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涌:绿色运营是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导向

2014-12-23陈向国

节能与环保 2014年6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节能城区

文 _ 本刊记者 陈向国

武涌:绿色运营是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导向

文 _ 本刊记者 陈向国

“我相信绿色运营和管理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谈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现状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如是说。“之所以绿色运营和管理被十分关注,是因为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我们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我们的中水回用系统,真正在用的有多少?我手边有一个资料,大约不到30%。有很多小区、很多社区、很多区域做了分布式能源,结果到使用的时候又不得不接入市政管网,这又是为什么?”武涌给出的答案是落实环节出了问题:“我们有一个好设想,一个好的规划和设计,但能不能够落实,确实我们得去思考。”

落地什么?

在武涌看来,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要实现规划、基础设施、单体建筑及运营4个绿色化的落地。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讲,要落地。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要落地的内容是什么?要落到哪里?

武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现在所说的绿色建筑,什么多?通过设计标志的多,但是通过运行标识只是凤毛麟角,又是为什么?从上面的问题不难看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落地与否要看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能不能够按绿色低碳的方式去运行。

记者:落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武涌:关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我提出几个“化”:第一个是规划的绿色化,第二个是基础设施绿色化,第三个是单体建筑绿色化,第四个是运营的绿色化。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基础设施是不是绿色的基础设施;运行方式能不能够按绿色物业管理的方式去重新构建;高端物业又该如何实现管理的绿色化。实事求是的讲,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对大家也是一个新的问题。

物业不以绿色为导向,未来的运营就不是绿色的

物业是否走绿色发展之路,决定着正在建设中的生态城区能否姓“绿”,同时也是决定绿色之路是否可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上面您讲到物业管理。这是与公众距离最近的话题。请您讲一讲如何从传统物业转型为绿色物业?

武涌:从传统的物业向绿色的物业转变,我个人认为应该按三个导向转型。第一,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第二,以优质服务为导向;第三,以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为导向。如果我们不讲这三个导向,相信未来的运营不是绿色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基础设施向绿色的基础设施转变。我们今天的基础设施,从给排水,到园林、到绿化、到热力供应等,并非全部是绿色的设施。

记者:上述3个“导向”都与绿色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紧密相连。请就这方面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解释。

武涌:做绿色生态城区,其中一个基本理念

记者:绿色基础设施问题的内涵之意有哪些?

武涌:我们打造绿色生态城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首先是我们能不能构建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一个绿色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问题。二是我们能不能建立起来运行模式的可持续的问题。三是我们能不能实现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在人力支撑方面有没有可持续性。

武涌

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正司级巡视员。曾任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先后主管市政公用和建筑节能领域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节能的立法、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和政策制定等工作。曾先后主编过《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中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建筑节能》和《荷兰供水行业的公有私营模式》等教材和书籍,并在众多刊物上发表关于建筑节能的文章,是《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主要起草人之一。

记者:请结合现状做进一步的解读。

武涌:首先从基于全生命周期来思考构建整个系统的问题。首先,从建立基线开始——基线是绿色运营的结果的比较标准。评价运营是不是能够达到绿色化要求,基线是一个重要标准。第二,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我们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这个体系我们按三个阶段去构建:第一是规划阶段,第二是建设阶段,第三是运行阶段。为此,我们在建立指标的阶段就该思考怎么做——如何实现最后的绿色运行。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体系,这是未来绿色运行的一个基本的保障。从经济的可持续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与运行阶段绿色化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记者:您为什么认为做到经济的可持续性是一件让人很头痛的事?

武涌:以北方地区采暖为例。推广建筑节能到今天,北方采暖地区仍存在三个普遍现象:一是做了这么久的建筑节能,能耗本身降不下来;二是政府对热力公司的财政补贴降不下来;三是老百姓热费的支出降不下来。由此看,我们这么一个系统,未来构建的供热模式无论是集中式、分散式还是集中加分散式,能不能使能耗降下来,财政补贴降下来,百姓热费支出降下来,以及我们到底该怎样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但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能力支撑体系欠缺太多

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揽不来瓷器活。”在建筑节能这一块,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在能力上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此状态,造成了中国建筑节能的“近似”。

记者:有德国专家曾经指出一个问题,说我们中国在建筑节能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叫近似。请讲一下“近似”的含义。

武涌:的确有这样的说法。以节能数据来说,我们设计的建筑节能标准为比如说节能达到50%,而实际上往往大打折扣。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北京地区号称节能50%的建筑进行实测,结果节能效果只达到30%左右。德国专家所说的“近似”主要指这方面。

记者:为何会出现大打折扣的“近似”现象?

