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复习课活起来
2014-12-22赵晓瑜
赵晓瑜
在新课程倡导语文需要积累的背景下,复习课显得尤其重要。课课需有得、章章需有获,期期需有结,复习成了师生经常要做的事。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要完成一个阶段或一个单元,乃至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的知识学习,都有复习的环节在里面。有人说,复习是考前知识与能力的储备;也有人说,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如果让每天的复习内容容易完成,就会让学生很容易地将各个知识点、基本点都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笔者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复习课的体会。
摆正角色,营造宽松氛围
研究表明,如果能营造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在复习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由信息的受体,变一个“信息源”;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在复习中,对一些新题型的接触,可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这样一题:“依据下面两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份春色……”在不少同学仿句练习的同时,也有同学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老师……”错了?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警察……”不正确?为什么“如果你是一缕春风,就给大地带来一点阳光”“如果你是一支蜡烛,就给大地带来一丝温暖”都不正确?经过热烈的讨论、争辩,大家明确了问题的症结是未抓住“格式”“含义”“续写”几个关键词,所以尽管句子形式似乎不错,但有的句子未用比喻修辞,有的句子中关键词如“春风”和“阳光”、“蜡烛”和“温暖”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内容上不符合续写的整体性等。学生由生疑到发问,到掌握新的知识。教师不是仅给学生灌输既定的知识和答案,而是在复习中诱导与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自己的经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达到创新的目的。
关心学困生,树立复习自信心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树立复习的自信心;要“授之以渔”,交给学生一把“知其所以然”的钥匙。
如:学生在填空默写中常有这样的错误,把“人有悲欢离合”的“合”写成“和”,把“今非昔比”的“昔”写成“夕”等。这些错误乍看似乎是学生字型未尽掌握,其实不然。这就需要把“知其所以然”这把钥匙交给学生,探其究竟,并且“学贵有疑”,再让学生进一步探求异同,弄清“合”与“和”、“昔”与“夕”的差别,提高分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透彻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遇到相关问题,就能凭借已有知识驾轻就熟、举一反三地获取新知识,其创造潜能就会被激发,学习能力也会极大提高。
优化复习资源,形成完整体系
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由于受时间和课节限制,显得较为零散、杂乱;通过复习,可把许多知识系统化。为此,教师在复习课上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信息反馈,灵活机动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让学生由点(习题)到面(知识网络)、串珠成线,构筑知识总体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知识、寻求体系的过程中,其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比如复习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可以反复练,可以同桌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阅读部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小组内容交流。”每复习一类知识或一个单元后,让学生撰写一份“复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复习中的新收获和成功的复习方法。复习整本教材后,让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题,在班内互检。
这样的开放式复习,不仅使学生自身受益,而且也能使其他同学生受益,连教师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学情信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学生只有在对知识全盘掌握、头脑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才会得到培养。因此,利用复习加强知识的系统化,不断探求学习的规律,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步。
结束语
复习是教学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信息反馈,也是学生锻炼自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一个飞跃。为此,教师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重视复习课,上好复习课,让语文复习课活起来:通过复习引导,并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开启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复习启发,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抓好抓活这一环节,必将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教学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锦林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