效果对比来看, 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实际教学效果,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霄.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2] 刘理,韦成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动力机制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3] 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创新型卓越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关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