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群皮肤类型调查及最小红斑量和最小持续黑化量测定
2014-12-23戚东卫
戚东卫,吕 静,龚 娟,刘 毅
皮肤光型(skin phototype)又称皮肤类型(skin type) 或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sun-reactive skin typing),是根据人类皮肤经日光照射后产生红斑和(或)黑化的不同反应划分确定。皮肤类型不同,对紫外线的生物学反应也完全不同。目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济南、武汉、乌鲁木齐等地区均有关于皮肤类型、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等方面的相关研究[1-7]。笔者于2012 年3 ~5月采用Fitzpatrick-Pathak 皮肤分型方法[8],对重庆市200 名健康人群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重庆市人群皮肤类型及与MED、MPPD 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重庆市区人群MED、MPPD 值的范围,以期为日光相关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防晒化妆品的研制、使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 名健康受试者中男98 名,女102 名,平均年龄(35.5 ±6.0) 岁(20 ~60 岁)。入选条件:健康城市志愿者,在重庆市居住5 年以上,无光感性皮肤疾病史,无系统使用或局部外用光敏性药物史。背部试验部位无炎症、色素沉着、多毛或瘢痕。试验前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期间避免过多的日光曝晒,并停用所有药物。具体分组情况:年龄<30 岁60 人,30 ~39 岁78 人,40 ~49 岁32 人,≥50 岁30 人。
1.2 皮肤分型问卷调查
根据Fitzpatrick-Pathak 皮肤分型概念、方法及各型皮肤的特点(表1),确定受试者皮肤光反应类型。
表1 日光反应性皮肤类型及其各型特点
1.3 仪器及方法
1.3.1 仪器 采用GS2004/2006 多波段日光模拟器、滤光片(为国际标准WG320/UG11 组合)均为北京群力奥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仪器的光源输出由SUN5型数字式紫外辐射照度计(中国计量院)监测。电源220 V/50 Hz,光源300 W/500 W((氙灯)光源稳定度优于1% ,有效辐射孔径为8 个,辐射通道为6 个,每个照射孔能量依次以 的倍数递增。波长<290 nm的光辐射低于总辐射(290 ~400 nm)的1%,波长>400 nm 的光辐射低于总辐射的5%,光辐射波动<10%。
1.3.2 方法 选择受试者肩胛骨下缘脊柱左侧或右侧4 cm(非曝光部位)进行测定,左右肩胛骨位置的选择采用预先设计好的随机表确定。测定MED 时,滤光后输出光谱范围为290 ~320 nm,中波紫外线(UVB)曝光后(24±2) h 内读取皮肤出现红斑的最小剂量作为MED 值;测定MPPD 值时,输出光谱范围为320 ~400 nm,长波紫外线(UVA)曝光后2 h开始读取皮肤出现黑化的最小剂量作为MPPD 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皮肤类型构成比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同皮肤类型之间MED、MPPD 值的比较及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皮肤类型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Ⅱ型和Ⅲ型皮肤的比例下降,Ⅳ型皮肤的比例有所上升,各年龄组的皮肤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依据Fitzpatrick 皮肤光反应分型表确定受试者皮肤光反应类型。200 名受试者的皮肤分型为:Ⅱ型30名(15%),Ⅲ型147 名(73.5%),Ⅳ型23 名(11.5%),未见Ⅰ、Ⅴ、Ⅵ型皮肤。重庆市区人群皮肤类型主要为Ⅲ型,约占70%以上。各性别组的皮肤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Ⅱ、Ⅳ型皮肤比例略高于女性,而Ⅲ型皮肤比例略低于女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Ⅱ~Ⅳ型皮肤MED 值逐渐增加,在各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PPD 值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即随着皮肤类型增加,MPPD 值逐渐减小,各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3)。
表2 不同年龄组皮肤类型的构成情况 [例(%)]
表3 不同皮肤类型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以及MED和MPPD值
2 讨论
