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研究现状及分析
2014-12-23韩玉平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韩玉平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HAN Yu-p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货主企业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供应链管理,向物流管理要效率和效益。物流业提升效率和服务水平迫在眉睫。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之中,我国物流业会迎来怎样的变化、发展,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寻找其变化的规律,以指导物流业的发展。本文就我国物流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物流研究提供线索。
1 中国物流研究的现状
1.1 对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对比研究
国内学者对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对比研究比较多。吕延昌探讨了商业企业物流外包的费用与效率边界问题,运用物流外包的费用效率理论,阐述了商业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物流外包策略或物流自营策略。王淑云阐释了物流外包的机理和经济学意义,构建了集交易费用经济和核心能力为一体的物流外包模型。刘彦平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按照企业边界理论的分析方法,在物流外包交易成本和物流自营成本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物流外包的边界问题。帅斌、孙朝苑分析了在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的临界点和临界效应,用系统论中的“白箱”模型描述物流外包决策的临界效应。王淑云、王旭明认为物流外包是界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混合形式。通过物流外包企业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运作效率,并研究了物流外包的最佳区域。
1.2 对物流联盟的研究
对物流联盟的概念界定研究上,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物流联盟的解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即在物流方面通过签署合同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信任、共担风险、收益共享的长期物流伙伴关系。骆艳江、刘伟华认为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指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为了实现生产企业的物流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姜大立、王丰、杨西龙将动态物流联盟伙伴分为两种,核心能力伙伴和外围伙伴。其中核心能力伙伴是指那些掌握关键核心能力资源、投资比例较大或者说是承担关键任务的伙伴。核心能力伙伴之间采用“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风险合同。外围伙伴物流组织则主要承担的是被分解后的阶段性任务,流动性较大,采用的是动态合同。彭本红、谷晓君、胡若认为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联盟,它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它企业 (包括工商企业和其它专业物流企业)为实现物流战略目标,通过协议或契约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关于物流联盟的形成机理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李骏阳、刘宁在“论物流联盟的本质及发展趋势”中指出物流联盟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上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物流组织的又一创新,它是由若干具备专业特色与互补特征的物流组织,通过契约关系结成的物流作业联合体。又如田宇、朱道立在“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中认为物流联盟是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提出物流联盟是为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的观点。
关于物流联盟建立的重要性上,如韩臻聪在“论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中论述了我国发展物流联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有利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等;指出物流联盟发展模式主要有纵向一体化物流联盟、横向一体化物流联盟、混合模式及合作研究与开发物流联盟几种模式。
关于物流联盟中相关机制的研究不多,如贺盛瑜在“物流联盟企业间伙伴信任机制的建立与维护”中对于物流联盟体中的信任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大大降低伙伴之间的协调工作量,并促使伙伴以灵活的方式相互调整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郑绍濂等确定了分层次指标考核的权重和激励强度,优化设计了合作成员的利益分享机制,提出了一种对代理人绩效的相对评价机制。
1.3 对物流治理结构的系统研究
孟祥如从物流运作模式出发,探讨了市场采购、物流自营、物流外包与物流内包的适应环境及运作对象。即:对于一般的物流活动应该从市场上进行采购,对于集成化的物流服务应该采用外部外包,当第三方物流市场走向垄断时,要积极寻求物流内包。何明珂以契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讨论了物流系统的4种治理模式,即多边治理、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单边治理,并分析了每种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其优缺点。认为上海华联超市自办配送、海尔开展第三方物流等现象是符合中国物流市场发展规律的,建议中国各级政府对物流的推动和导向应该尊重现实。李元辉对物流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从不确定性角度分析了对物流治理模式的影响,指出了影响物流模式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状况,专业的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以及物流行业法规的健全程度等因素。
