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述评*
2014-12-25杭亚杨
杭亚杨 陆 琳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近几年,公共信息服务已引起政府广泛重视,政府正在积极探索我国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深化公共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国内相关学者对此也已展开了理论研究,公共信息服务逐步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笔者试图通过定量的方法,掌握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时间分布、领域分布、作者分布等基本信息和主要特点,并且绘制出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归纳出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国内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
1 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
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以“公共信息服务”或“政府信息服务”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共得到668篇研究论文。首先对发文时间、领域及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其次运用CiteSpaceⅡ可视化分析软件,根据关键词进行聚类,绘制出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对检索数据进行定量统计。
1.1 时间分布
从1993~2012年间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分析结果可见:论文发文数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4年开始有了较快速的增长,2010年发文量最多,达到98篇。其中2004~2008年为快速发展期,2009~2012年为稳定发展期,论文数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表明这几年是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期。
图1 国内公共信息服务论文年度发文量
1.2 领域分布
经统计,近年来国内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668篇论文涉及40个领域,研究领域广泛,其中发文数前五的领域见表1。
表1 国内公共信息服务领域分布及发文量
由表1可以看出,图书情报领域是国内公共信息服务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发文数达到172篇,占总发文量的1/4以上,行政领域次之。图书情报与行政领域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而发文数第三的计算机领域则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可见公共信息服务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多领域的交叉学科。
1.3 著者分布
统计得出668篇文献来源于517位作者,其中发文量前十(以第一作者作为统计依据)的作者共发表文章65篇,仅占总文章数的9%。其中发文数最多的作者是邓集文11篇,其次夏义堃10篇,周毅8篇,周伟、张建彬、李国新等均为5篇,有近600位作者均只有1篇文章,该领域发文量集中的作者较少。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为李国新所撰写,次之为马费成和夏义堃所合著的文章,第三四五被引频次文章的作者分别是李国新、夏义堃、李昕,其中李国新和夏义堃的发文数量相对较高,其他作者的发文数均只有1篇。可见作者发文量与文章被引频次之间不存在关联,真正致力于该领域的高水平研究作者集中在少数几个,该领域的研究比较分散,大多为孤立研究,持续跟踪研究较少。
1.4 主题分布
运用CiteSpaceⅡ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CNKI全文数据库中导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考察国内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主题分布与观点状况,绘制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知识图谱,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见图2。
图2 国内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知识图谱
由图2可看出,聚类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信息服务、电子政务、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服务,分析得出大多数研究是围绕政府和公共图书馆展开的,政府、公共图书馆是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重要主体。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关键词的聚类虽不高,但已自成体系,侧重于平台研究。另外,实践案例方面的研究虽较少,但从图2中可看出集中于地理信息服务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已受到学者的关注,是近年来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突出案例。因此,公共信息服务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主体研究、平台研究、实践案例研究3个方面,这三类研究从体系上反映了国内公共信息服务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
①主体研究。公共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公共图书馆。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研究集中在政府信息服务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而公共图书馆面向弱势群体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受到学者广泛关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②平台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下公共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方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从资源内容整合向知识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
③实践案例研究。对地理信息服务、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进行应用性分析。
2 公共信息服务主体研究
目前针对公共信息服务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公共图书馆两个层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特点等成为当前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和公益性使其成为政府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众多学者首先对公共信息服务的性质、内涵、服务内容等基础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信息服务内容研究
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加工、传输或公开公共信息的职责、行为及其过程。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公共信息。当前学者对公共信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是否具有公共物品性质上。主流观点认为公共信息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马费成提出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但信息的使用又容易被控制,因此,信息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而更像是一件准公共物品,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1];夏义堃也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带有不同程度的竞争性,大多属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完全的准公共信息资源,但总体来看,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消费的无损耗性特点,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基本属于公共物品范畴[2]。
当前学者对公共信息服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围绕着对公共信息服务内涵的论述,夏义堃从服务对象、技术手段和服务态度3个角度对政府信息服务进行分类,认为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具有权威性、广泛性和公共性。周毅从电子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层次、内容、类型和原则4个方面展开论述,将公共信息服务分为对内信息服务与对外信息服务等[3]。
