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借鉴
2014-12-25叶晓丹
叶晓丹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研室,江苏 常州 21302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涵盖了政治、经济、党建、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分析教育问题的哲学基础,用实践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并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形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特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现阶段,毛泽东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的领导、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要坚持全面发展观这四个方面。
1 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的借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的领导
毛泽东教育思想把正确的政治方向问题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他提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由党来领导教育工作。
毛泽东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不是孤立的存在,文化的性质与经济和政治密切联系。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他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需要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应该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苦大众服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倡的文化教育方针是“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延安的学院“首先是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要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非常明确地确立了党在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存在,一定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且能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所以,一定社会的教育必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和制约,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都是那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社会总趋势。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当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痕迹已趋淡化,但是绝不等于弱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因为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仍然存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侵略渗透颠覆的野心仍然存在,他们把渗透的希望寄托在中国青年人身上,而大学生正是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最重要的争取对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必须保证高等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我国的高等教育任何时期都不能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都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保证[1]。在高等教育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实质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它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要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高层次人才,为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2 高等教育宗旨的借鉴——坚持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教育思想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人民教育观,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人民教育观可以称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
毛泽东认为在旧中国劳苦大众缺乏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里包含对人民进行教育的观点,这非常值得尊重。“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然而,“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教育的服务对象不应囿于某个特权阶层或某些个人,而应为大多数人服务[2]。他指出,“大众性”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应有之义,“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
毛泽东的人民教育观以及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为使更多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为高等教育的恢复建设时期,恢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秩序;第二阶段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为改革发展阶段,高教资源整合,高校持续扩招,基本实现了教育大众化;第三阶段是十六大至今的跨越提高阶段,高校继续扩招,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在这期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我国高等教育曾一度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教育产业化思想削弱了政府的调控作用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直到2004年,教育部提出教育仍应坚持公益性,教育产业化不是教育的正确道路,为此,国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使高等教育回归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公益性事业的正确方向上来。仅从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和普通本专科学生数量来看(见图1),我国普通高校数量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2012年的2442所,普通本专科学生数量从1949年的11.6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2391.32万人,增长幅度极大,这说明从建国初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近年来越来越向大众化迈进,更多人能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图1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2012)[3]
当今高等教育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其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努力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校;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享受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为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提供突破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人本主义理念,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圆中国人民的“教育梦”。
3 高等教育方式的借鉴——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毛泽东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故而在教育思想中也提倡实践教育观,即教育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特别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4]。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已从事工作的人要“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对他们的发明创造“予以报导,以资鼓励”。毛泽东在审阅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批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要充分贯彻教育与实践结合的原则,高校的教育和各项工作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突破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把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相结合,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以便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其次,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突破校园的限制,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活动、勤工俭学、“三下乡”等方式接触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正确把握社会的脉搏和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高校不应是“象牙塔”,高等教育不应是“空中楼阁”,高校毕业生不应是“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动口能力”和“动手能力”兼备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要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我国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等。而创新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特别要靠高等教育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在基本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发展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从实践中来,实践推动创新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在理论教育之外更需要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在为人民服务中提高创新能力。
4 高等教育目标的借鉴——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毛泽东的教育观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育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并以德育为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在给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的批示中解释何谓“全面发展”,即是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
高等教育要打破智育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的水平和层次,除了智育之外,更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水平,使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5]。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结合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及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需要,高等教育也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各项素质中,以德育为首,在德育教育中,首先重视培养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前提;其次要培养大学生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学习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书,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基础。德育教育应切实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个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政治理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三观四德等方面的教育,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
针对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以及存在忽视体育教育的错误观念这样的现状,高等教育中要及时培养重视体育的正确观念,并为学生提供进行体育锻炼的便利,如增加体育类相关课程的课时,严格考核制度,加强体育器材、场地和师资的配备等,营造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氛围,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美育方面,高校也迫切需要增设美育课程,提供高质量的美育资源,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增强辨别美丑的能力。
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处于“三观”即将定型的重要阶段,由于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社会情况等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一般具有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思维活跃且可塑性、变动性大,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故而要使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全面发展教育观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也获得全面发展,首先,保证教师队伍的正确政治方向,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了,才能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带领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必须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其次,提高教师队伍“动口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空谈理论,要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是培养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很多“闪光点”对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高等教育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正确指导,坚持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正确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1]辛勇.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3(6):60-62.
[2]任青.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2.
[3]中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12.
[4]郭必恒.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3,(11):15-18.
[5]高志强.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全面发展观[J].湖南社会科学,2009,(4):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