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理工宅男有力量
2014-12-23畏德
畏德
技术宅对大众流行文化的逆袭式狂欢还在继续。
在《生活大爆炸》把“天才也性感”理念推销到全球后的第八个年头,科技元素对主流文化的再造终于上升到了更有“逼格”的电影和文学领域——情景喜剧这种体裁终归还是太肥皂。“谢耳朵”讲的东西再深奥也没有哪个主流观众会真正去研究一下,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实际上只是个高智商低情商的极端例子。
在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努力下,“看《星际穿越》之前你需要了解的天体物理学”这类帖子终于从像果壳或是知乎这样的小众网站传播到了微信朋友圈。
似乎每个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人都必须要点开这个帖子做足够的知识储备,理工宅男语重心长地告诫科学小白们:糟蹋了电影票钱和爆米花钱事小,辜负了诺兰大师普及科学知识的良苦用心可万万不行!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大逆袭里面出现了中国“极客”的身影。来自山西某电力公司的工程师刘慈欣被屡次和国际大导演诺兰并列在一起,他在科幻文学方面的造诣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
就在《星际穿越》11月12日登陆内地院线的前一天,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体:地球往事》英文版正式在美国亚马逊开售。这部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被出口到国外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的首日销量拿下了亚洲文学类的第一名。
科幻文学走向主流?
在不久前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大会上,慕名而来的“科幻迷”几乎人人捧着一本《三体》,等待刘慈欣签售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刘慈欣所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被科幻迷们奉为箴言。
这种盛况让人想起诸如TFBOYS这样的流行偶像见面会,不过刘慈欣本人并不是什么“小鲜肉”,他只是身材微微发福的一位中年大叔。
在这个“看脸的”社会,依靠自身才华获得逆袭的刘慈欣不仅是“理工宅男有力量”的明证,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三体》最大的贡献在于唤醒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类型。”
诞生于19世纪的科幻文学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人类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就具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
比如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外,刘慈欣的《三体》还讨论到了宇宙伦理以及“技术恐惧”等更多“脑洞大开”的话题,其作品内涵上升到了有关未来世界权力与价值重构的层面。
对中国而言,最早出现科幻小说是在19世纪末,不过那只是从国外翻译进来的作品。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就力推过科幻小说,并讲出那句令科幻迷们津津乐道的名言:“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但在20世纪的中国,时局动荡是大趋势,科幻文学的发展也因此时断时续。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新诞生的一批科幻小说也被认为带有深厚的红色年代意识形态的烙印:郑文光发表于1954年的《从地球到火星》,不仅幻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还跑步进入火星;发表于1958年的《共产主义畅想曲》,则畅想2001年的北京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大花园。
90年代开始,科幻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四川省科协主办的《科幻世界》是最前沿的阵地,这本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是《三体》最初连载的地方。
2000年,这本杂志的发行量达到每期40万册,其影响力遍布大江南北,《科幻世界》意外撞题高考作文的事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21世纪初的中小学校园里,《科幻世界》甚至是老师家长都推崇的“有益课外读物”。
尽管如此,中国的科幻文学还是和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存在小众化的特点,它作为类型文学一直没能走上主流化的轨道。果壳网的科幻迷聚会和“谢耳朵”们参加的动漫大会本质上都只是科学“极客”的内部聚会,是一种小圈子的亚文化。
但《星际穿越》连带《三体》的走红似乎给这个封闭的小圈子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新鲜血液。
正如很多看完《星际穿越》后才知道诺兰其名的观众一样,很多《三体》的读者以前并不是科幻迷,如果不是像小米总裁雷军这样的大V在微博进行“安利般”的推荐和科普,科幻“门外汉”们估计还是会问一句:“刘慈欣,谁?”