武涌:成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原因是存在施工不到位、偷工减料等问题。上述原因造成了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行,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呈递减趋势。还有一个原因使效率递减成为必然——能力缺失的问题。德国的体系告诉我们,德国每一个工人几乎都是通过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训出来的。我们在这块差距大,未来我们的能力又该如何去构建这个体系呢?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必须通过培训提升产业工人的劳动素质。

必须寻找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运营模式还处在探索、寻找阶段。但这个正在探索、寻找的模式必须是可持续的。要寻得这样一条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必须面对、克服重重困难。

记者:请介绍一下绿色生态城区的可持续运营的情况。

武涌:总的来说,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还处在探索、寻找阶段。可以说寻找正确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我们创新的一个方向。我们也看了很多绿色生态城区,比如青岛的中德生态园引入BOT模式,做生态园的能源系统。未来在这块有什么样的模式可以选择?我们在贵州的中天正在做一系列的研究和示范。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比如,未来中天1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群中,它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问题、绿色交通的运行问题、道路系统的维护问题等,运用什么样的模式加以解决?拿交通运行来说。因为现在道路系统都是由政府统管统养——未来绿色生态城区又该怎么办?政府统管统养前提下,维护城市、维护建设费,从城市的财政收入里去支出它的需求。未来我们这块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使之运行可持续化?类似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记者:现今,交通已经成为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它的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交通问题在迅速膨胀的大中城市、超级城市尤为突出。那么,在绿色生态城区能不能避免重蹈覆辙?现在的情况如何?

武涌:的确,交通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绿色生态城区做得好的几个案例,都是按照街坊式的布局,都是按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出行率要达到一定比例构建规划设计的。如果能够照此落实的话,可以实现交通畅通,避免重蹈覆辙。但如何使这些系统能够在未来运行的时候同样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如何使这样的一种系统具有可持续性都还是待解的问题。从我们正在做的8个绿色生态城区来看,比如昆明的新区,从规划上来讲,比较早地引入了街坊式布局,引入了绿色慢行系统。前段去检查的时候讨论到,未来要实现绿色的出行,比如说公共交通出行率要达到多少?几个问题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公交公司能不能按这个去实现?这是一个现实的、不简单的大问题——为什么?这背后是一系列成本问题。还有,现在的公共汽车,绝大部分用汽油车,那它的排放问题下一步怎么办?事实上,我们在绿色生态城区在规划阶段所构建的这一系列的指标到今天要真正落地的话,很多都没有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记者:在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过程中还遇到哪些问题?

武涌:我觉得法律问题应该是首位的问题。比如在贵州中天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法律的障碍的问题。情况是这样的:贵州政府委托中天房地产开发连同基础设施,设计了绿色的供水、中水回用、垃圾回用等一系列的体系。委托他们开发的时候把这些做出来,但做出来以后产权归谁?维护该怎么做?怎么按照我们设定的绿色目标去运行呢?法律障碍产生了——政府没有授权,没有授权让绿色生态城区怎么做?当然,我们也在尽力从体制和机制障碍中突破去找到解决方案。但没有法律的授权推进工作确实不容易。向来构建未来我们的管理体制、实现我们未来的商业模式。

记者:除上述之外,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涌:能源运行模式问题也很突出。比如说中天这个地方,既有分散式的能源供给系统,也用了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常规能源系统,是把这些系统统一整合在一起,由一个运营商去做,还是说分解成几块由不同的运营商去运行?现在我们也正在跟当地的政府商量、探讨,我们共同的一个目的就是看能不能够实现以绿色运营为导

记者: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有所改变吗?

武涌:我们前一段时间重点是放在怎么能实现规划的绿色化。下一步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使在建设过程能够实现绿色化,在运行过程实现绿色化。我们也将就此建立起绩效考核的指标。建立起一系列科学的体系、可持续的模式,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去逼我们的绿色生态城区到下一步怎么把担子担起来,使它能够真正绿色运行。

遇到问题边干边解决

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毕竟是一个新的事物,在推进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么遇到困难、问题怎么办?武涌说,边干边解决。

记者:据了解,2012年开建的8个绿色生态城区在建设过程中并不是把当初指标全部落实下去。那么,请问,相关部门在验收、在以后的检查过程中是不是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如果没有做到,政府有什么样的惩罚机制?

武涌:这些问题我已经发现了。解决的方法就是边干边解决。举例来说吧。我们有一个绿色生态城区,当初设计的是什么?设计的是热电联产分布式系统,今天已经改了,改成什么?把这个系统改成了污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等一系列的热泵技术替代,这个履行了程序,也向包括向住建部在内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备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未来的考核当然要看当初的申报,我们对规模化运营的示范城市考核的程序是,先把申报方案拿出来一个一个对照,看哪个做了变更,是向谁变更,我们根据这套体系进行评比和考核。但在这种评比、考核中,我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原本应当鼓励大家创新,但仅仅按这样的方式考核评价下去以后,创新怎么去鼓励呢?这个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并需要答案。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建筑节能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2015年建筑节能实施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