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小姐与一个时代
2014-12-24黄祺
黄祺
试想,在一个战乱和贫苦的时代,什么最为宝贵?
1914年,中国国土混战一片,内忧外患之下,无辜的民众承受了巨大的伤亡。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悲观与绝望弥漫在大地上空。
也是在这一年,风雨飘摇中的上海,却诞生了一家护士学校,从此,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护士小姐从护校走出来,带着她们的技能和温暖的问候,不仅让伤病者得到了专业的照顾,更给尚处于蒙昧和贫苦中的社会带去珍贵的光明与温暖。
温暖和希望,恐怕就是那个时代最为宝贵的“奢侈品”。
这所学校名为“仁济私立高级护士学校”,是中国规模较大、开办较早的护士学校之一,为中国培养出最早的一批专业护士,作为中国护士的摇篮,今年,仁济护校正好一百周年。
从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护士小姐们生动的容颜。在当时,能够上护校的女学生多半家境殷实、书香门第,早年的护士小姐们因此相貌端庄、仪态高雅。她们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备受尊重。
一百年时间,中国经历了战火、动荡,仁济护校的护理教育却从未间断,目前仍然是中国优秀的护理专业人员培养基地之一。如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既是医院也是护士学校,仁济医院护理部的护士们既是专业护士又是临床教师。每年有一千多名护理专业学员在仁济医院完成实习、见习,除此之外,外国留学生、护理院校的教师也在这里完成企业实践,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培养护士的学校,更是培养护理教育人才的基地,也是护理理念革新与护理技术科研创新的沃土。
要结婚就得辞职
正式注册为护士学校之前,仁济医院已经存在护理培训班——“仁济医院看护班”。看护班成立于1894年,应考仁济护校的条件相对较严。学生毕业后择优留在仁济医院工作,因为当时护士需要住在医院的宿舍内,一个月夜班,一个月日班,如此循环,如要结婚就得辞职。有些珍惜自己专业的护士只能过着独身生活,终身奉献于护理事业。
老护士回忆,早期的护士小姐们上班时间把精力都奉献给工作,下班后,有佣人、保姆帮她们料理饮食起居。
到了1914年,“仁济私立高级护士学校”正式注册成立。当时的护校教育非常严格,学制3年,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宜当护士被退学。1935年《通问报》上刊登了仁济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典礼的盛况:来宾学生不下200人齐聚三楼礼堂,护士穿蓝白色衫加制服,严整清洁,一如其业务之纯洁高尚,予人以深切之印象。市卫生局局长李廷安博士在仁济护校毕业典礼上演说:“……不要学上海小姐(指终日为修饰、交际浪费光阴而无所事事的青年姑娘)的样,我们要发扬爱的力量,为人类服务……”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上海租界成为“孤岛”,护校全校参加了上海市职业界救亡协会。年底,仁济护校的一批抗日积极分子先后离校参军,其中左英同志就担负起救亡协会的工作,并交了入党申请报告。翌年8月,她和早已入党的李玉芝同志共同培养了数位新党员,并单独成立了党小组,诞生了第一届仁济地下党组织,届届相传直到上海解放。
战乱和政治运动曾严重影响仁济医院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但越是世事动荡,越是需要医护人员的奉献,仁济医院的护士在疾病、天灾、人祸中,表现出可贵的专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年仅20岁的护士丁学易率先报名赴重灾区之一的安徽参加抗洪救灾。她和医疗队成员来回奔波于7个山坡间,冒着洪水随时再次暴发的危险,奋不顾身地投入了救治工作中。上世纪60年代,国内血吸虫病肆虐,丁学易再一次响应医院号召,走到了“血防”的第一线。70年代中期,在王一山教授的牵线搭桥下,胸外科护士长董玲囡从广州学习引进了监护室的新理念,开创了上海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90年代中期,时任手术室科护士长的朱晓平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推行围手术期系列化心理护理,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护理服务文化创建工作,分别荣获多项全国和上海的护理科技进步奖项。
既是医院也是学校
把仁济医院称为护理专业人才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今天许多医院的护士长,都是仁济医院的毕业生。
赵爱平、陈芬妹两位资深的护理教育专家,是仁济医院护理教育的领军人物。由于仁济医院在护理教育上的领先优势,两位专家常常受邀到各地去介绍仁济医院护理教育的经验。这么多年下来,她们在各种场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到底是医院还是学校?”两位专家总是很骄傲地回答:“仁济既是医院也是学校。”
陈芬妹说,听众问这个问题,说明仁济护理教育不仅在教育、培养机制上科学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仁济医院的护理教育不断革新观念,始终走在护理教育的前沿,是上海护理教育的标杆。
多年来人们对护理工作持有陈旧的偏见,以为护理是一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还停留在端屎端尿的印象中。事实上,从1914年成立仁济护校开始,仁济医院就已经将护理看作是与医疗同样重要的专业技能。打铁还需自身硬,仁济医院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重要的护理教学基地之一,正是因为仁济医院护理部在专业技能和质量控制上始终高标准、严要求。
