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创新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2014-12-24段沛佑殷世钢杨军武

物流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物流体系建设

段沛佑,殷世钢,杨军武

(1.青岛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中心,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市商务局,山东 青岛 266071)

1 我国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将加速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要求提供安全、快速和可靠的城市物流服务,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城市配送物流体系,以满足对运输速度、质量、服务品质的新要求,城市配送物流需求大幅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方面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和精细化服务要求更高,迫切呼唤构建城市共同配送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是扩大内需、满足多样化消费的需要,同时还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城市共同配送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合理调节与平衡,提高消费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商品质量;有利于提高配货装载率,降低流通成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通过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体系整合“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广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先进模式,提高集约化程度和物流设备利用率,提升城市物流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减少物流环节,防止乱收费,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便民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我国城市配送物流创新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万亿元,约为GDP的18%,比世界平均值高6.5个百分点,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9.5个百分点。我国物流成本偏高,固然有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原因,但也有税费、路桥费、罚款等制度性成本过高,以及物流资源分散、信息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在开展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过程中,也遇到较多的问题。

一是部分城市重视程度不够,总体规划不足。城市共同配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环节,投入大,公益性强,需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并与相关规划搞好对接。由于国家对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意见刚刚出台,各个地市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实践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目前在地方呈现“一哄而上”、“表象繁荣”的局面,许多城市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工程”、“行业品牌”纷纷上马。有些已经先行一步的城市,未有对城市配送体系建设进行缜密、科学的论证,便不断进行行政干预,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这种不讲科学、没有标准、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短期行为将会给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埋下极大的隐患。

二是各地物流工作的牵头管理部门不一,涉及部门较多,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协调难度比较大。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需要大力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力度,政府在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规则,规范监管,根据城市配送资源的发展情况,政府应积极推进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公共配送信息平台、配送运力资源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干预具体业务,甚至出现了政府垄断的现象。这种现象必将使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畸形化发展,使得城市配送物流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相背离。

三是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了信息匹配、配送速度和车辆满载率,“信息孤岛”、车辆空返、编码不统一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城市配送的区域性特征特别关注信息来源,而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基于安全和部门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对自己所拥有的信用信息采取垄断式保护,使得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而城市配送体系中信息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诚信和法律体系建设缺失,配送各环节的监管和责任界定难,城市配送体系建设作为物流行业新型业态,交接环节频繁,离不开完整、系统的信用和法律体系的支持,总体来看,城市配送物流专项法律法规极不完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信用管理相关法律,但对数据问题没有做出明晰的界定和有效的解决。

3 我国城市配送物流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规划是城市配送发展的关键。城市配送专项规划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重要工作,以青岛为例,《青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规划》的编制,严格按照商务城市配送建设指引的要求,全面落实并认真做好与商务部文件的衔接。在确定整体建设目标、关键建设任务的前提下,紧密结合青岛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诸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送信息平台开发、末端配送体系整合、标准化单元物流建设、绿色配送等诸多方面,都充分注重了与《指引》的衔接和协调一致,进行了认真的落实与衔接,并在做好与商务部文件保持一致的条件下,客观考虑了地方性规划衔接。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需要城市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协同才能积极推进,青岛市商务局特别注重与《青岛市十二五物流规划》、《青岛商贸流通专项规划》、《青岛市城市整体规划》及其它各相关规划的衔接及协调统一外,还重视了与一些重要专题规划或研究的衔接与协调统一。如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自由贸易区、绿色物流等内容的对接,实现科学合理、适度超前。

3.2 创新性优化了城市配送建设路径。在国内试点城市中,青岛率先提出了城市配送物流体系的建设路径。虽然国家很早就提出建设共同配送体系,但到底如何建、建成什么样,此前都比较模糊,很多试点城市都有各自的做法,基本是参照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作为参照,但各个城市物流资源不同,很难照搬发达国家的路径。围绕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的路径,青岛市创新性提出自营配送—集中配送—协同配送—共同配送—智能配送的分步建设路径,从配送的节点、网络布局到配送运力资源、配送路线、配送组织模式、配送信息平台几个方面进行了供应链重构,分步骤、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实施,这个路径更现实,更符合青岛的实际情况。而对城市配送物流体系的目标任务、各项指标、总量调整、结构调整优化等方面,通过反复论证比较切合实际地提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改变了过去建设试点工程主要是定指标、求产量、分资源等做法,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功能。

3.3 实现区域配送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城市配送物流企业是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支撑基础,有选择性地选择配送企业承担试点项目,鼓励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由此积累经验,进而推广,是推进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国内各个试点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这就决定了城市共同配送不能搞“一刀切”,各个试点城市必须求同存异,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要通过试点项目积累经验,发挥试点企业的积极性,用企业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相关政策。各城市的物流企业类型、产业结构具有自己的区域特色,科学选择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是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3.4 行业整合实现城市共同配送突破。不同行业的配送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取决于其业务需求,客户企业的配送中心的数量、库房规划、配送频次、配送时效、配送成本、网路布局、终端数量各不相同。通过行业聚集、行业细分与行业整合是城市共同配送的重要突破口和手段。行业整合解决了运力匹配的问题,实现了动态的车辆运力资源的配置,实现城市共同配送的初步目标。青岛市行业公共配送中心的建设主要以行业聚集、集中仓储、协同配送等为主要功能,通过依托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医药、城市快消品、粮油食品生活必需品等行业共同配送业务,逐步实现行业性共同配送体系的完善。

3.5 城乡统筹建设分布式配送体系。按照有效利用土地,集中布局、合理规划的原则,同时考虑到青岛城市发展与城市配送的要求,在科学发展青岛主城区的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通过在郊区县建设区县级分布式公共配送中心,实现城乡统筹、城乡同配的二元化配送体系。逐步统筹交通、供销、邮政等农村配送物流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和调度,加快农村配送物流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配送物流网络。整合现有专业市场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对“低、小、散、重”市场实施“关、停、并、转”,从而逐步实现专业市场的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对现有的市场要按照建设标准进行改造提升,促进市场转型升级。

3.6 产业联动实现共同配送新模式。建立工商企业与配送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推进家电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商贸流通、农产品(冷链)、跨境贸易电商优势产业集群及绿色产业等实施物流配送业务外包,实行流程再造,组织实施相关产业与共同配送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和供应链一体化构建,促进产业整合与共同配送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3.7 OTO在城市配送的应用体系实现落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运用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O to O等先进理念推进城市配送物流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从而实现城市配送物流数据化、平台化。通过整合网送、快递配送站点和便利店、物业公司、药店,融合电商、快递与居民生活用品宅配等社区物流业务,促进“网订店取”及快捷便利配送服务,实现多业态、多渠道、立体化、融合式协同发展的末端配送网络体系。移动终端和智能设备的运用促进了城市配送体系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智慧物联网的实施,并对后期配送指数体系、绿色碳排放数据体系做好基础。

猜你喜欢

物流体系建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