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理兼学与学生负担之关系

2014-12-22周仲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理选人分数

周仲飞

学校文理兼学与学生负担,从表象看似乎存在一定的关系,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与对立。目前学校文理偏废、学生负担沉重的现象是由不科学、不合理的考试、分数、人才评价方式等引起的。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改进现有的中高考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方法。

教育文理偏科  学生负担  原因  关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文理兼学与学生负担的关系,讨论一直不断。它明显分为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年龄大多在8~18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智力、思维、记忆力最强,学习效果最好,趁这段时光,学校实行文理知识兼学,必将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受益匪浅。同时认为,中小学生文理兼学,有利于他们及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全面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全方位、综合型人才。而另一种意见认为,目前学校应试教育盛行,学生的考试课业负担已经很重,苦不堪言,在这种状况下,学校要求学生文理知识兼学,面面俱到,这会进一步加剧学生负担,导致他们身心疲惫,最后对读书学习失去信心,结果事与愿违。今天国家大力提倡学生减负,目的就是与应试博弈抗衡,学校让孩子文理知识兼学,强行增加非考试科目,那到头来学生的减负岂不是一句空话。

以上两种观点,从表象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而到底哪一种更有理?笔者认为,判定一种观点的对错,不能光以表象为准,应视它的本质而定(即它存在的形式、内容、目标、意义和结果等),看哪一种更接近或符合事物存在的本质。

显然,从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及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系统性看,笔者倾向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高中阶段),学校应该进行文理科知识兼学,不得偏废,因为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好处。

而令人困惑的是本该全面学习掌握的文理知识课程,为什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会出现偏废甚至放弃呢?追根溯源,都是分数、考试、选人方式惹的祸。诚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重心全压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教育的本质、目标、意义、结果等变得无所谓,教育所追寻的目标也再不是过去倡导的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而是分数。在这种极畸形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指导下,导致目前不少人(社会人也包括一些教育人本身)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变得十分急功近利。为了分数、升学率,学校通常的做法是,上面考什么下面就学什么,上面不考什么下面就放弃什么,以此应付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文理偏废,学生负担加重就在这种极端功利主义行为下产生。

所以,想改变目前畸形的学校教育现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每个人都必须重新认识教育,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意义,不随波逐流。

一、端正教育思想,重新树立全面正确的育人观

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育人,不是单一的分数、升学率。鉴于教育这一根本意义或永恒的主题,看待一个学生的好坏,衡量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标准不只在分数、升学率,而应该关注各方面表现。例如看待一个孩子优秀与否,我们应从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综合考量,如果认为该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发展不错,符合教育教学规定的目标要求(不只是分数成绩),那我们就肯定,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无需担心或遗憾,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教育赋予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现有教育环境下,如果每位教师真的能放开手脚,抛开片面的分数观,放下包袱,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与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基础教育阶段长期的文理偏科现象、沉重的学生课业负担等顽疾,一定会从中得到有效改观。

二、正确理解“人才”意义

导致目前学校教育文理偏科、学生负担日趋沉重的另一原因是社会对“人才”意义的曲解。“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学力)和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即实践能力),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示自我价值,愿意并忠心服务于社会并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断创造新价值,做出新贡献的人,也就是说,人才有两方面的意义要求,即既有学力,又有能力。社会上不少事实也证明,许多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其实并不是高分数、高学历者,有些甚至连大学都没上过,可却都为社会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如媒体多次报道的全国级专业技术人才许振超、邓建军、郭晋龙、杜胜利等。他们并不是高分数、高学历者,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真人才。所以,看待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和成功,我们并不需要死盯着分数不放,应全方位、多角度去考量。毋庸置疑,目前社会“人才观”的偏向,是造成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行为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改进完善现有的中高考招生选人方式

毫无疑问,改进现有的中高考制度,完善招生选人方式,是当今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减轻学生负担、恢复正常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多年来,我们的考试招生方式,强调以分取人,唯分是举,这便从客观上引导教育走向了偏道,导致学校教师与学生不惜一切地向分数看齐,在分数上动脑筋、下功夫,忽略教育的其他目的意义。另外,一直以来高考明显把考生分成文理两大类,这也从源头上为学生的文理知识偏废种下了祸根。因此,既然知道今天的教育困境由考试、分数等因素而起,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从考试、分数等入手。

废除目前单一的全国统考形式,推行分层复考方法计算学生中高考成绩。具体计算方法为:按一定的比值,折算学生平时成绩,然后累计总分,作为他或她最后是否被录取的依据和条件。所谓分层复考,即高考从高一开始计算,中考从初一开始计算,对每年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成绩,按照一定的比值折算成分数存入档案,作为以后中高考录用时的正式成绩。这样的做法,既可以反映该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又可以消除一考定终身的时运性倾向,对学生而言,显得既公平又合理,两全其美。

扩大招生选人途径,多方面招用人才。招生选人除通过卷面考试一种形式外,还可通过笔试加面试、综合素质加特长等其他方式选人用人。在实践中,通过多方面途径考核、选拔人,对被选拔者或许会更客观、全面,更符合有关要求和条件。招考中,采用多途径、多方面选拔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它会让每个被选者有机会、有时间、有条件和有信心展示自己的潜能和才华,让人获得全方位了解,该做法会避免一卷、一笔、一时间考试带来的片面性。

招生选人,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招考方法。现在的招生选人,基本以卷面考试分数为主,缺少对实践的检验。为避免只重理论、忽视实践技能的弊端,未来的招生选人,我们是否可这样做:考试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理论知识,二为实践技能,分值各占50%,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查,然后决定是否录用该人。这样的考试录用方式,如果运用得当,或许在相当程度上会淡化目前的“分数英雄论”倾向,摆脱应试困境,使教育回归正轨。

减少考试科目,渗透文理内容,降低试卷难度。为切实消除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文理偏科、学生负担加重等现象,考试主管部门是否可探究改变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把考试科目减少,有要求、有目的地合并分支科目,在合并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渗透交融文理内容(知识),了解考查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知识是否片面。同时尽量做到降低试卷难度、减轻题目容量,把题目出得通俗易懂,让每个学生容易下笔,容易得分。诚然,如果考试形式和方向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则必然会引导学生老师认清学习目标,摆正教育位置,淡化应试氛围,摆脱分数困扰,重新重视对文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学校教育文理失衡,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原因,其实并不是文理兼学,科目太多,按照正常的教育课程设置,文理兼学与学生负担也并不矛盾对立,问题在于长期来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及选人方式。因此,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解决目前的中高考形式、方法、内容及选人标准等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他的一切便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文理选人分数
文理生的battle
选人用人求精准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选人用人求精准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奏好选人用人“三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