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明规范体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
2014-12-23滕盛萍
滕盛萍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塑魂工程和社会规范建设的关系,指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方向。北京市委近期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为北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实践证明,加强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明确市民在公共生活领域应遵循的行为判断、选择标准及其应该具有的文明素质,不仅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市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重要途径。
加强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立公共文明规范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大众化、日常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文明规范是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不仅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且更是一种精神引领和道德教化,告诉人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公共文明规范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真正落细、落小、落实,落地生根,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通过“有形”规范的约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其中蕴含的“无形”精神力量逐步内化为人们内心的自我要求,构成人们价值观念的一部分,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有助于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礼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礼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核心内容。构建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就是在新形势下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市民文明行为规范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将诚信友爱、互尊互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其中,同时从细节抓起,从具体抓起,将“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的要求渗透到环境、秩序、服务、交往、观赏、网络等具体领域中,体现到机场、车站、街道、剧场、影院、商场、医院、学校等具体场合的文明公约之中,建立起覆盖城乡各类不同人群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自觉践行这些文明行为规范,一点一滴地培养良好的文明素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久久为功。这就使中国的优秀礼文化传统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除此之外,加强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还有助于强化市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这是因为,公共文明行为规范是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的基本保障,它不仅是一套市民公共行为习惯导向体系,更是一套市民公共行为选择的命令体系。它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既为市民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供一定的标准和尺度,也使市民在遵循规范的同时强化规则意识和纪律精神。另外,动员广大市民参与到保护环境、维持秩序、文明出行、绿色出行等群众性公共文明创建活动中,也可为缓解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城市病”贡献力量。
突出“爱国、诚信、节约、友善、守法、环保”理念
正在修订、即将出台的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更加突出“爱国、诚信、节约、友善、守法、环保”等理念。
首都无小事,首都市民的文明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形象。市民在公共生活领域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更是国民素质的具体表现。首都市民要从“爱国”的高度认识公共生活领域文明行为的重要性,自觉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维护首都文明形象的具体行动。
诚信是立身处事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传统上讲,诚信是一个人的可靠程度和可信任程度,是人品的核心部分,是协调人们相互间利益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现代生活和交往活动中,由于人们从“熟人社会”进入“生人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不仅要求人格诚信,更需要以系统信任为保障和前提,通过法律和规则来保证信任。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体现了一种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昂扬精神状态。在当代社会,节约更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公共资源的公共性、有限性,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必须要有节约意识,自觉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等,保护资源,力避各种浪费,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品德。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美德。友善的核心内涵是利他精神,即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文明现象,说到底是由于对他人的不尊重引起的。因此,必须把平等待人、尊重关爱他人作为公共文明行为规范的基本道德要求,在全社会倡行与人为善,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社会氛围。
守法是文明社会的底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律都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法律规范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凡法律所禁止的,一定是道德所不提倡的;凡道德倡导的行为,其必然不违背法律精神。
环保是现代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重要命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公共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习惯是给环境加分还是减负?是与环境和谐相处还是破坏环境?这不仅关系当代人的生活,更是关系后代无数人的命运。
重点关注六大领域
公共文明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等要素构成,涵盖了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六大领域。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以推进六大领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为基本思路。
大力倡导热情好客、友善礼貌的行为规范,建设礼仪文明。“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约定俗成并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和为人做事的仪式与要求。礼仪的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化、程式化的要求约束和规范行为,以此表示出人际之间应有的真诚、尊重、敬爱、友善和包容,其最终指向是使大家都感到舒服、舒适、舒心、舒畅。可以说,在公共文明规范体系中强调礼仪文明,不仅在于引导广大市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努力做到谦敬守礼、敬让他人,也是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对礼仪文明和礼仪文明所崇尚的秩序与和谐目标的重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持续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热情好客、友善礼貌的行为规范,促进广大市民自觉提升礼仪文明意识和修养,推动构建基于制度、合约等规范机制基础之上的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大力倡导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建设环境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近年来,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以环境文明为主线制定维护公共生活环境层面的行为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范要求,促进广大市民自觉提升生态与环境文明意识和修养,自觉地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并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具体事情做起。要正确认识人的力量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真正构建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大力倡导遵纪守法、排队礼让的行为规范,建设秩序文明。正如校有校规、厂有厂规、军有军规,公共生活领域人们交往也要遵循一定之规。这既是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品质和行为底线,也是社会维持正常秩序、促进社会价值认同的刚性、显性的规范和规则基础。当前公共生活领域中存在的车辆不按道行驶、行人乱穿马路、乘车乱拥乱挤等现象,反映了人们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友善宽容、礼让他人美德的缺失。这使以建设秩序文明为主线、制定公共秩序层面的行为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大力强化市民的遵规守法意识,大力弘扬纪律精神。要借鉴筹办奥运期间北京开展“排队推动日”活动的成功经验,制定机动车驾驶员、骑车人、行人等各类交通参与者的文明行为规范,对乱拥乱挤、乱穿乱行、乱贴小广告、乱穿红绿灯等不文明行为设置警戒底线,引导广大市民坚持从细节做起,自觉把遵纪守法落实到文明交通中的每一个具体场合。
大力倡导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行为规范,建设服务文明。对个人来说,诚信、优质服务是立身处世之本;对行业来说,诚信、优质服务则是保持信誉、发展壮大的基础。北京的窗口行业直接展示着首都形象,也是社会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当前,服务文明行为规范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做到诚信、优质服务,提高顾客和服务对象满意度。要在窗口单位服务人员和执法人员中大力倡导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诚信服务品牌,引导社会各方共筑共建诚信社会。还要大力倡导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窗口行业人员树立维护行业形象和防止企业声誉受损的公共责任精神,切实维护和提升窗口行业可信赖、负责任的优质服务形象。
大力倡导热情有礼、文明观赏的行为规范,建设观赏文明。观赏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感性标志。典雅的演唱会、优美的景区、文明有礼的游客和观众等,境与人和谐,方能真正形成观赏文明的亮丽风景和首都公共文明建设的名片效应。当前社会,一些游客、观众、听众文明意识与行为表现不良,如在剧场、图书馆等应该保持安静的场合大声说话,在不允许照相、触摸展品的地方拍照、触摸展品,凸显出以建设观赏文明为主线制定公共观赏层面的行为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行为规范,建设网络文明。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问题。现实社会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网上皆有体现,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导致许多网民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与冷漠,出现网络道德认知的误判。传播网络谣言、泄露他人隐私、恶意围观、互相辱骂等不文明现象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也影响着现实社会文明建设的成效。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努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坚持文明、理性用网。要唱响“网络世界也有法则”的主流声音,积极采取措施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努力做一个文明守法的网民。同时还要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公共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争做文明有礼的“责任网民”。
(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