2.2 政府层面
我国政府拥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政府更加注重其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制定相关法规促进政府信息等公共信息的开放,而且也开始加强与社会组织在公共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以进一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公民的知情权。
从公共信息服务理念上看,为民理念、公正理念、诚信理念和适度理念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道德理念[4]。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这些道德理念,我国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逐步贯彻维护公民知情权和对公民负责的理念;对于我国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应当继续通过实施“网络扶贫”工程等方式来解决;政府收集、加工、公开的信息要真实,政务过程完全公开,按照法规、政策公平处理政务;信息公开要有一定的广度等。
从公共信息服务内容上看,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国家重大的经济战略规划、产业政策等经济信息,企业资信和产品质量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劳动就业信息和其他有关政策与法规规定应公开的政府信息是目前政府主要提供的[3]。但是,由于政府信息有别于公共信息,因此公共信息服务逐步从政府活动扩大到一切公共领域,信息内容也从行政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逐步扩大到其他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和企业公共信息资源[5]。提供公众所需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服务,如天气信息、交通信息、医疗信息等。通过出版刊物、建立行业门户网站等方式,向我国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从公共信息服务方式上看,借助网络平台,信息传播渠道增多,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报纸、公共宣传手册、电视、广播等。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机关也开始通过网络,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国家电力信息网、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等,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公众获取各类公共信息资源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开发地方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为公众的生活提供便利,帮助公众解决各类问题。此外,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交互方式的兴起也进一步拓宽了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渠道,“微博问政”已经成为当前的热议话题,但“微博问政”存在更新不及时、语言僵化缺乏吸引力、缺乏交流互动等不足[6],如何有效运用这一平台,提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能力,是当前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上看,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某些地方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存在内容有限、方式单一、类型缺乏、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7],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要求。因此,扩大政府信息服务范围,增加提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
2.3 公共图书馆层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所列举的公共图书馆服务12项核心使命中就包括了“保证市民获取各种社区信息”、“为地方企业、社团群体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应与数字图书馆进行整合,其主要内容是:对政府信息进行科学组织、加工整合、深度揭示,以方便用户利用;创新服务方式方法;积极介入当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8]。目前学者们在研究中大多以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政府信息服务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政府信息服务方式、监督考核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应从明确政府责任、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监督考核、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社会宣传教育入手,构建起我国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系统。
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2004年,王素芳在探讨城市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问题时指出[9],城市弱势群体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如何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正引起国内更多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弱势群体的类型、特点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措施等。为了确保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可将有关措施归纳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措施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等;微观方面的措施则是从图书馆角度出发,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相关培训等来推动图书馆的公共信息服务[10]。
但是,从基本特点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缺乏针对特定专业或行业领域(如医疗、卫生、环境等领域)的信息服务,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实效。国内学者也可围绕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开展专题研究,从而使我国图书馆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在现有服务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3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涉及资源的自动采集、自动分类标引、资源的保存与服务以及信息整合、推送等多方面的技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仅要处理大量高密度和广地域的异构数据,还需要有效解决用户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的无缝对接等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满意度。
3.1 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研究
公共信息服务过程设计应以信息共享和过程集成原则为指导,分别在以内部用户为中心的对内服务和以社会公众为中心的对外服务两个层次上进行[11],从而形成一个集成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个集成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由信息服务前台与后台两个部分组成。信息服务前台可以是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站、面向公众的公共信息亭或一个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后台则是一个共享式的公共信息数据库[12]。
