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的美术创作探究

2014-12-22鲍时东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鲍时东

(华东交通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一、苏区美术创作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社会基础

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的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苏区美术创作,就是这段时期中央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以工农兵为主体的革命文艺运动的产物。它为工农兵创造,又为工农兵所利用,以独特的内容、形式、特征,服务于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正如毛泽东所说:“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1]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疯狂地进行军事“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及建立和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日益重视发挥美术作品的宣传功效。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红军宣传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2]苏区美术创作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视而兴起,并迅速发展,尤其是通俗易懂、形式简洁、具有宣传画性质的时事漫画、木刻版画和壁画在当时最为盛行。为了革命形势的需要,苏维埃政府不仅在方针、政策、思想、物质上予以规划、指导和帮助,而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训练文艺骨干,编辑出版画报、画册,诸如《苏区文艺》、《青年实话》、《红色中华》、《反帝战线》、《革命与战争》、《红报》、《红星报》、《时刻准备着》、《列宁青年》等刊物,除了担负新闻报道任务外,每期都配有专门画页,其在内容上主要是“通过对田主、买办、官僚、军阀等统治阶层丑恶嘴脸的描绘,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对于工农的压榨与剥削。”[3]以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式,充分地发挥了美术作品的战斗作用。这些美术创作中较有名的创作者有黄亚光、赵品三、农尚智、胡烈、廖承志、黄镇、黄奇彦、松林、张廷竹、张冰崖等。随着苏区美术创作的蓬勃发展,1933年,还出版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画集》、《支前漫画》等画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术作品集《革命画集》的出版,其收录的50余幅作品集中展示了苏区美术创作的水平和成绩。随着苏区美术事业的发展和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专业美术机构也相继成立并迅速发展,如在1933年成立的“工农美术社”和其后的“工农剧社美术机构”,1936年成立的中华文协会中设立漫画组等。这些组织是苏区美术的核心,是推动苏区美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时,中央苏区的美术创作活动,总体上概括起来就是紧紧围绕着土地革命斗争的任务需要而开展的。因此,绘画这一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在中央苏区发展特别活跃,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起到了团结教育群众,揭露黑暗、唤醒民众的重要作用,反映了苏区美术为大众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二、苏区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及其主要内容

(一)表现形式

苏区美术创作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以配合革命中心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为目的,具有极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革命色彩。土地革命期间,苏区的美术创作渐趋壮大且日益活跃,苏区美术的创作力量除了各部队的美术创作人员外,还有工农美术社、中华文协会中的漫画组以及红四方面军成立的木刻工场等美术组织。这时期的美术创作形式丰富,既有壁画、木刻,也有石印和油印的用以张贴的宣传画,这些作品一般主要张贴或直接画在墙壁、岩石和桥梁砖柱等醒目位置。此外出现于报纸、杂志、画册中的时事漫画更是丰富多样。如在《苏区文艺》、《红色中华》、《工农斗争画报》、《青年实话画报》等三十多种刊物中皆有绘画作品登载,其绘画创作既有独幅的时事漫画和宣传画,也有一定连续性情节的连环画式宣传组画,这类作品保证了用图画叙事的完整性。同时,为了便于张贴和散发,不少画报以单页形式出版,内容多样且各显特色。此外还出版专门的画册如《支前漫画》、《红军优待条例画集》等。这些出现在报纸、画报、画册中的作品皆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民众斗争意识,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另外,苏维埃政权时期美术作品的版式设计也相当讲究,形式自由多样,作品以简洁明了见长。很多作品采用文字与图画结合的形式,文字根据画面需要进行位置安排,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有些宣传画还采取图画与诗歌甚至当地的歌谣相结合的形式。此外,还有不少宣传画的创作意图以画中人物的对话方式来表达,形式自由,目的明确。虽然在图形与文字的组合形式上还显得生硬,但将文字作为图画的补充,或以文字点醒题目的做法,取得的宣传效果十分明显。

(二)主要内容

中央苏区的美术创作,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浓厚的时代气息。它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基调,有着对变革现实的渴望。它的每一幅作品都具有炽热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了如下一些内容。

1.突出宣传加强在红军和其他一切革命工作中党的领导作用及红军、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宗旨与任务这一重要内容。在“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在红军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并成立党的前敌委员会,确立了“支部建立在连队”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把加强党的领导这一原则贯彻到中央苏区其他一切革命工作中。1934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第三期刊载了题为《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见图1)的漫画,鲜明地宣传了党是领导革命事业的“领头人”,是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以及革命群众与共产党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画面中,以行进的火车表示革命事业的发展,“车头”和“车厢”分别表示“支部”和“革命队伍”,形象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革命队伍的关系。作品形象地体现出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的正确论断。[4]

2.反映土地革命方面内容。当时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推翻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使贫苦农民取得土地,解决吃饭等生活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在苏区诸多美术作品中皆有大量反映,如《春荒斗争》、《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在《怎能受到那许多人的吸吮》(见图2)一画中,描绘了一个已经瘦骨嶙峋的农民悲苦地站在画面中央,但身上的不同部位还被插上若干吸血的导管,分别代表压迫农民的地主、土豪、劣绅、帝国主义、军阀等多种势力。形象贴切生动,寓意一目了然,具有很好的可视性及艺术宣传效果。在《继续开展检举运动》画中,为了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无产阶级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清除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画面运用对比的手法,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在革命者前进的坚强有力步伐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而阶级异己分子、消极怠工分子、官僚主义分子以及一切妨碍战斗任务执行的坏分子都是阻挡革命的反动势力,都是在拖革命的后腿。但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下,他们的行为无异于螳臂挡车。作品主题简洁明确,具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蕴涵宣传性、说理性、鼓动性,隐喻着极强的斗争性。