“自2010年出版起,《三体》读者群的范围呈现有趣的膨胀式变化:科幻迷,文学爱好者,科学工作者,企业家,创业者……”《纽约时报》认为,刘慈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属性,它第一次往大众通俗读物的道路上前进了。
中国航空航天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书评网站豆瓣网上评论《三体》对中国航天事业未来走向的启发;互联网的行业大佬在社交网络上讨论“黑暗森林法则”与中国互联网创业环境的异同;喜爱研究政治或国际关系的学者则用它和大热美剧《纸牌屋》进行对比研究。
荐书类微信公众账号“拇指阅读”感叹到:“现在终于可以愉快地推销《三体》了。”
理科生的文学困扰
“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高到世界级水平”是大众给予“大刘”刘慈欣的最好评价,但在该书成为“逼格利器”的同时,也有很多读者一致认为:像豆瓣这样平均9.0的评价过誉了——对《三体》三部曲而言,文学性是硬伤。
在豆瓣讨论区内,“文笔太差了”这条帖子被顶上第一位,用户“埃斯米”直言:“不要说什么科幻小说看想象,不看文笔,太影响阅读了。人物塑造一塌糊涂,感情描写做作肤浅。”这条“万赞丛中一点踩”的评论收获了117个“有用”和64个“没用”。
同样的吐槽在知乎、微博等各类型社交网络上也多次被点赞,微博用户“布尔费墨”分享意见称,“刘慈欣最大的问题在于人物塑造,他只会写自己,所有的人物都是刘慈欣,都是中国小县城公务员的智识。”endprint
这个“小县城公务员”的标签多半来源于他本人国企工程师的职业属性。
“《三体》是他居住在娘子关发电站时的业余创作。他既非体制内作家,也不是职业作家。如果对他的生活施以想象,有可能勾勒出一个迷人的画面:这是一个隐居在山沟里的中国式卡夫卡。”《纽约时报》称。
在《三体》里,主要人物叶文洁就是这样一个在形象塑造上毁誉参半的人物。
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岸基地”是一个探索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绝密基地,天体物理学女大学生叶文洁因机缘巧合进入该绝密基地。
叶文洁私下向宇宙中发出了包含地球信息的电波,信息被距地球最近的恒星系统上的外星居民——三体人收到,从此,三体世界和地球世界建立了联系。
但三体世界本身是一个地球人完全无法想象的生存环境极端严酷的世界。对于三体人来说,宇宙移民是唯一的选择。三体社会时刻面临毁灭的危机,因而进化出了高度极权的社会体制和完全不同于地球道德文化的价值观,并且其科技水平远远超出人类之上。
当人类社会和三体社会建立联系后,地球人分裂为两个派别。一派主张彻底毁灭地球文明,迎接三体文明的洗礼,叶文洁成为这一派别的领袖,另一派则坚定守护地球。在叶文洁主动暴露地球坐标之后,地球遭到了三体人的入侵。
这个角色的行事风格被认为描写得“过于幼稚”,过于单一和扁平,似乎是一个“一条道走到死”的无聊角色。
“大刘比较善于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刻板、严谨、理性的形象,其故事性、语言其实大有欠缺,有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知乎高票答案用户“花豚”认为,《三体》的价值并不在于文学性或人物塑造,而在于作品中提出的若干概念和点子。
实际上,科幻小说最开始就号称点子文学,一个出色的点子可以撑起整个故事(比如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的机器人三定律,基地系列的心理史学)。“《三体》三部曲中有无数亮瞎了的经典创意,这一点使得大刘在想象力和点子方面成为全球科幻顶尖。”另一用户“晓渔”称,这一点就足够了。
在《星际穿越》收获超高票房的刺激下,《三体》也准备被搬上银幕了。刘慈欣于11月27日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表示,《三体》大电影将被拍成6部曲,他本人将担任影片监制。据悉,某网络游戏巨头新成立的影业公司将作为出资方,而《密室之不可靠岸》的导演张番番将掌镜。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说科幻小说的文学水准对读者的阅读体验并没有致命的影响,那么国产导演以及国产特效对科幻大片的水平把控呢?据查这部《密室之不可靠岸》在豆瓣的评分是两星半,看来这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