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相关定义的发展

2014-12-24高晓博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使用态度语言

高晓博,曹 梅

(昌吉学院外语系,新疆 昌吉 831100)

浅谈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相关定义的发展

高晓博,曹梅

(昌吉学院外语系,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随着国内外关于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断增多,研究者对其相关定义的研究也相应深入细化,所以本文主要回顾总结了关于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相关定义的发展,希望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使用;态度

1 语言使用

语言使用是一种语言行为,用于人们彼此交流。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使用是社会个体或团体利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Neustupny(1978)分离了两套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语言的调整规则。前者产生交际行为,而后者作用于在某些特定场合的行为,即语言处理,可以归类为公共关系类,包括语言政策、语言对照、语言规划和语言教学。

语言的使用被理解为在语言层面上个人的语言使用和在社会经济水平层面上的组织语言使用。从广义上来讲,语言的使用分为五个大类,即信息、对照,表达,评价和表演。社会语言学家把更多兴趣放在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即语言使用和不同社会阶层间使用者使用同一语言的情况。

在多语社区中,人们应该选择一种语言作为交流媒介,用于交流什么时间,在哪里,和谁,目的是什么等信息。换句话说,它可以理解为人们应该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选择的一个结果是常见的是语码转换(CS)现象,即语言选择现象。可以将众多的研究者提供的定义分为三大类:坚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有区别的,坚持废除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区别的,和那些未表明立场的。

人们的语言行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说话对象的时候是不同的。社会许可的范围和约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Ferguson(1959)首先提出了“双言”的概念。他发现在某些地区出现“双言”现象,即同一个社群在不同的状况下使用两种不同的语体。“双言”的最重要特性是区分“高阶语体”和“低阶语体”的功能。他发现双语者的语言行为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的约束,强调个人通过日常语言行为生产以及再创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语言能力。

2 语言态度

Fishman(1971)区分“高”和“低”语言,“高”语言对应社会地位高,文化高,对上层社会的强烈向往和羡慕,而“低”语言往往暗示着说话人之间团结、友谊和亲密的关系。

桂诗春(1997)在他的《语言学方法》一书中关于语言态度的定义是指人们对一种语言或方言的态度,或者甚至包含其他关于语言维护或语言规划的态度。

王远新(2002)认为语言态度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因素组成。研究者可以通过使用因素分析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态度和相关问题。同时,语言的态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因素之间互相联系并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应该接触调查对象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通过个人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陈松岑(1999)也对语言态度进行了分类和定义。他把语言的态度分为感情的方面和理智的方面。前者指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说到、听到某种语言时,在情绪、感情上的感受和反映。它常常是十分自然甚至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出现的。后者指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对特定语言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理性评价。作者认为前者受说话人或听话人从小到大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甚至个人特殊经历的影响。后者是受到社会舆论,语言功能,说话人或听话人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3 语域理论

Weinreich(1964)对真实语言交流环境中语言所表达的不同功能进行了研究。他采用了“域”这个术语。主要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共同存在的不同语言之间或语言变体之间,语言所表达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这些差异对这些现有语言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起到了互为补充的作用。

Greenfeld(1972)首次开始分析语域理论。他对纽约市里的波多黎各人群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西班牙语被用于非正式场合,比如“家庭”和“朋友之间”;当人们身份地位不同时(如:宗教、教育、职业),人们倾向于使用英语来作为交流语言。他认为不同语言社区之间的语域是不同的。

Gal(1978)发现语言选择的关键因素在于对话者,因为环境因素如场合和话题都将会影响说话者的语言行为。多数研究中,场合被分类为家庭,朋友之间,学校,公共场所和媒体领域。

4 双语

由于双语涉及到许多领域,比如说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方面,所以对双语现象很难界定。不同研究者试图从自己所研究的学科领域来解释它。

Mackey(1962)认为双语现象就是对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形式进行简单选择。在这种理解中,强调的是语言的能力,而不是两种语言的使用。

