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为例
2014-12-24颜敏
颜 敏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广东 东莞 523808)
1 产业集群与知识共享
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针对集群现象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并将产业集群定义为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1]。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知识超越传统的人力、土地等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通过引导群内的知识流动把集群内的各个企业紧密的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因此研究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产业集群内知识共享的重要性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是指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如集群内的金融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研究机构等)之间通过各种手段传递、交流、分享集群中存在的各种类别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过程[2]。知识共享作为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的重要机制,已成为集群获得强大竞争力的深层原因,是决定集群成败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是因为相关企业的聚集而形成的,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产业集群内部虽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都把知识共享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为集群内部知识共享创造各种条件。集群内部知识共享可以给集群及内部企业带来的效用有:降低知识获取成本、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提高集群适应能力和扩大集群竞争优势等[3]。
3 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
从知识的转移方式和存在形态来看,知识表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是一个知识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过程,通过运用文字、图片等载体可以将集群内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员工通过参加学习、培训等活动把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共享的实践证明,共享知识的意愿取决于关系模式的应用[4],以下列举了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模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1995年提出了SECI模型[5](如图1),用来说明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过程,这个理论随后也得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南希教授的大力推广。该模型把知识共享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的汇总组合模式(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的潜移默化模式(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知识的内部升华模式(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知识的外部明示模式(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企业各种活动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完成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
图1 SECI模型
我国学者万幼清、邓明然根据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并结合知识的共享过程,将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模式分为以下五种[6],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集中内部知识共享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提出了关系模式理论(RMT),该理论将社会互动分为公共共享、等级排序、平等配对和市场定价四种模式[7]。这个理论逐渐被各国学者引入到知识共享领域,我国学者王培林、郭春侠根据RMT理论,将产业集群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模式分为:公共共享模式、排序共享模式、平等共享模式和交易共享模式[8]。
4 产业集群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是由很多企业组成,规模比较大,知识资源涵盖了集群内各行为主体里所有成员的知识总和,这个量大且结构复杂。集群内的企业想要分享其他企业的知识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存在着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在关于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万幼清从集群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出发,认为知识存量、制度规范、集群文化、共享渠道是影响集群知识共享的因素[9];罗亚非、张勇从集群知识共享效果的角度认为,影响因素分为集群内组织间和个体之间的信任程度、知识需求者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社会环境因素[10];刘春芝等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客观必然性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环境变化、国际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很大[11];李静、陈圣群对影响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因素做了一个总结,分为主体因素、客体因素、手段因素、情节因素四大部分,并细分为知识共享意识、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利益、知识距离、知识存量、知识性质、政策因素、信任、文化因素、交流渠道、技术平台等11个具体的因素。这些都是研究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调研走访东莞松山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发现,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他们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很难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共享,换个角度来说就是知识专有和知识共享的矛盾问题。
目前,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的这种对立面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被无限的放大了,一方面,有人认为网络环境下应该尽可能地增加知识的流动来产生社会效益,知识产权应该要弱化,甚至要取消知识产权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知识越来越多,给知识产品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需要强化知识产权,限制知识共享。
这些观点仅仅只是看到了知识产权和知识共享表面的对立,却没有发现两者的共性。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宗旨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约束的关系[12]。知识产权和知识共享都具有增进知识的作用。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保护知识产品的生产者的权益,追求整体的社会利益,在这种环境下,知识生产者才会有积极性创造知识产品,知识产权制度越完善,知识生产者的热情越高,知识产品的量就会越大,社会上传播的知识才会多,这跟知识共享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知识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下的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通过知识创新生产出来的知识如果不能被社会所共享,那么这种知识生产出来就没有保护的必要性。产业集群中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 东莞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模型构建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13],生物技术产业指那些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类产业,通常分为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上游产业是指那些属于科学研究阶段的相关产业,如开发新的材料、创新实验方法等等;下游产业是指技术的应用阶段的产业,把开发出来的生物技术应用到某一产品中,提升产品新的性能的相关产业。本文以目前松山湖发展规模比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确定知识共享的行为主体和模式,构建知识共享模型。
