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科馆员研究十余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4-12-25
(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黑龙江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1 引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类型不断扩展,信息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大量信息资源的无序化堆积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读者及一些科研工作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宝贵时间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重点学科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至少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获取信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迫切需要图书馆改革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主动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服务应运而生。
学科馆员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同时具有学科知识背景,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学科馆员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我国学科馆员服务是在近十余年的时间里开展起来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几十所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先后采用了学科馆员这种信息服务模式。学科馆员服务从过去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为中心的服务,发展到现在的针对和嵌入具体用户群体、以个性化设计组织、知识化服务为中心,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我国学科馆员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经验积累,对此研究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回顾,对于学科馆员服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并在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的生命力,推动图书馆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学科馆员研究的阶段划分和对关键词的详尽论述可以理顺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发展脉络,展现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同时找到我国学科馆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和国外学科馆员研究之间的差距,为今后我国学科馆员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我国学科馆员理论研究概述
2.1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以题名作为检索途径,输入“学科馆员or学科联络员or专业馆员or参考咨询员”作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1998-2011年,共得到论文1528篇,去重精简为1519篇,其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1998-2011年学科馆员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2.2 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阶段划分
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普赖斯(D.S.Price),对各种科学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四个阶段的理论。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绝对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在此阶段,该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1〕
图1 1998-2011年学科馆员研究论文增长拟合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8-2002年间,每年以学科馆员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少,增长极不稳定,无任何规律性,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根据普赖斯科学文献增长第一阶段的特点,将此阶段确定为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萌芽期。2003-2011年间,每年以学科馆员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增长较快,从图2可以看出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曲线回归拟合分析,服从函数式为Y=57.154e0.407x且 R=0.938 的指数分布,故将此阶段确定为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成长期。我国学科馆员研究起步较晚,开展范围有限,从1998-2011年间文献的累计情况上也可看出,未出现文献数量增长缓慢或演变为线性增长的阶段,故我国学科馆员研究尚未进入成熟期。
图2 2003-2011年学科馆员研究论文增长拟合情况
2.3 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作为一篇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简单、直接、全面地概括出论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关键词在各年度出现频次的统计,可以解释某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兴衰、学科增长点与突破口。某一学科领域内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学科研究发展趋势及热点的形成与转移。〔2〕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导出了1519篇文献的关键词,经简单整理后,将所有关键词导入自编程序中以方便统计,同时对同义词进行了补充、合并、修正,将出现频次较高的部分关键词归纳整理按降序排列,见表2。
表2 1998-2011学科馆员研究关键词频次表
近几年来,随着学科馆员研究文献的增多,关键词也不断丰富,一些高频关键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核心。从表2的高频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658次,其次是图书馆186次,说明在我国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学科馆员研究的主要阵地。研究热点所关注的核心是学科馆员服务(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服务需求),学科馆员服务深化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使得当今的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由被动的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向以满足用户服务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式的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创新服务转变。学科馆员服务要真正具有主动性、针对性、个性化、知识化、专业化与其制度及相应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密切关联,所以学科馆员研究的热点其次是学科馆员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建立(服务管理模式、服务创新、服务质量、知识管理、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对策)。学科馆员制度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学科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与队伍建设(素质、工作职责、角色定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绩效考核)也是此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其他主题还包括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网络环境、Web2.0)、学科建设 (图情教授、学科建设、科技查新、教学科研)等。这些高频关键词的内容涉及了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管理、技术、素质几个层面,但这几个层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2.4 我国学科馆员研究领域新的增长点