图1 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

图2 怎能受到那 许多人的吸吮

3.描绘苏区少年儿童努力学习文化,积极参加劳动,支援红军,时刻准备为保卫苏区、建设苏区及将来建设新中国做出贡献以及红军发展壮大情形的宣传画作品。如:《红军的壮大》(见图3),在画面底部有一卧倒的枪枝,其上压着一顶军帽,边上写着南昌暴动4字。然后是四面旗帜,构成梯进关系,一面比一面大,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反映红军人数壮大之快。整个画面构成简练而不简单,形式感强。1934年4月14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载了一组反映少年赤卫队学习和斗争生活的组画《少年赤卫队》(由四幅画组成)(见图4),描绘了当年中央苏区的少年儿童积极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参加少年赤卫队,一方面学习文化,另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时刻准备着支援红军,投入到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苏区的战斗。这些作品充分地表现了苏区的少年儿童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置身于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长的情形。

图3 红军的壮大

图4 少年赤卫队

4.宣传反帝抗日救国内容的作品。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见图5)画面中一只巨手从左上角伸向下方,五个指头分别代表日、法、美、英、意。他们正欲染指中华大地。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寓意准确,形式新颖,可读性强,可谓一幅高水平的艺术品。而在《拥护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平津宣言》画中,则以一步履艰难的人代表劳苦大众,正肩抗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华北停战协定》,这如同一块巨石使劳苦民众不堪重负,它严重束缚了革命者前进的步伐。其它诸如《世界革命奠基礼》、《在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华北民众》、《联合全国抗日部队一致抗日去》等,皆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国不愿当亡国奴的坚强信念。

5.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围剿”斗争的绘画作品。1933年3月的《红色中华》报上发表的《活捉敌师长两只》(见图6),作品生动地画出某次反“围剿”的胜利,活捉敌两师长的场面:两师长被红军用链条拴住,一师长的脸上被点上几粒麻子,其嘴脸被刻画得很生动,具诙谐的讽刺性,并在画面上方配上“活捉敌师长两只”的文字,把敌人用“只”来称呼,更加深了讽刺性,字、画的配合相得益彰。反映出群众对敌人的厌恶痛恨之情。此外还有揭露地主还乡团的宣传漫画《地主还乡团》,画面中的地主形象、神态刻画得相当准确、到位,艺术表现力很强。这些对激发中央苏区革命军民加深对国民党反动派本质的认识,鼓舞中央苏区革命军民的斗争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美术作品中除了表达革命斗争内容外,作者还在画面的形式感表现上出奇制胜,如《粉碎五次“围剿”》(见图7),作者在画面中采取对角线式构图,反动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夹带着飞机、大炮以逼人的气势从画面左上方压过来,红军的旗帜和枪杆形成一个锐利的三角形,直抵敌人的五次“围剿”,形成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画面形式感极强,既通俗易懂又具备很好的艺术效果。

图5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图6 活捉敌师长两只

图7 粉碎五次“围剿”

苏区的这些美术作品在内容方面都反映了工农大众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工农大众的愿望和要求。把握了“群众脉息的跳动”,符合工农大众的欣赏习惯和水平,具有通俗化、民族化的特征。

三、苏区美术创作的意义

苏区的美术创作,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丑恶现象,歌颂革命群众和红军的英勇战斗气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坚定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苏区美术创作之所以在中央苏区异军突起,成为一门别具风格的独立艺术,是因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旧画种难以满足当时社会的特殊政治需求,此种情况下,急需有新的美术形式来适应革命的宣传工作。而通俗易懂、形式简洁、语义明了的时事漫画、壁画、宣传画等便是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顺应时代的要求脱颖而出。中央苏区的文艺工作者们以画笔作武器,以社会事件和各阶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用幽默、隐喻的方式,辛辣、夸张的语言,将画家自身的情感注入到客观事件当中,有贬有扬,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艺术作品是战斗的武器,政治倾向鲜明,在针砭时弊、鞭挞丑恶方面一针见血。时代感很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它们虽是几十年前革命初期创作,但对现实创作仍有借鉴作用,它明确提出了革命美术是非常好的宣传鼓动武器。每一幅画,就如一把匕首,刺向当时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开始创造了自己的艺术。它用特殊的艺术造型,真实而生动地诠释了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政治、经济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面貌,在继承“五四”运动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国新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后来的学者在评价这时期的作品时说:“从来没有一个画家像这些作者那么努力绘写社会生活……”虽然它只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一小部分,但是它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从一开始便具有彻底的批判性和揭露性,并最终担负起时代政治的晴雨表这一重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论述,一切艺术都应该是时代的反映,作为时代政治晴雨表的革命美术创作更是如此。中央苏区的宣传画创作是苏区革命文艺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改天换地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特殊条件下的成功运用。它所产生的大量优秀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把个人命运和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和人民大众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去探求生活的真理,表现出革命战士对伟大的生活变革的崇高追求与审美体验,这一点,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是一个首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2]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23-24

[3]尚辉.从革命美术到主流美术—中国共产党对于建立与发展人类新型艺术形态的探索[J].美术,2011(7):80-87.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再唱十送红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