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驱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呼包鄂经济新支柱

2014-12-24王永喜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景区旅游文化

王永喜

当前,正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打造内蒙古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时期。围绕“8337”发展思路,研究和探讨以创新驱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呼包鄂经济新支柱,对于助推内蒙古经济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呼包鄂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呼包鄂现拥有相对成型的旅游景点106个。按行政区划分类,呼和浩特有35个,包头有32个,鄂尔多斯有39个;按行业分类,人文古迹有40个,自然景观有39个,现代园林有18个,人文场馆有9个;按国家旅游评级分类,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6个,3A级景区35个,2A级景区6个,其他47个。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2013年度呼包鄂接待入境游客18.2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648.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1.91亿元,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34%。

当前,呼包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自然景观独特。呼包鄂地区有祖国的母亲河黄河,有世界第六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和世界第九大沙漠库布齐沙漠,有苍茫的阴山山脉,有蓝天白云与茫茫的大草原交相辉映。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对于那些久居江南或沿海、爱好沙漠探险和向往草原的游客来讲,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人文历史厚重。据调查统计,呼包鄂拥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32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5处。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历代重要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同时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人文历史要素,是吸引喜爱人文历史的人来呼包鄂旅游的重要因素。

夏季气候宜人。近年来,我国的江南及沿海频繁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的侵袭,在夏季,这些地区气温最高值常常接近40℃。而同样的时间段,呼包鄂的平均气温在24℃左右,又是草原水美花香的季节。凉爽的天气对南方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很显然,呼包鄂在这个季节与其他旅游地区相比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交通方便快捷。近年来,呼包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机场航站楼先后扩建,国际国内新航线不断开通,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铁即将开通,方便快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已基本成型。

二、呼包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呼包鄂文化旅游产业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看,与国内发达的旅游城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观念、体制、市场、政策、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支柱产业的要求。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企业家认为,呼包鄂地处北方荒凉地带,风大沙多,气候寒冷,适宜旅游的时间短,冬季空闲期长,不适合搞大规模旅游开发。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文化旅游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没有长远打算和远景规划,往往抱着急功近利和小打小闹的心态做旅游项目,许多新建的旅游景点,投入资金少,接待设施简易,游客舒适度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严重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宣传力度小,文化旅游促销效果不明显。从目前来看,我区旅游业在宣传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旅游促销的资金不足,宣传的声势不大,尤其在交通枢纽地带对呼包鄂文化旅游的宣传不到位。二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旅游的认知水平,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宣传造势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三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促销宣传的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三是项目规划滞后,文化与旅游融合水平低。在景区打造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提升上,缺乏严谨科学的规划,导致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不够,互动性不足。景区开发的旅游要素配置水平低,“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条件不完备,服务差。景区开发的文化元素挖掘层次浅、看点少,吸引不住游客的眼球,满足不了游客的心理预期。景区的文化元素和旅游要素两张皮,不能实现融合发展。现有的旅游景区,旅游项目单一,开发模式雷同,造成了很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文化古迹因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破坏严重,得不偿失,旅游开发力度不够造成惨淡经营,入不敷出,形成了双输的局面。

三、呼包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呼包鄂经济新支柱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对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深入分析,又要依据中央和自治区的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与困境,形成长效动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旅游业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商务会展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与信息化“珠联璧合”,成为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因此,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大旅游格局至关重要。一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呼包鄂要切实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拿出抓工业的劲头来抓文化旅游产业。二要构建以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呼包鄂三地政府以及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大旅游格局,使呼包鄂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后劲。三要实实在在地给予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支持,全面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呼包鄂文化旅游产业汇聚。

(二)注重三地联动,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文化旅游新规划。三地联动是新规划的核心,不管游客从哪一城落地,都要吸引和推动游客在三地内有效流动,同时更好地辐射周边,带动整个内蒙古中西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前,建议搞好调研,摸清底数。一要搞好国际国内调研,摸清国际国内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方向和成功经验。二要搞好呼包鄂文化旅游产业摸底调查,摸清自身的家底和优势。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拿出呼包鄂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重点地区、重点旅游线路、重点景区等专项规划,真正做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配套,为呼包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三)抓住宣传重点,倾力做好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全面整合旅游、文化、新闻、广电、出版等宣传资源,充分发挥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和民航、铁路等企业在旅游促销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宣传方式,建立合作共赢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展示和推介呼包鄂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让外界了解呼包鄂,向往呼包鄂,到呼包鄂旅游观光。一要树立人人代表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大使的观念,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组织旅游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各类旅游产品交易会,推介呼包鄂旅游产品。三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会)以及开展文化旅游主题月活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和游客来呼包鄂旅游考察。四要把旅游避暑作为宣传的重点内容之一,把全国极端高温天气覆盖的地区作为宣传的重点受众,全面树立呼包鄂文化旅游的清凉形象。五要加大旅游宣传品开发和研制力度。精心制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专题片、电视节目专栏、地图册、扑克、折页、民间工艺品、地方特产等旅游宣传品,全面激发游客来呼包鄂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创新开发模式,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开发要特别注重旅游要素配置和文化元素挖掘,创新开发模式,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根据“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重新审视和考量现有的文化旅游项目,把先进的文化创意充分地落实在旅游六要素之中。“吃”要吃出新意,重点挖掘民族民俗地方小吃,打造民族民俗饮食文化品牌。“住”要充分考虑避暑旅游出行时间长的特点,充分考虑大众消费的承受力,发展商务休闲酒店是首选。“行”要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游”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深层次挖掘和创新,充分做好文化元素的展开和延伸,丰富文化旅游内容,拓展文化旅游项目,在紧紧抓住游客的眼球的基础上,延长观光时间,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让游客充分感觉到不虚此行。“购”要购出特色,重点开发民族民间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娱”就是一方面要调动全区的专业艺术资源,切实打造出一两台类似《云南印象》、《丽水金沙》那样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地区性大型文化旅游品牌剧目,创新篝火晚会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游客主动参与,同娱共乐。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恰特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景区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谁远谁近?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