杨亦行从资产的专用性的角度,以产出固定为基本假设,对企业外部市场物流运作的市场效率以及物流需求企业的市场决策边界进行分析。高少军、黄章树从烟草行业的供应链角度出发,分析了烟草供应链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和探讨烟草行业的物流治理模式,并提出了一级配送和二级配送模式。郑洁琦、张文松阐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概况,通过论证我国物流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炼出了我国企业利用全球价值链进行自我提升的5种模式:科层制(Hierarchy)、领导型(Captive)、关系型(Relational)、模块型(Modular)和市场型(Market),并比较分析了5种模式的运作机理及其相互关系。卢岩、陈柳钦以激励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及中间组织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市场机制即企业自发行为,和以政府、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外部规制力量在物流企业信用治理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结合国内物流业信用现状,提出一种合同治理与外部规制相结合的较为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信用治理模式,并就加快该信用治理体系建设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2 中国物流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1 中国物流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因为物流概念传入我国较晚,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概念、性质、基本策略、管理等方面。在国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这些年来也将物流的研究从管理学的角度延伸到经济学的高度。总体说来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分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物流治理结构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
通过对文献综述的回顾可以发现,对物流治理结构或者交易模式理论的文献不多,而且基本上是从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角度研究的,对其他的治理结构选择理论较少,缺乏对物流治理结构的系统性研究。
(2)对物流显性成本研究较多,从交易成本角度研究不多
对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研究多停留在概念上,只是强调物流外包能够降低物流成本,往往考虑的是交易成本被忽略的状态,而没有对物流交易中存在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说服力不够。没有对物流交易中交易成本的产生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导致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物流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3)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制度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有效衔接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检索发现,物流交易的研究方法大都集中在制度经济学领域,运用古典经济学方法的不多。而物流的交易活动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物流的交易成本问题研究上,仅仅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解决物流的交易效率问题。
(4)物流治理结构的合作机制研究不多
对物流交易双方的合作关系的研究多停留在概念和理论上,结合治理结构对合作机制的研究不多,缺乏系统的决策依据。所以没有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成果对物流发展的指导作用。
2.2 中国物流研究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国物流外包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应从交易效率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务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并结合相应的治理模式予以解决,以此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物流企业联盟合理性和稳定性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物流企业加深和物流业务委托方的合作,从而有助于他们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联盟方案来加强联盟的稳定性,创建运作灵活、规范统一、质量稳定的物流战略联盟。
通过研究物流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强化过程,可以指导不同区域相关企业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各地区物流市场的进入门槛,加快全国物流资源的整合,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1] 吕延昌.商业企业物流外包的费用和效率边界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5):175-177.
[2] 王淑云.物流外包的集成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06(6):27-29.
[3] 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8):35-41.
[4] 帅斌,孙朝苑.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临界效应[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6):297-299.
[5] 王淑云,王旭明.基于交易费用的物流外包机理研究[J].现代财经,2006(4):68-71.
[6]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GB.T18354-2001.物流术语[Z].2001.
[7] 骆艳江,刘伟华.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实施物流联盟战略探析[J].物流技术,2003(3):69-71.
[8] 姜大立,王丰,杨西龙.虚拟物流信息平台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8):18-21.
[9] 彭本红,谷晓君,胡若.第三方物流联盟的网络协同模式探讨[J].商业研究,2006(336):165-167.
[10]李骏阳,刘宁.论物流联盟的本质及发展趋势[J].财贸经济,2003(8):23-26.
[11]田宇,朱道立.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物流技术,2000(2):34-36.
[12]韩臻聪.论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J].现代管理科学,2003(9):56-59.
[13]贺盛瑜.物流联盟企业间伙伴信任机制的建立与维护[J].经济师,2004(7):43-47.
[14] 郑绍濂,等.分层次与相对绩效评价机制及其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998(1):34-37.
[15]孟祥茹.基于交易费用的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7):159-162.
[16] 何明珂.物流系统的治理结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2-16.
[17]李元辉.物流治理模式及其分析[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8-41.
[18]杨亦行.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物流服务的治理结构权衡模型探讨[J].经济纵横,2006(4):23-25.
[19]高少军,黄章树.基于烟草供应链的物流治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6(12):75-77.
[20]郑洁琦,张文松.全球价值链治理及中国物流企业的模式选择[J].研究与探讨,2007(2):6-9.
[21]卢岩,陈柳钦.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我国第三方物流信用治理模式及对策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7(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