高频关键词能反映某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但是从一些次高频关键词以及低频词却可以预测某个学科的未来和可能出现的增长点。对搜集到的有关学科馆员研究的关键词,抽取其中的次高频和低频次关键词预测其新的研究热点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研究领域:(1)协同服务,包括团队精神、互动、科研团队等;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定位对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组建学术服务团队以适应学科化、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研究围绕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及学术服务团队的定位与目标展开。(2)学科化服务平台构建,包括信息资源建设、Lib2.0、Lib3.0、博客、信息共享空间,研究主要为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利用Web2.0、Lib2.0、Lib3.0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学科化服务平台研究,使得这个平台既能揭示馆藏学科资源实体,也能链接虚拟学科导航资源,既是学科资源的组织管理平台,又是学科信息发布的平台,同时也是馆员、用户共同交流的平台,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努力的方向。〔3〕(3)第二代学科馆员,包括学科馆员2.0、嵌入式学科馆员,研究集中在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定义及角色定位。早在2005年,李春旺和李广建在《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4〕2008年初景利在《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一文中,对第二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职责拓展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进一步提出了第二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地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速度和角色定位等方面都与第一代有区别和提升。〔5〕(4)信息素养,包括专业背景、专业素质定位、继续教育等;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围绕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为中心,如何提高学科馆员信息素养等问题展开。
3 我国学科馆员理论研究的主题分布与主题实践发展
从整体上看,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范围较广,热点也较多,并能做到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学科馆员研究从最初的理论探讨到现在的大规模实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3.1 学科馆员服务主题理论研究
学科馆员服务是一种利用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面向解决方案的服务,它以用户需求为目标驱动,面向知识内容,即不仅是向用户提供了信息,而是根据需要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内容上的过滤、整合、梳理、加工、提升,从而使信息服务变成知识服务。研究主要围绕学科馆员服务与图书馆信息服务、读者服务、个性化服务、知识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的关系和对学科馆员的理解上展开。刘姝提出学科馆员服务作为泛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它在图书馆的泛在化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馆员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独特的学科服务方式,把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用户,无缝地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个性化的、可共享的知识和服务。〔6〕吕俊生把图书馆服务的两次跨越理解为从“学科馆员”到“学科化服务”,第一次跨越定义为从传统的以图书馆端为标志的服务模式,开始向将服务推向用户端的模式过渡,它动摇了传统的等待用户上门的服务模式,第二次跨越定义为图书馆服务整体的前移,并探索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学科化服务。第一次跨越具有变革性,而第二次跨越是第一次跨越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彻底性和深刻性。〔7〕
3.2 学科馆员制度与服务模式
3.2.1 主题理论研究
在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不同时期,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内容。(1)在学科馆员研究的萌芽期,学者针对学科馆员制度理念的引进、必要性的论述及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初步探讨。杜也力认为“学科馆员”制度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然物,是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图书馆馆员自我发展的需要。〔8〕姜爱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对知识和信息都有着迫切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该重视和加强为广大教师提供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设专人负责与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建立联系,在院系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利用图书馆提供帮助,解除他们在利用文献资源过程中的疑虑。〔9〕吴翠兰认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建设应注重软件建设——人才建设,其次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实行资格认证,择优上岗。〔10〕(2)在学科馆员研究的成长期,国内学者针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创新、实施与评价、问题与完善展开讨论。宋海沂认为高校学科馆员制度推行中出现发展阶段不明显,模式单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背景欠缺,绩效考核困难,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科馆员制度,即多阶段共同发展的学科馆员制度,多层次提高学科馆员的整体素质,多举措提高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多途径提升学科服务成效。〔11〕王琼认为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评价应采用定性考核内容和定量考核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提出第三代学科馆员制度范式。〔12〕张群利用网络直接检索法调查全国“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馆员岗位职责不断扩展;服务方式多样化;学科博客成为新宠;实施模式以学科馆员对口负责为主。同时提出应该从拓展学科馆员服务深度,加强重点学科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激发用户价值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13〕
对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研究,阎秋娟提出“学科馆员+用户”知识服务模式,并将高校用户分为关键用户、普通用户、潜在用户三个层次,用户是信息的需求者和消费者,学科馆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多名不同层次的学科馆员组成的馆员团队,图书馆智能服务平台是联系用户和学科馆员的媒介。〔14〕杨广锋提出学科馆员交互式服务模式的核心就是交互,具体表现在学科馆员与用户的交互、用户与用户的交互、各种资源与知识库之间的交互。〔15〕黄欣指出“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与“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有不同的优势特征,前者的优势体现在运作过程和服务绩效,后者的优势在于馆藏资源的采集、加工以及服务和管理方面,并提出构建以“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为基础,以“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为补充的新模式。在新模式中,学科讨论小组是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两种模式的结合点。〔16〕潘幼乔提出构建四级学科服务体系支撑平台建设,即基础学科服务一般馆员组、常规学科服务兼职学科馆员组、深层学科服务专职学科馆员组、拓展学科服务学科团队。〔17〕
3.2.2 主题实践发展