5.1 知识共享行为主体
5.1.1 企业
目前,松山湖产业园区已引进和培育了广东瀚森药业、广济集团、东阳光药业等10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基因诊断、实验动物、医疗器械、新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从教育、科研、中试到生产、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14]。
5.1.2 知识生产机构
松山湖高新区建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并通过引进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的公共研发平台,目前已成功引进了17个科技创新平台,包括上海大学纳米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和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由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发起成立“东莞产业支援联盟”,为东莞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研发、检验认证、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这些平台聚集了一批顶级的科研团队,并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主要研发方向,进行核心技术和产业相关环节的研发,为该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提供了共性技术支撑。
5.1.3 管理机构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松山湖园区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大力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建设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
5.2 知识共享模式
根据松山湖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特点,笔者构建出松山湖内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共享模型,主要分为链状共享模式和中介共享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模型
链状模式是一种纵向的知识共享模式,如图2的实线所示,由园区内的知识生产机构、中试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专业市场通过供应链形成了知识共享,知识内容是生产、供需、产品信息等。这种紧密的联系会使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的知识创新都会给上下游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在这种双赢模式下,企业都会建立自己的优势知识,上下游企业之间由于合作建立了非常稳固的信任关系,因此,链状模式的知识共享很顺利,集群里面大量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顺畅的知识链。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充分利用共享得来的知识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也将在各企业的相互促进过程中得到提升,这也正是企业集群相比单个企业所具备的强大优势。
中介共享模式是一种横向的知识共享,如图2中虚线所示,包括中试企业之间的、生产企业之间的、销售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总体来说,横向的知识共享是指生产同种或者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首先,这些企业的组织文化、技术知识、制度设计等内部环境很相似,企业员工之间的转移很普遍,使得企业内部的知识更容易为其他企业获得,这种被动的知识外溢容易形成知识共享。其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通常都会用到同一个供应商或者经销商,因此,大量的知识都会聚集到这些共同的知识节点上,这也容易导致企业的知识外溢。但是由于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商业竞争,无法直接建立对等的共享关系,企业间往往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设置知识壁垒来阻止知识流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来实施知识共享。园区政府在这种共享模式中主要承担两部分的责任:一是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技术标准、专利、技术转移等政策法规,鼓励集群内的各个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提升群内企业的知识共享积极性,规范集群内的知识产权制度、知识共享的奖惩制度,指导集群内的企业哪些知识行为是可以的,哪些知识行为是禁止的,维护知识产权管理与知识共享的平衡。二是建立集群内的知识共享平台,推进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共享。整合集群企业里面愿意共享的内部知识,分类搜集集群外的外部知识,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知识共享平台把这些知识推送出去。同时推广“互惠互利”的集群企业文化,通过组织企业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增加知识的流动。
6 结语
产业集群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知识共享的效率才能进一步发挥知识的作用,这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SECI等相关知识共享理论,尝试构建松山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模型,这对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个模型的构建还只是停留在知识流动的研究,缺少具体的实施规则和保障机制,并且仅仅研究了一个区域产业集群的特定产业的知识共享模式,没有与其他地区的其他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这个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76-178.
[2]李静,陈圣群.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3):71-74.
[3]刘驰.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BOER N I,BERENDS H,Van BAALEN P.Relational models for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1(29):85-97.
[5]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s,1995.
[6]万幼清,邓明然.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及促进策略[J].企业经济,2006(10):59-61.
[7]FISKE A P.The four elementary forms of sociality:framework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social relation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99):689-723.
[8]王培林,郭春侠.产业集群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关系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7):41-45.
[9]万幼清.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8):37-41.
[10]罗亚非,张勇.基于知识链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94-98.
[11]刘春芝,姜莹,索柏民.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色,2010:79-82.
[12]胡峰.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均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5(6):32-34.
[13]松山湖中以产业园打造“中国水谷”[EB/OL].[2014-03-05].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10/10/content_7231864.htm.
[14]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周年发展纪实 [EB/OL].[2014-03-05].http://gd.people.com.cn/GB/123935/123955/1641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