2014年,仁济医院两名年轻的护士谢歆和杨雄豪再次把“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的一等奖奖杯捧入怀中,这是仁济医院护理人员第二次夺得该大赛桂冠。这项大赛共有上海全市22家医院、10多所学校和美国、荷兰、芬兰等多国院校组队参加,代表了世界护理技能的水平。比赛中,仁济护士不仅操作规范娴熟,也凭借流利的英语表达、真诚的人文关怀而赢得评委的高度赞扬。
类似这样高含金量的奖杯,在仁济医院护理部比比皆是。90年代上海市卫生局每一年都要组织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市统考,以检验护理教学临床基地毕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在这个统考中,仁济医院实习的毕业生蝉联1995年后的6年总分第一名,辉煌的六连冠纪录至今没有其他临床基地能够超越。endprint
护理教育同行眼里,仁济医院在各类护理技能比赛中拿第一是意料之中的事。赵爱平介绍说,护理部对教育的高要求,从教师的严格考核开始。护理部对带教老师有着严格的筛选和培训程序,保证培养护士的老师们本身是最优秀的护理专业人员。首先,自荐成为带教老师的护士,要通过10多项操作考试,此外,他们的教案也要通过考核,最后通过试讲和一系列评审,一位骨干护士可以成为带教老师。
现在,仁济医院有一支成熟的带教师资队伍,其中教研室聘任临床带教老师共90名,后备带教老师32名,双师型教师50名,双语教师15名。
每年仁济医院承担的护理教学任务,既有护校学生的临床实习,也有护士在职教育,以及护校教师的企业实训、留学生实习。面对如此庞杂的学员,带教老师必须要掌握多种技能,满足不同的教育需要。仁济医院的护理教育双语教师,不仅有英文带教老师,还有到法国进修回来的法语带教老师。
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留学生教育,多年来,中国众多医学生留学海外,但很少为人所知的是,外国护理专业留学生也有机会到中国的大型医院中实习,特别是像仁济医院这样就诊人数多、病种丰富、疑难杂症常见的综合性医院,给国外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在仁济医院,你很可能碰到一位洋护士为你服务。最近,就有一位芬兰留学生正在仁济医院实习,特别的是,这位洋护士是一名52岁的大叔。护士大叔Jukka曾经当过消防员、火车司机,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芬兰一家医疗机构的食堂里当厨师。“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这些年中国医疗发展得非常快,我想来实地感受一下,同时我也对中国传统医学很感兴趣。”Jukka的话代表了很多留学生的想法。
与Jukka同时在仁济医院实习的共有5名芬兰护理专业学生,接下来数周,他们将在仁济医院心内科、神经外科、中医门诊等科室轮转,跟着中国护士学习知识与实践操作。
作为“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仁济医院是上海接受护理留学生数量最多的三甲医院。过去的七八年间,芬兰、荷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国的300多名护理留学生先后在仁济医院完成实习任务。
事实上,“外国月亮更圆”的说法在护理技能领域早就站不住脚,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艳告诉记者,当仁济医院的护士到国外进修时,外国护士看到中国护士娴熟的操作,常常自叹不如,当场就要请教“窍门”。
高科技武装实训基地
如果一名护理专业毕业生拿着仁济医院的实习毕业证书应聘,那么招聘单位就可以相信,这名学生已经接受了专业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一百年来,从培养自己的护士,到变成上海市十多所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及护士在职进修的培养基地,仁济医院用有目共睹的教育质量,证明了医院在护理培养上的高水准。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百年,护理培养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现代的培训系统被应用在护士教育中,近两年,仁济医院正探索高级模拟人案例教学方法运用于护生和监护室青年护士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在最真实的情景下得到训练,仁济医院与上海杉达国际医学技术学院共建了危重症监护实训基地,这项投资不菲的培训系统,倾注了仁济医院护理教育老师们的心血。
众所周知,危重监护室既是体现护士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地方,也是体现护士紧急应变能力的特殊岗位,同时,危重监护室很难让护理专业学生实地训练,因此,高级仿真模拟人能模拟出各种案例情景给护理专业学生用于训练。仁济医院的重症监护实训室,完全按照临床真实的监护室设计和布置,除了病床上的模拟人之外,所有的仪器设备都是临床上使用的真实设备。
护理部主任杨艳用一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模拟人的重要作用。杨艳介绍说,过去要学习心肺复苏,老师们用枕头制作成假人,对着枕头按压。但枕头假人只能教会学生按压的大概位置和基本动作,至于动作是否规范、力量大小是否合适、位置是不是准确,老师都无法判别。而模拟人有一套感应系统,如果学生的动作不到位,可以从感应系统反馈的数据上显示出来,而老师则根据这些反馈来纠正学生的错误。
心肺复苏只是急救中最基本的技能,有了高级模拟人和真实的仪器设备,教师们完全可以模拟出各类危急重症救护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急救配合和护理操作。
