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廻程堂

2014-12-23东方小四

看世界 2014年24期
关键词:木楼升学考试课文

东方小四

有些年深月久的木头,翘起在记忆里。无法忘怀。

“当当当当”,那时我们就是这样小跑着上楼下楼。那栋不高却很大且有气势的二层木楼有一个让人回味的名字,“廻程堂”。就像是古书里的名字。许多名人年少时曾经在那里读书,还有并不知名的大多数人,像小草一样在那座古旧的木楼里念完三年初中,欣欣向荣。当然我们在里面基本上是不会老实走路的,都是连蹦带跳,木楼便发出“当当”的声音,似很欢快。

1984年踏入“廻程堂”的时候,我们全年级两百多号人都很小,最小的170班的康荠青只有10岁,最大的几个14岁,多数是12岁。当年班号从167-170的全年级四个班,初一时都在一楼,到了初二就有两个班搬至二楼直到毕业。每当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二节课快完、四个班陆续下课的时候,整个楼似乎都要被大家慌张奔往饭堂的声音给震垮。事实上它从来没有垮过,稳稳当当,经历了所有岁月的风雨,带着包容与热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从那里走出去。

建于民国年间的这栋楼只是当年那个了不起的岳云中学的初中部,与当年廻程堂的建筑一样,其教育方式也保留了民国遗风。音乐课需要学五线谱与作曲,体育课需要长跑打球掷铅饼,美术课需要画素描学剪纸到野外写生,语文课需要每天背一首唐诗,寒暑假要写许多读书笔记等等。而我们169班,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地还成为了当时全省的“试验班”,说是采用通才教育、不用参加应试教育,以后全体同学可以直接上高中和大学。

那时169班的我们,就像是一群生长在世外桃源的孩子。几乎每个同学都精于象棋、五子棋,每个人都在练毛笔字打乒乓球,还有一些在学民乐,因为班主任杨振祥老师说,一个人一生至少要会一门民乐,生活才有趣味,才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人。

我们受杨老师的影响至深。那时身为班主任的他让我们将每一篇英语课文背诵下来,每周还有一次英语默写比赛,此外还有数不清的读书会、演讲比赛、相互批改作文活动等等。多年以后我才听说当时有个别同学因为不习惯“同学之间相互批改作文”而转学,但绝大多数人都乐在实践种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之中,甚至我们中的多数人,都曾在正式的语文课上登台当过小老师,为同学们授课。那时我们多么骄傲,还曾集体为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挑刺,郑重其事地写了十几篇文章寄给中国教育部和各级教委,认为某篇文章从结构到遣词的错误太多,“不适于选为中学课文”。此事无果而终,但我们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就此定格。

很可惜的是,到了初三毕业前,有关方面未能践诺,169班的同学们依旧要参加升学考试。分数无法反映多数“通才教育”的成果,无法折射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故当年让大家亲如兄弟姐妹且大开眼界的教育方式,以及连续三年很多时段空缺英语老师的现实,让我们在升学考试上并不占优势。许多同班同学没能考上本校高中继续学业。而所有人,都因初中毕业而不得不离开留下无数美好记忆的廻程堂。

让人惋惜的是,在我们离开廻程堂的多年以后,那栋曾经被少年们调皮的脚步踩得“当当”作响的木楼也未能留下。前些年,当有名人去寻根的时候,却发现木楼所在地,已经建了非常高大雄伟的教学楼,很好的水泥,很好的大理石砖,很好的造型。寻根的人却轻叹,可惜岳云中学已经没有了木楼。听说某个身份很特殊的人曾派员来寻木楼,听说已无之后也长叹了一口气,后来还是决定不回母校了。连木楼都没有了,人非物也非,不如望断天涯路。

许多小树,也在心痛。那样当当的响声,只能永远响在记忆里了。那些朴素年岁的无华芬芳,锻炼出今日的我们。那威武木楼里当当的声响,那些朗朗的读书声,那些划在课桌上的三八线,那些等待成长的暗恋,以及停电时蜡烛光里的恶作剧等等,都牢牢生长在记忆深处。人们只看到木楼衰老的外形,可知如能留下或修旧如旧,即便不去追寻绵长的人文气息,木楼本身已是“文物”。

失去方知可贵。譬如率真,譬如知己,譬如梦想,譬如木楼。

还好,岁月已远,故人仍在。那些经年的冬季长跑、伶牙俐齿的口头与笔头争辩、下棋打球做数学题的比拼、被思想与外形同样帅的汪建华老师罚站等等经历锻造的关怀世界的情怀、深沉真挚的友谊、几乎每个人都有的生花妙笔,至今还在。三十年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依然可以相互引为知己。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之后,我们发现,因为人生中有过“廻程堂”,许多见识殊途同归,人生将不再孤单。教育于我们的功用,也因此多了一层美好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楼升学考试课文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小木楼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语文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英语
赠木楼故人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木楼探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