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若干思考

2014-12-24孙家庆姚景芳孙倩雯杨永志

物流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卓越产学研工程师

孙家庆,姚景芳,孙倩雯,杨永志

(1.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2.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及国家将“卓越工程师计划”列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有一些学者,比如,吴燕(2007)、赵韩强(2011)、孙颖等(2011)、余嘉等(2011)探讨如何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1-4]。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点,因而,卓越物流工程师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尽管国内已有学者从“卓越计划”的视角,对探讨了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角色定位与联合培养机制[5-6],但缺乏从政产学研合作的视角开展卓越物流工程师教育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由于产学研合作本身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的介入来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卓越计划”这一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因此,本文以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为契机,以物流工程专业为对象,对卓越物流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政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及其推进对策等研究,以供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决策时参考。

1 政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必要性

政产学研合作,是指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而形成的互惠多赢的合作关系。

1.1 政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政府主导的推动力远远大于企业的推动力,政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通过加强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既方便了学校和企业,也有利于加大政府在政策、财政等方面对产学研的支持力度,从而形成现代物流工程人才开发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1.2 政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关键和必经之路

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但是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问题突显。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在强调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校企的深度合作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因此,通过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来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关键和必经之路。

1.3 政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得以整合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工程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学术化”取向,学生在读期间以理论课为主,缺少物流工程实践。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力并不一致,使得学与用产生脱节,造成了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与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能迅速上岗的两难处境。显然,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有利于包括知识资源在内的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的整合,从而使得稀缺的物流人才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

2 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提高参与各方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合作的参与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校企合作可以说是有点“同床异梦”,学校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和学生实习问题;而企业则更多出自于某些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希望借助高校这个大市场来实现一些优惠政策,减少纳税、获得扶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机制,以及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对合作培养能取得什么成果,从长远来看对企业又有什么具体利益,这些都是有风险的、并不确定的,因而一度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参与各方转变观念,树立由高校、企业、社会共同提升物流工程人才质量的大工程观,并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卓越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2.2 超前谋划,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理论研究

理论创新是政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纲领和核心。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出发,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卓越物流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总体目标,开展卓越物流工程师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理论研究,包括:卓越物流工程师的内涵、目标、特点,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特点、意义等进行研究,政产学研在卓越物流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机理与体系架构,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体系的框架及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合作的内容、层次、模式、机制)。

2.3 统筹规划,构建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政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物流工程人才体系

当前,现有的校企合作过多局限于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几个“点”上,缺乏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合作。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卓越物流工程师后备人才目标,需要立足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共同的任务,构建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卓越物流工程师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在内容上,应实现“面(国内外区域合作)、线(物流行业合作)、点(具体的企业、院校合作或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平台(实验实践基地)”在内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在层次上,应形成基础理论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和就业实践层五级架构;在模式上,在对现有合作模式的特点、适用范围等进行分析基础上,根据物流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形成可操作性的合作模式优化方案;在机制上,应建立包括诸如资源共享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

2.4 优势互补,构建以学校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为导向的卓越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平台

在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工程人才过程中,政产学研各方面扮演的角色都不同,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首先,政产学研合作,关键要“政”字牵头。政府部门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合作机制中,是合作模式启动、调解、选择的坚强支撑。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合作模式开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合作联盟等形式与相关高校合作。比如,高校以人才、智力、技术为投入,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共同在制定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实践性一体化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除了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需要的优秀毕业生、提供实习学生、培训员工,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挂职岗位外,在科研方面,学校与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需要后,将逐步发掘对口企业或是该行业中一些重要的战略性的问题或瓶颈,展开对物流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与政府部门、企业进行交互有效组织三方人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立项和开展科研活动,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最后,高校应选择能达成一致的价值追求与文化认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宽广视野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否则在后续的合作中很难达成长期目标的实现。此外,相关高校还必须对卓越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进行模式创新和考评体系的变革,包括: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推进研究性学习方法,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建立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吴燕.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24-27.

[2] 赵韩强.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3] 孙颖,等.推进卓越工程师孵化的现实阻力及对策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40-45.

[4] 余嘉,等.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48-50.

[5] 朱莉,等.卓越计划契机下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27-29.

[6] 曹小华,等.卓越计划下物流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及校企联合培养机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130-132.

猜你喜欢

卓越产学研工程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