近几十年来,Fitzpatrick-Pathak 皮肤分型方法在皮肤光生物学研究、皮肤色素研究、防晒化妆品功效评价以及皮肤祛斑美白等许多领域内广泛应用。紫外线治疗广泛应用于银屑病、白癜风、湿疹等诸多皮肤疾病的治疗,常根据皮肤光反应类型、皮损面积严重程度或当地相似人群的平均MED 值等决定起始剂量,以确保疗效并避免不良反应。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其特征性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这就造成了不同人群对日光反应性的不同。目前国内除重庆以外的几所大城市,均在皮肤类型和MED 等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而重庆仍缺乏相关的报道。故针对重庆市区人群皮肤类型分型及MED、MPPD 进行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Fitzpatrick-Pathak 皮肤分型的基本依据,即日晒后皮肤产生红斑还是色素以及产生程度来设计问卷,不考虑未曝光部位的肤色深浅,亦不考虑受试者的遗传表型,对重庆市区200 名健康成年人皮肤类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庆市区人群中,Ⅲ型皮肤占70%以上,这种类型的皮肤日晒后既可发生红斑也可出现黑化反应;其次是Ⅱ型皮肤和Ⅳ型皮肤,前者日晒后以红斑反应为主,后者则以黑化反应为主。这种结果与国外学者针对亚洲黄种人进行的皮肤光型研究及国内其他几所大城市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9-11]。
MED 和MPPD 是目前测定皮肤对紫外线敏感性最有效的方法,能反应皮肤日晒红斑、日晒黑化的程度。以往的国内文献中常用UVA-MED 来表示对UVA 波段的敏感性,其实日光模拟仪的UVA 波段是320 ~400 nm,该波段的UVA 主要生物效应是晒黑,因此用MPPD 来评判这个波段的最小生物效应相对比UVA-MED 更合适[12]。故在本试验中,我们测定MED 时选择的是UVB,而测定MPPD 时选择的是UVA,再联合皮肤类型问卷调查可以更为准确、客观地反映受试者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本研究发现,皮肤类型和MED 值和MPPD 值有良好的相关性,即从Ⅱ型到Ⅳ型皮肤,MED 值逐渐增加,表明皮肤对紫外线照射发生红斑效应的敏感性降低;MPPD 值逐渐减小,表明皮肤对紫外线照射发生黑化效应的敏感性增加。本研究测得的MED 及MPPD 均值与其他城市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类型皮肤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能基本反映重庆地区人群皮肤的日光反应特点。本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等因素与皮肤类型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结合皮肤问卷分型与MED、MPPD 的测定范围,客观的反应重庆市人群皮肤对日光照射的反应特点,为日光相关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防晒化妆品的研制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1] 丁媛, 向芳, 于世荣, 等. 乌鲁木齐地区127例志愿者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 45(12):901-902.
[2] 叶聪秀, 万苗坚, 易金铃, 等. 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测定与分析 [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3, 19(5):365-367.
[3] 冯舸, 张美华, 毕志刚, 等. 南京地区正常人窄谱和光谱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5):272-274.
[4] 刘玮, 赖维, 王学民, 等. 中国城市女性人群皮肤类型调查及相关研究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7):420-423.
[5] 叶聪秀, 万苗坚, 易金玲, 等. 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测定 [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1):1994-1996.
[6] 董碧麟, 周飞红, 周小勇, 等. 武汉地区13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值测定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6):373-374.
[7] 楼小航, 张福仁, 田洪青, 等. 济南地区94例正常人最小红斑量测定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 39(6):361.
[8] Fitzpatrick TB.The validity and practicality of sun-reactive skin types I through VI[J].Arch Dermatol, 1988, 124(6):869-871.
[9] Liu W, Lai W, Wang XM, et al. Skinphototyping in a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analysis of four hundred and four cases from four major cities of China [J].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06, 22(4):184-188.
[10] Stanford DG, Georgouras KE, Sullivan EA, et al.Skin phototyping in Asian Australians [J]. Australas J Dermatol, 1996, 37 (Suppl 1):S36-S38.
[11] 福田实. 防止紫外线化妆品SPF测定方法和表示方法 [R]. 北京: 第一届中日化妆品法规研讨会, 2000.
[12] 张萍, Domomique Moyal, 田燕, 等.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用于长波紫外线防护效果评价的试验研究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7):4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