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2014-12-22剑颖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剑颖

〔摘要〕因为涉及多个产权独立的经济实体,组织间IT治理过程非常复杂,也很难取得好的绩效。而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组织间IT治理的成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Delphi方法识别出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有五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了验证,分别是组织间IT治理责任、组织间IT治理结构、组织间IT治理机制、关系治理和组织间IT应用能力。

〔关键词〕组织间;IT治理;治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F22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49-07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让一些原来无法实现的企业间合作成为可能。组织间IT应用可以拓展企业间交易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协作效率,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组织间IT应用与组织内部的IT应用存在很大不同,因为它涉及多个产权独立的经济实体,各自的利益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组织间IT治理过程与组织内部IT治理过程相比会更加复杂,也更难取得好的绩效。为了解决组织间IT应用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管理问题,成功实现组织间IT应用的各种目标,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间IT治理理论,并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目前的IT治理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组织内部,组织间IT应用情境下的IT治理研究虽然从2007年开始已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仍然很少。Salmivalli等[1]发现组织间IT应用合作的成员组织能感知收益并积极参与是组织间IT治理成功的关键因素。Croteau[2]在42届夏威夷系统科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中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借助传统IT治理理论、关系治理和网络治理理论建立了一个影响组织间关系成功的IT治理模型,结构、过程、参与者和组织间关系成熟状态是这个模型的主要建构。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方法,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做更深入的研究,这将为组织间IT治理的成功提供帮助。

二、文献和理论综述

1.组织间IT治理

国内文献中罕有组织间IT治理方面的研究,国外研究文献也不多。从国外文献中可以发现,Kestil等[3]在对组织间IT应用合作过程演变进行研究时,涉及到组织间IT治理的核心内容(IT决策结构和决策过程),并将关系治理和网络治理的理论引入到研究过程中,尽管在这个研究中没有明确提及组织间IT治理这个概念,但这个研究已经形成了组织间IT治理研究的雏形。Croteau[2]在42届夏威夷系统科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中首次提到了组织间IT治理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维持商务伙伴的电子交易过程时,为了保证IT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的权责框架”。

2.组织间IT治理绩效评价

组织间IT治理绩效评价是对组织间IT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它能够说明有效的组织间IT治理应该是什么样的。组织间IT治理过程比较复杂,所以评价组织间IT治理过程是否成功比较困难。同时因为目前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少,组织间IT治理仍缺乏一个综合全面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组织间IT治理过程是IT治理过程和组织间关系治理过程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同的过程,因而有关组织间IT治理绩效方面的研究也应该主要围绕这两个主题来进行。

美国学者Weill和Ross[4]指出IT治理绩效必须表现为:治理安排鼓励期望行为的程度和企业最终达到其期望绩效目标的程度,并提出了一个评价IT治理绩效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IT治理结果和IT治理成功相关指标的测度,对IT治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IT治理绩效评价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就是ISACA于1996年发布的COBIT IT治理参考标准,目前该标准已更新至5.0版。该参考标准通过关键成功因素、成熟度模型、关键目标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四个方面对治理目标的确定进行了阐述。从IT治理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这些控制要素和治理目标的确定,就意味着对IT治理绩效的评价有了客观的依据。国内学者刘晓文等[5]提出了一种由绩效目标和控制目标共同驱动的ITG-PCGQIM度量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和在该模型基础上开发的度量支持系统。

关系治理绩效是对组织合作绩效的评价。关于合作绩效的测量,Zollo等[6]认为首先可以从知识学习和机会选择两个方面对合作绩效进行直接度量,即合作对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机会创造的贡献程度,其次也可以通过基于不同研究理论的约化模型进行间接度量。沙振权和周飞[7]则以合作持续意愿对直接绩效进行测量,以目标实现程度和协同溢出效应对间接绩效进行测量。陈志祥等[8]则将合作绩效分为时间与柔性、成本、质量和合作倾向性四个维度。潘文安[9]认为应该从赢利能力、目标达成度、关系持续度和客户满意度四个维度对合作绩效进行评价。

3.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目前的文献中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论述非常少。Salmivalli[10]提出参与组织间IT应用的成员组织能感知收益并积极参与是组织间IT治理成功的关键因素。Croteau[2]发现组织间IT治理的结构、过程、参与者和组织间关系成熟状态是影响组织间IT合作关系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Lu等[11]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组织间信息系统建设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有双方强烈的合作动机、共享的动机和愿景、跨组织实现团队、与内部信息系统的高度整合、跨组织业务流程重组、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和分享行业标准。陈琦[12]提出跨组织信息系统的十大关键成功因素。Georgel和Vasile[13]提出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和组织间因素是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组织因素指IS采纳和内部IS管理有关的组织行为和特点,如企业治理和企业大小等。技术因素主要探讨IS基础设施的评估、选择、安装和合理使用,如安全、标准、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组织间因素指围绕IOIS合作组织的合作关系的全部,可分为经济、战略、社会和冲突管理等方面。

