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价值在服务
2014-12-23王孝东
王孝东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部署,是践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党在基层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在北京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一线的182个乡镇党委、3919个村党组织、30多万名党员,是推动改革、引领发展的“主心骨”,是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连心桥”。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统领,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着力完善服务网络、健全服务机制、壮大服务力量、强化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围绕跟得上完善服务网络
科学合理的组织设置和组织架构,是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托。随着郊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课题。农村各级党组织主动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形势,冲破地域、行业、产业和所有制束缚,积极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构建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真正做到哪里有党员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的贴心服务,党组织建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打破村域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谋划布局、配置资源。农村各级党组织探索设置区域联合型党组织,取得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房山区霞云岭乡党委打破村域界限,对四马台、堂上、大地港、龙门台、北直河等5个村党支部进行合并,以四马台村为核心成立了第一联合党总支,统筹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怀柔区渤海镇成立了长城国际文化村联合党委,引领该区域民俗旅游向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吃在田仙峪、住在北沟村、游在慕田峪、购在辛营村”的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空间。农村各级党组织紧跟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加强产业链党建工作,实现了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延庆县四海镇党委以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党支部,带领农民抱团发展,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顺义区北务镇党委根据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党小组建立在农民增收的产业链上,成立了“特种养殖、特种种植、特色餐饮、特色垂钓”等特色党小组。
同样,村庄社区化管理的全面推行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动,要求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员作用同步发挥。大兴区西红门镇党委探索“村居并行”党建新模式,在兴日苑社区开展试点,保留原有村党组织设置不变,并在回迁社区成立社区党支部,按楼栋成立党小组,对党员实行村、社双重管理,实现党员组织关系在村、发挥作用在社区。
党员流动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针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频繁的新形势,农村各级党组织探索在城乡结合部、市场、园区等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党组织,形成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党员双向共管新模式,为流动党员建起了温暖的“家”。朝阳区与安徽省桐城市、河南省固始县等地区签订了“双向共管”协议,有效整合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党组织资源,把流动党员纳入组织管理体系,开展就近服务,确保了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围绕用得好壮大服务力量
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服务队伍至关重要。
农村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做好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市委和农村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2013年全市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各级完善多渠道选人机制,全面推行村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通过从机关干部中“派”、从本地致富能人中“聘”、从大学生“村官”中“选”、从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中“引”、从其他村优秀村干部中“调”等多种方式,使一大批优秀农村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较好地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保持、两降低”目标要求。如门头沟区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区、镇两级从机关事业单位中,分批选派了33名正科级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不断充实村级带头人队伍,有力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雁翅镇饮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彬制定了“提升生态环境,强化产业特色,突出农游融合”的发展思路,引进实施了中草药种植项目,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为村里的长远发展积蓄了坚实后劲。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端的是泥饭碗,干的是硬任务”,面临的却是“收入低、没奔头、退无保”等现实问题。全市各级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拓展农村基层干部发展成长空间,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离退职补贴、困难救助基金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实现了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现年82岁高龄的刘福海,在通州区永乐店镇新西庄村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1年。在收到离任补贴后,他激动地说:“各级党组织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党员、老书记,现在每个月能领到1400元生活补贴,感谢党组织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今后我会多支持村里的工作,发挥余热,多做贡献。”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只有激活每一个细胞的服务功能,党组织才会更有服务力、战斗力。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严把入口关,加大在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推广外出务工人员入党“双联系双培养双发展”机制,探索破解党员队伍老化问题,促进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突出纯洁性,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推广“党性教育+技能培育”的“双育”培训模式,完善党员活动日、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搭平台,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加强党员承诺制、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党员创业带富等载体建设,广泛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农村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服务作用更加突出。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田村,每名党员都有固定的联系服务对象。村党总支深入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每名党员联系10户左右的群众,坚持做到群众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纠纷出面劝劝、家有急活帮着干干、有事没事常去转转,把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党代表是党组织与党员群众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农村各级党组织大力推进乡镇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工作,建立健全党代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党代表提案提议等工作制度,畅通了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拉近了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距离。通州区潞城镇党委试点推行党代表服务圈建设,组织代表开展驻室接待、走访调研、提案提议、学习研讨、述职汇报等“七大活动”,不断深化党代表任期制,使党代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围绕能长效强化服务保障
基层党组织配置资源的能力有限,许多问题仅仅依靠其自身力量难以解决。这就需要上级党组织在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的同时,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提供保障。市委和农村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建立健全人向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工作机制,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了条件。
加大资金投入强保障。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离不开必要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我市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向农村基层使用的倾斜力度。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村级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为每个村发放8—15万元不等的村级公益事业补助资金,并不断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有效化解了基层党组织因无钱办事而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严格按照党员年人均不低于200元标准核定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并建立了合理的经费增长机制,保证了基层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
加强阵地建设强保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各个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设施。农村各级党组织坚持科学规划,充分整合资源,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加强党建网站、党建微信微博、党员手机信息平台等网络党建阵地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朝阳区农村地区坚持“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相结合,建成了469个党员服务中心(站),通过开展党务政策咨询、传播党建理论知识、办理党内有关业务、开展党员便民服务等,为党员群众营造了温馨的“红色家园”。
深化结对共建强保障。市委和农村各级党组织深化“三进两促”、高校“红色1+1结对共建”等活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两新”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促进了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市委发动75个市直机关单位与89个经济发展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向后进村倾斜,协助后进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增强了后进村的“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顺义区连续19年开展“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550多家单位累计出资出物4.3亿多元,在推进镇村经济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密云县开展城乡党组织“双结对”活动,突出“共建新农村、真情惠农民”主题,全县100多个县直机关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1674名县直单位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已帮扶困难群众7100多人。
服务恰如春潮涌,攀登正未有穷期。我市将紧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坚持把服务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鲜明主题,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作者: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
责任编辑: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