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视角研究中医药起源
2014-12-25赵艳
2009 年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三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对中医药起源问题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医药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早期的医学古籍中有“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等记载,但至今仍缺少实物证据,无法真正揭示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0 世纪20 年代起,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在中国出现,之后随着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发展,为中医药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证据。通过对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报告进行研究,研究小组认为中医药起源不是偶然的,它既非源于动物本能,也不是起源于圣人或是巫术,它是中华民族先民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生命意识的积累所成。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5000 年或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黄河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先民们已经有了医疗实践活动。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与医疗有关的用具以及植物遗存,其中有些见于古籍,有些则为至今沿用的中药,特别是1990 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约8000~7000 年间)出土的稍有残缺的绳纹小陶釜,被认为有可能是煎药罐,成为早期人类使用药材及煎药的物证。
除颇具意义的煎药罐外,大量的植物遗存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在河姆渡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各遗址文化堆积中,多发现有属于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除水稻外,先民们还从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种植,如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葫芦、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子、两角菱、毛桃核、酸枣核等遗物,有些是野生植物的果实,有些可能是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与农业生产范围的扩大说明了先民们在这一时期存在发现、栽种、利用中药材的可能性,而中医药学界也普遍认为药食同源。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情况以及现存的遗物均为此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