在共享式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主要任务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国外,一般以是否将政府信息存档到本地数据库中为标准,将公共图书馆网站公共信息的整合方式分为形式整合和内容整合两种类型[13]。目前,我国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对公共信息整合还停留在对本地政府门户网站或者政务公开网站进行链接的水平,尚处在形式整合阶段。只有少部分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公共信息的内容整合。例如,苏州市图书馆就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联系,探讨政府机构向图书馆及时提供政府信息的保障机制,以及委托图书馆对政府信息进行著录标引的可能性[14]。
在实现公共信息内容资源整合的同时,还应考虑公共信息服务界面(或窗口)的整合、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技术的整合、公共信息管理制度与标准的整合[15]。使公共信息服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有序的公共信息获取和利用环境。
3.2 创新主体的知识协同研究
基于资源整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跨时空、跨系统的信息资源集成和服务共享,成为提升各类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此外,公共信息服务还需要包括制度、技术、流程和资源等多方面的协同。因此,高质量与高水平的公共信息服务要求不同组织相互协作,进行高效的业务操作。
为了应对协同创新的要求,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将更加强调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协同。有学者认为,它应重点解决3方面问题:一是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传递和问题处理上,而非创新知识的传递和利用;二是在服务组织上应体现信息服务平台的整合效应,避免孤立、分散的服务,应围绕创新价值链提供动态、集成服务;三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加强对协同创新团队的动态支持,应根据创新需要灵活地配置协同工作团队[16]。
4 公共信息服务实践案例研究
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的具体实践主要有地理信息服务、交通信息服务、旅游信息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等。其中,地理信息服务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决策信息服务是公共信息服务实践中的亮点。
4.1 地理信息服务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地理信息服务才从测绘领域里被细分出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事地理信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遍布各个区域,并在新技术和各项服务平台的依托下为社会提供着多元化服务。地理信息服务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服务”。这里的“服务”可以理解为“辅助用户进行行为决策”,运用地理信息辅助用户进行行为决策的所有问题均可以认为是地理信息服务所需要研究的内容[17]。
将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划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终端技术以及信息表现技术,对这5方面问题的研究将推进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基于Internet和Web Service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基于无线通信和移动终端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以位置服务为主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提供数字产品方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4种[18]。围绕着地理信息服务链条所形成的产业类型被称为地理信息产业,它是我国信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加强政策、市场和用户需求与技术条件的研究分析,才能确保地理信息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
4.2 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研究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缺乏资金、技术实力和长远的预见性,实施信息化势单力薄,因此在集群的层次上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集群的公共信息服务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如图书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具体表现在:政府网站内容不统一,表现形式缺乏亲和力,网站工作与政府业务脱节;行业协会服务手段落后,服务项目不全;图书馆、文献情报研究机构等公共信息服务机构职能定位模糊,共享服务欠缺等。因此,有专家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层、行业协会层、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层均应以中小企业有效获取公共信息为根本的出发点,通过区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从而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19]。
5 结语
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公众对公共信息服务的需求增加,公共信息服务也越来越得到个人、社会、政府的重视。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研究较少。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注重具体领域、具体服务的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模式。
[1] 马费成.信息经济学(五)第五讲,信息商品和服务的公共物品理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5):398-400.
[2]夏义堃.公共信息服务的社会选择——政府与第三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的相互关系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18-23.
[3] 周毅.电子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一个研究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21-25.
[4] 邓集文,刘霞.略论我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道德理念[J].伦理学研究,2011(4):90-95.
[5] 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9.
[6] 姜胜洪.我国“微博问政”的发展状况与完善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8):58-60.
[7] 施雪华,邓集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论坛,2008(2):22-27.
[8] 李国新,于良芝,徐珊.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1-46.
[9] 王素芳.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信息获取问题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4(1):34-36.
[10] 肖永英,何兰满.我国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服务文献综述(2001-2010)[J].图书馆论坛,2011(5):1-5.
[11] 周毅.电子政府的信息服务机制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4(8):5-7.
[12] 冯惠玲,周毅.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26-30.
[13] 汪海波,胡昌平.公共图书馆网站政府公开信息整合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8):67-69.
[14] 邱冠华.苏州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现状及建议[J].情报资料工作,2008(4):21-23.
[15] 周毅.政府信息服务整合平台的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51-55.
[16] 张敏,邓胜利.面向协同创新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382-385.
[17] 梅新,崔伟宏,吴孟泉.企业地理信息服务内容和框架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5):623-627.
[18] 刘岳峰.地理信息服务概述[J].地理信息世界,2004(12):26-29.
[19] 彭国.面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服务[J].情报杂志,2007(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