自1999年起,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就采用了“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在各院系聘任图情教授。2006年在上届图情教授任期已满的情况下,图书馆在重新聘任时作了调整,新聘任了图书馆教师顾问和学生顾问。学生顾问与图书馆负责人共同组成图书馆学生顾问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以密切图书馆与广大同学的联系。实践表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工作模式在学科服务运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于近几年采用了“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培训教师”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学科馆员面向对口院系所师生,解决对口院系所师生的需求和专业问题,咨询馆员面向全校师生解决利用图书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网上虚拟参考咨询,培训教师一对一解决院士、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在教学科研中及利用图书馆的各种问题。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培训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完整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与保障体系。
另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尝试在分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来推动分馆的服务并深化学科服务。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其基本原则为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总馆主要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用户,分馆主要面向教师用户。此外,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也在积极实践基于分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这一制度正将图书馆服务引向学科专业化、课题化、个性化发展。
同济大学图书馆近年来为推进学科服务工作实施了双伙伴计划,双伙伴指的是知识伙伴和科研伙伴,其中知识伙伴主要面向广大师生,围绕学科建设提供相关的学科资源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和知识信息服务,科研伙伴主要针对院系教师和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需求,与有关课题组结成伙伴关系,全程参与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为课题组提供准确、全面的文献资源信息。双伙伴计划的实质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组建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服务梯队,具有主动融入、动态制定、协同交互、开放整合及专业化、知识化等主要特点。
IC2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创的一种服务模式,它是在IC(信息共享空间)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融合了另一个IC(创新社区)理论而提出的,它是国内IC理念成功的典范。IC2创新服务模式致力于改善和优化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和物理设施,使图书馆成为读者学习交流、合作探讨、科研创新、社会交往的首选场所和极富吸引力的所在。继IC2创新服务体系推出后,以“点亮阅读、启迪人文、弘扬文化”为主旨,又系统推出了全面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IC2人文拓展计划,以期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视角,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人文素养。
3.3 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与队伍建设
3.3.1 主题理论研究
要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就必须培养和选拔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信息素质直接影响学科馆员制度的顺畅实行,所以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与队伍建设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领域。许多国内学者都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给予论述,彭艳认为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履行的工作职责包括学科资源建设、读者教育、学科联络、参与教学活动等,同时也提出这些列出的职责仅仅表明学科馆员可以开展的工作,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学科馆员必须履行所有的职责,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扩展的。〔18〕马晓辉提出学科馆员角色实现的难点是馆员学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难以顺利进行角色扮演,图书馆管理机制滞后,制约学科馆员角色的发挥。〔19〕
针对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图书馆普遍实行职业资格制度,而国内图书馆界既没有实行职业资格制度,也没有实行专业人员认证制度,导致图书馆员队伍构成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相差较远等问题,众多学者提出应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对策。张艳提出应制定学科馆员初期工作计划、制定中长期的员工培训计划,这是图书馆发展以及人才储备的需要。鉴于学科馆员制度试行初期,学科馆员的工作要求不宜订得过高,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入手,如了解所负责院系学科专业的资源是否完备,选择部分老师或主动推荐老师担任此项工作,通过搜索网络和电子资源,提供所负责学科的学术前沿、科研动态、会议信息等。〔20〕
3.3.2 主题实践发展
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软实力建设卓有成效。国家科学图书馆自2006年建立学科馆员团队以来,十分注重团队的软实力建设和核心价值理念塑造,服务精神、创新精神共同构成国科图学科馆员精神内核,引领学科馆员甘于坚守服务,敢于迎接各种困难挑战。学科馆员聘用时注重综合素质选拔,之后进行轮岗培训带岗实习,试用期满要进行综合素质、潜力考察,通过出国进修培育领军人才。通过建立学科馆员日志制度、问题反馈制度、安全保密制度、到所服务工作制度,加强协同工作机制建设,提升团队协同攻关能力。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任职需经岗位聘任小组的考核,根据考评情况,由岗位聘任考评小组提出拟聘人选,上报馆务会进行审核批准,馆务会审查批准后,公布聘任名单。另外学科馆员每年年终都要接受全馆组织的学科馆员工作考核,学科馆员考核工作由图书馆单独组织考核小组,依据岗位任务书中规定的职责和当年下达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过对岗位聘用细则和考核机制的制定和实施,优化了学科馆员的队伍配置,提高了该馆学科馆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工作能力强的学科馆员队伍。
3.4 信息资源和网络
3.4.1 主题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有力工具,学科化服务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科馆员的创新服务得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为学科馆员制度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金业阳认为作为基于学科馆员的信息支持系统,信息技术只是三足之一,信息资源与用户档案库,是系统的另二足。只有做到三足同时鼎立,信息支持系统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学科馆员制突破图书馆常态服务的局限,更多地深入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链接和组织。〔21〕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鹏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能:掌握计算机系统开发与维护技术、多媒体技术、缩微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管理知识等,学科馆员要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须掌握现代信息服务技能,如利用 Blog、RSS、Tag、Wiki、SNS等Web2.0技术,为对口院系开展重点学科导航和网络导航服务、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和内容定制服务。〔22〕
3.4.2 主题实践发展
清华大学在开展学科服务的过程中,任何一种传统的和新兴的交流工具都会被学科服务所利用,包括面对面沟通、电话咨询、电子邮件、FAQ、BBS、各种即时聊天软件及学科网页等。2007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考虑院系特点和读者需求等因素,决定从新闻与传播学科着手,设置了新闻与传播学科博客的类目,并形成了现有的9个类目,学科博客与其他学科服务方式共同构筑了立体式多维度学科服务空间。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把QQ、MSN等交流工具应用于学科化服务当中,还为读者提供下载视频服务。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提供维护电脑安装杀毒软件的服务。“e划通”是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了方便科研人员,使其快捷地获取文献信息和相关服务而开发的“个人桌面信息工具”。
3.5 学科建设
3.5.1 主题理论研究