Weinreich(1964)认为双语开始于说话者能在“其他”语言中产生完成完整的语言意义。他认为理想化的双语人就是那些能够同时完美掌握两种语言的人。这一定义把语言能力看作是基础,而不是语言使用。

Bloomfeld(1993)强调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不影响自己母语的情况下还能够将第二语言完美的表达出来,那么双语现象就会发生。那就是说,双语现象只发生在两种语言能力相同或相似的双语人身上。这里双语偏向于语言表现或语言使用而不是语言能力。

在国内,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双语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戴庆厦(1993)认为双语就是语言要表达的双重目的。它是指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中的部分人用双语或者是除了母语之外其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目的。

5 汉-维双语人,维-汉双语人

Bloomfeld(1933)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不被母语干扰的情况下完美的学习一种外语,双语现象就会发生。那就是说,双语包含对本族语的掌握或对更多语言的掌握。然而很少有人可以完完整整的掌握一种语言,尤其当一个人的肌肉灵活性和神经系统衰退时,或者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练习。比起我们曾经所期待的语言,这种不完美的双语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全球化产生了越来越多不完美双语现象,这种区别是相对的,所以要清晰的定义这种标准是不可能的。和双语相反,单语现象是指人们只说一种语言。对于现代人来说,一种语言似乎不足以能够完成社会活动。人们总是尽可能多的去学习和完善更多种语言。

Baker(1992)认为双语的辨别取决于分类的目的。当我们在进行双语研究时,这种十分迅速的分类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说,如果人们在特定的交流环境中能够明白第二语言的输入,并且会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来产生并表达可理解的、完整的交流任务,或者人们能够接受使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课程,我们就认为是双语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双语可被分为两类:选修性的双语和环境性的双语,前者是指大多数少数民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然而极少部分被认为是环境性的双语,这些人在学校学习汉语并把它作为一种生存的工具。

韩涛(2007,2008)曾给汉-维双语人和维-汉双语人下过定义:汉-维双语人和维-汉双语人是指汉族或维吾尔族中既能使用母语,又能使用对方语言进行学习和流利交流的人。在新疆可以看到维-汉双语人很常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使用维吾尔语,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也用汉语进行交流。

他把维-汉双语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同时掌握维吾尔语语言文字和汉语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维吾尔族双语人,或者是能流利使用维吾尔语语言文字,同时又能流利使用汉语语言的维吾尔族双语人。第二类是掌握维吾尔语语言,也掌握汉语语言文字的维吾尔族双语人。第二种类型在民族杂居的城市中或维吾尔学生去汉语学校上学的情况下很常见。维-汉双语人通常接受双语教育,把汉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学习的科目,或使用汉语作为媒介学习其他科目,例如东疆地区的高中双语班和北疆地区的初中双语教学班,预科教学,大学中的民考汉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进一步把双语教育又分成了三个部分:义务教育双语教育模式(2007,实验版)第一种模式:用汉语教授理科,其他科目用少数民族语进行教学;第二种模式:有些科目如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音乐等的科目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其他科目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第三种模式:提供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和英语,其他所有科目使用汉语进行教学。

汉-维双语人也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熟练掌握汉语语言文字和维吾尔语语言文字的汉族双语人。这些汉-维双语人通常是把维吾尔语作为他们的主修专业的大学生。第二类是驾驭维吾尔语语言文字好于汉语语言文字的汉族双语人。他们一般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去少数民族学校上学。第三类汉-维双语人会说维语但不会写维语。他们通常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通过交流来学习。目前大多数研究普遍采用这种分类。

参考文献:

[1]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J].(1999).

[2]董丹.乌鲁木齐民汉合校维吾尔族初中生学校内外维汉语言使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3]韩涛.新疆“民-汉”、“汉-民”双语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新疆社会科学,(2008).(5)90-93.

作者简介:高晓博,女,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使用态度语言
语言是刀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