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探索——以绵竹市马尾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为例

2014-12-25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景观带马尾滨水

李 江

(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南京210029)

1 项目背景

纵观古今中外,城市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与河流水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滨水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现代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休闲中心。

马尾河是绵竹的“母亲河”,她自北向南穿越绵竹城区(图1),承载着绵竹城市的生长、发展,更是展现城市文化、凝聚城市时代精神、体现城市现代活力的重要载体。

图1 区位图

马尾河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目前的马尾河城区段落长度约4公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景观改造,沿河道两侧已经形成了带状的城市公园,景观带内有连续的亲水步行道、茶室、健身器材等设施,是市民健身、休闲、交往的重要空间载体。

2 规划思路及主要内容

2.1 生态优先——构筑斑廊系统

马尾河是九顶山的鸟类等生物沿水生态廊道往返流动的重要通道。目前河道内有白鹭等鸟类活动,但水系、绿地不连续,且缺乏“廊-斑-廊”组合的生态系统结构。按照“先底后图”的思路[1],规划提出马尾河城区段落构筑“一廊四斑”的生态结构,以发挥马尾河作为生态廊道的生态功能。

老城段两侧绿地空间狭窄,且受现状建设制约,空间拓展难度较大。规划在老城区段有限的滨水空间内优先确保绿化空间的连续。最窄的段落至少确保“一棵树”能连续[2]。新区段河道按照按照130~240米宽度布置连续的绿化带。

在马尾河沿线布置了4处生态斑块,分别为上游的生态湿地公园、中下游的新人家段、欢乐谷段和绿色梦段。生态斑块的规模均达到20公顷以上,斑块内以大面积绿化和水体为主,并在规划控制中提出斑块内绿地率不低于75%,以便形成适宜生物栖息的生态斑块。

图2 总平面图

图3 鸟瞰效果图

2.2 策划先行——引领空间布局

马尾河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沿线串联了民主巷等历史文化资源。规划通过对绵竹城区的历史资源、城市特色等进行剖析以及对《绵竹市旅游规划》、《绵竹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绵竹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解读,提出绵竹中心城区“两心相映,一带一环,四轴六片”的特色网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尾河景观带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功能定位。

在马尾河景观带的总体空间布局中,规划提出“十里长河、幸福画卷”的布局思路。即以马尾河为轴,根据发展基础和周边资源特征,将马尾河城区段划分为5个段落(图4),并为每个功能段落策划了相应的片区主题、主要功能和旅游特色。

图4 功能结构图

2.3 整体着手——促进“河—城”互动

马尾河滨水景观带与周边的城市空间联系密切,规划重点在功能、交通、景观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加强“河—城”互动。

(1) 功能层面。规划提出马尾河滨水景观带的三大功能,分别为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市民休闲活动中心和文化休闲旅游带。

马尾河景观带的功能与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规划以周边地块的用地功能来引导景观带的功能布局。在城区段的上游,河道流经城市的生态绿地,规划将对应的景观带段落作为具有水体净化和生物栖息功能的湿地;在城区段中游,河道流经生活区、商业区,对应景观带段落的功能以面向周边市民的休闲功能为主。尤其在老城区段落,规划通过对市民的行为调查,针对性的布置休闲活动设施,以完善景观带的休闲活动功能;在城区段的下游,河道流经产业区、尾矿区等与市民活动联系较少的段落,规划将对应的景观带设计为植物园、游乐园等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主题公园。

马尾河是连续的线性公共空间,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景观带可以串联老城区的民主巷、新区的月亮泉等城市重要旅游资源点。规划将马尾河景观带作为城市的文化休闲旅游带,在串联现状资源的基础上,在景观带内策划了欢乐谷、湿地公园等潜在的旅游资源。

(2)交通层面。滨河道路、跨河通道分别是平行和垂直于景观带的通道,它们的布局直接影响滨水景观带的交通可达性。因此规划着重从滨河道路、跨河通道两个方面加强景观带与城市交通的衔接。

现状马尾河两侧的滨河道路一方面线性不连续,另一方面滨河路与景观带之间布置了居住等非公共的用地功能。为此,规划提出对滨河路的线性和滨河路与景观带之间的用地进行功能调整的方案,在新区段落的滨河绿化带与周边的建设用地之间增加滨河道路,确保滨河道路线性的顺畅、消除滨河道路与景观带之间的用地阻隔。

马尾河城区段有17处跨河通道。经分析,原规划中的17处通道之间的间距与周边功能不匹配,新区的中心区段落跨河通道间距远大于老城区的跨河通道间距。为此规划提出在新区段新增3做步行桥,以加大跨河通道的密度,加强两岸联系(图 5)。

图5 跨河通道分析图

(3)景观层面。马尾河景观带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廊道,规划将景观带内标志性景观节点的布置与城市的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进行整体考虑,在景观带与城市重要景观通道的交汇处设置标志性的构筑物或广场,将马尾河景观带的空间景观节点融入城市的空间景观网络中。

2.4 行为分析——凸显以人为本

马尾河的老城段落是成熟的滨水景观带,规划在老城段选取了5个典型的段落,从5:00~21:00每间隔2小时对各个点的市民活动行为进行记录,以调查各个时间段落和空间段落中市民的活动状况,分析活动市民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图6)。

图6 行为调查与分析

通过行为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早晨7点和晚上7点左右是滨水景观带中市民活动最密集的时间段。进行散步、跑步等活动的市民主要集中在连续性较好的亲水的步道;进行打拳、做操等活动的市民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广场。

(2) 步行通道的连续性与散步、跑步的活动有直接的相关性。在C、D段落等亲水步道被侵占的段落活动市民的数量明显偏少。

(3) 点状的放大空间较线性的空间更易于吸引驻足的休闲活动。A段落宽度达到50米以上,段落内提供座椅、假山等休憩设施,集中了大量驻足停留的市民,其余段落空间狭窄,驻足市民明显偏少。

基于行为分析,规划对老城段落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品质提升策略:首先规划通过增设滨水栈道等方法将老城段步行空间进行贯通;在有空间条件的段落增设放大的空间节点。

老城段落的行为调查也为新区段落的景观带布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 结语

马尾河滨水景观带既是生物迁徙廊道,又是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这类景观带的规划设计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首先在整体系统梳理涉及生态、水利、功能、旅游、交通、景观等专项,这些内容与城市或河道的流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次,在景观带内应根据其所处位置的特征进行分段落区别对待,坚持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空间和设施的组织。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规划需要提出能指导工程实施或者下一阶段详细设计的指引。

[1]俞孔坚,李迪华.“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景观带马尾滨水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打造活力满满的马尾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故黄河迎宾路景观带设计
浅谈高速景观带建设
扎马尾
浅析马陵河湿地公园及沿线绿地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