除了一间训练室,实训基地还包括了一间观摩室和一间控制室,组成完整的重症监护教学和评价系统。近些年,不少医学院校引进模拟人用于临床医学学生的培养,但像仁济医院一样在护士培养上使用如此完备和先进的模拟训练系统,在国内并不多见。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需要技能更需要成熟的心理准备,在护士教育中,仁济医院的护理带教老师,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学生实习过程中,老师会要求学生写实习周记,通过周记,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心理的变化,通过批改周记鼓励学生。
记者从一份学生周记中看到,学生描述了当天在重症监护室里发生的紧急情况,他写道:“试想如果以后独立值班的话,这些情况我能自行处理吗?监护室的病人本身就是术后病情加重的,反应不快的话是不行的,而我需要训练的就是这种速度……”针对学生记录的心路历程,老师在周记本上留下一段鼓励的话语。这样的方式,让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得以更加深入。
妙手仁心,未来护士
百年历史沉淀,让仁济护理部迈出的每一步都变得坚实。随着医疗的进步,护理的内涵也已经发生改变,专科护士和护理人才的国际化,将是未来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在仁济医院,护士也有自己的门诊室,护士门诊的就诊人数常常比医生的门诊量还要多,这就是仁济医院推出专科护士后发生的变化。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能利用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对同业的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指导和帮助其他护理人员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endprint
造口护理门诊的孟晓红老师是一位国际造口治疗师,她在造口护理、伤口换药、尿失禁患者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患者经过她的精心护理后,不仅减轻了痛苦,加速了康复,也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护理门诊的贾芸老师是仁济医院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临床护理专家,她同时也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协会全国糖尿病教育学组成员、糖尿病健康教育学组组长。十几年丰富经验的积累让她成为了众多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教育护士的偶像。肿瘤科护士长仇晓霞则是肿瘤护理、疼痛管理和PICC护理的专家。她不仅完成全院的PICC疑难病例的会诊和处置,也常常受邀去其他医院帮助解决问题。
专科护士的出现,既大大提升了护理的品质也满足了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家身在上海的医院,作为最早将规范的护理教育引进中国的医院,仁济医院近年来把人才国际化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医院就将经过语言培训的护士送往日本、美国进修,到现在,仁济医院护士留学进修的脚印已经遍布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发达国家,其中一些留学护士取得了海外硕士学位。自 2011 年起,护理部选送出国、出境学习达 60 余人次,为医院培养了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护理骨干。
护士需要一双妙手,更需要一颗仁心,人文关怀是仁济医院护理专业的精神核心。由于国际交流的增加,从外国同行身上,仁济医院护理人员对医疗的人文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杨艳主任提到一个细节。她在国外医院交流时看到,护士需要搬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尽管患者完全昏迷没有意识,医护人员还是很认真地“提醒”患者:“对不起,我们现在要把你搬动到另一张床上。”杨艳说,类似的细节会对中国护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年各种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医疗的过程中,一场关于监护室里医护人员重要还是仪器重要的辩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仁济医院的护理人员对医疗人文的深度思考。
今年国际护士节前夕,仁济医院监护室护士围绕“监护室里医护人员和医疗仪器哪个更重要”的论题,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医学以人为本,医护人员给与的人文关怀、心灵呵护是仪器所不能做到的。而反方则提出,人是主观的、机器是客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法替代机器的客观准确。辩论只是一种形式,在唇枪舌剑中,监护室护士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较于百年前,今天的患者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一不变的是,护士用自己的双手和微笑,让病床变得温暖,让患者多一份安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