面对新形势下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全面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构建新型服务机制,为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服务。陈英认为学科馆员制度与重点学科建设存在一种“双赢”的互动关系。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而学科馆员制度反过来又推动了重点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3〕雷念平认为学科馆员服务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为参与对口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参与读者信息素质教育。〔24〕
3.5.2 主题实践发展
在学科建设实践中,清华大学学科馆员率先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实践,2008年以前清华大学购买外文图书主要以采访部门组织,2008年末图书馆决定外文原版图书采选试点安排学科馆员,直接负责对口学科资源选书工作;随即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参与电子资源订购试用与宣传评价,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参与中外文印刷资源采选。
4 问题及对策
学科馆员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总体上看该研究仍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从发文情况来看,学科馆员连续性研究的人数不多,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的人数较少,在目前还未形成研究实力很强的队伍,且发文期刊占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比例较少,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受到图书情报界专业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从研究内容上看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主题重复,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应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重点难点的讨论研究,应开展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及相关技术对学科馆员服务支撑的研究,尤其是学科馆员服务平台的构建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另外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实证分析的论文数量较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方面略显不足,应大力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与应用。
从实践上来看,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学科馆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我国对学科馆员的选拔和任用应有一个完善的资格认证体系,应建立图书馆学科馆员资格认证制度,严规范、高起点的行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关键,培养和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加大培养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研究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现有的学科馆员制度。要加强资源、工具、方法的挖掘,以及学科馆员使用能力的培训,要加强从经验到最佳实践,从实践到规范,从规范到流程,从流程到平台的演变,把知识变成能力,把能力变成效果。另外我国虽然有一些高校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但只有几所知名大学如清华大学等执行相对较为成功,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还在探索之中,甚至还有更多高校图书馆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对于已经开展此项工作的高校图书馆应对学科馆员工作进行合理定位,根据馆情来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走适合自身情况的创新性学科馆员发展模式道路,图书馆领导应重视学科馆员开展的必要性,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5 总结
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过去单一以文献检索获取为中心的服务,到现在的以针对和嵌入为主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和深度,学科馆员制度已具备建立的基础,各类型的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应用实践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学科馆员研究无论从是理论还是实践应用上起步较晚,持续而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需要我们去思考。在今后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发展道路上。我们只有不断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不断调整服务策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会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为我国学科化服务的完善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99-301
2.魏群义.近十年国内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条件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2):35-40
3.任树,高海峰,季颖斐.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58-62
4.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5.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
6.刘姝.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泛在化服务的实践.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74-76
7.吕俊生.从“学科馆员”到“学科化服务”——我国图书馆服务的两次跨越.图书馆论坛,2011(10):132-134
8.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大学圈书馆学报,2002(1):49-51
9.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图书馆,1999(6):30-31
10.吴翠兰.“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及其发展探析.图书馆学研究,2003(4):71-74
11.宋海沂.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热的冷思考.图书馆学刊,2011(9):6-8
12.学科馆员制度的规划、实施和评价 .〔2012-06-16〕.http://www.taodocs.com/p -1011329.html
13.张群,何丽梅.“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现代情报,2008(5):49-52
14.阎秋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用户”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情报探索,2011(9):111-114
15.杨广锋.学科馆员服务的模式演进及发展方向.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5-8
16.黄欣.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优化探讨.图书馆建设,2009(8):51-54
17.潘幼乔.构建四级学科服务体系全面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地方多科性大学学科服务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2012(1):31-34
18.彭艳.对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和发展定位的思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96-99
19.马晓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实现的难点和对策.图书馆学研究,2007(4):78-81
20.张艳.学科馆员制度试行的思考和建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82-84
21.金业阳.基于学科馆员制的信息支持系统构建.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659-662
22.王鹏.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探讨.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109-111
23.陈英.论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78-80
24.雷念平.学科馆员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情报探索,201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