三、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1. 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由于缺乏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力图借助IT治理领域的学者专家所达成的共识,去探索识别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而Delphi方法是这种研究最合适的方法,因为依靠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专家的主观意见,这种主观意见是经过对专家组的意见反复修正,逐步达成共识得来的。此外,采用这种方法是假定在相关理论和知识非常不完善的情境下,专家的意见是非常有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因为我们的研究属于一般问题的研究,这种问题大约只需要10—15位专家就可以得出有用的结论,但考虑到有的学者认为专家人数在10—50之间比较适宜,最后共有33位专家参与了两轮征询调查。我们选择的专家中,有的是在IT治理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多成果,有的则是在组织间IT治理实践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专家分布情况见表1所示。

2.研究假设的提出

IT治理主体在组织间IT治理过程中应该履行的治理责任有以下方面:战略一致、价值交付、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测评。这些治理责任具体体现为六项关键决策:组织间IT应用的原则、企业架构和IT架构、业务对IT应用的需求、组织间信息共享的模式与机制、IT基础设施组织间互连与集成以及组织间IT应用项目的投资决策。这六项关键决策是否由正确的治理角色制定以及决策质量都会对IT治理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这六项关键决策关系到组织间IT应用的战略目标以及商业价值的实现和风险的控制。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1:组织间IT治理责任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成正向影响,治理责任被履行得越好,组织间IT治理绩效越好。

IT治理结构定义了制定IT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一个好的IT治理结构对于决策制定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间IT治理结构的支持,组织间IT应用的建设与实施很难取得成功。Weill和Ross[4]在其IT治理经典著作中指出IT治理安排是评估IT治理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IT治理安排则包括IT治理结构、关键IT决策制定和执行的机制等。Johnson 和Lederer[14]则认为成功的IT治理需要治理角色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关系和沟通交流关系。由于组织间IT应用的参与组织至少为两个,每一个参与组织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在进行组织间IT应用关键决策时,权力和责任的分配是否合理将会对参与组织间的合作与协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关系到组织间IT合作能否取得成功,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进而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2:组织间IT治理结构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成正向影响。组织间IT治理结构越完善,组织间IT治理绩效越好。

组织间IT治理是一个组织间协作的过程,有效的组织间IT治理机制能够保障所有参与组织的利益目标协调一致,能够保证组织间IT治理的良好运行,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冲突。如果缺乏完善的IT治理机制,即使有明确的IT战略规划,在执行过程中也会步履维艰。Weill[15]曾经指出:“企业通过一系列治理机制——结构、流程和沟通,来实施他们的治理计划。设计周详的、容易理解的和清晰的机制,促进了期望IT行为的产生。相反,如果机制实施乏力,那么治理计划将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3:组织间IT治理机制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成正向影响,组织间IT治理机制越完善、执行得越好,组织间IT治理绩效越好。

关系形成组织间IT应用的制度环境。不同的组织间关系会影响组织间IT应用的建设与实施的最终效果。因此,组织间IT应用一定是要建立在组织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基础之上,没有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做保证,组织间IT应用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组织间关系治理机制的形成是组织间IT应用协调运行的重要保证,是组织间IT治理的基础。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4:关系治理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成正向影响,关系治理机制越全面、执行得越好,组织间IT治理绩效越好。

组织间IT应用能力是组织的一种特殊的IT能力,是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协同整合、调动和配置本组织IT资源和组织间IT资源以实现IT战略目标的能力。

对于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分析指出IT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绩效。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企业的竞争性活动形成了一条复杂的资产和能力的链条,最终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虽然IT治理绩效和企业绩效不同,但企业绩效可以从结果层面反映IT治理绩效,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5:组织间IT应用能力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成正向影响,技术基础越成熟,技术能力越充足,组织间IT治理绩效越好。

四、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1.研究变量测度

由于本文所需要的数据无法从公开的各种资料中获取,因而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来收集研究所需的全部数据。本文的测度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测者所在的组织信息,第二部分是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的测度,第三部分是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测度。由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可以知道,本文共涉及到六个研究变量,他们分别是:组织间IT治理责任、组织间IT治理结构、组织间IT治理机制、关系治理、组织间IT应用能力和组织间IT治理绩效。本文的测度量表的编制尽量借鉴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引用这些文献中已被很多学者使用并验证过的测度指标以提高研究质量,在设计量表时尽可能找到所借鉴量表的起源以及在后续研究中的发展。研究变量的测度量表见表3所示。

2.数据收集和描述统计分析

本文的问卷调查的抽样原则是:尽量选择一些组织间IT应用平均水平比较高的行业中的企业;调查对象主要选择中高层管理人员和IT技术经理。基于这样的抽样原则,在问卷投放时,主要是通过国内多个大型IT服务提供商的业务渠道,筛选符合研究方向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针对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定向发放问卷。合计发放问卷413份,回收问卷239份,回收率为58%。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样本企业与其IT合作伙伴的合作时间大多数在3年以上,其比例为63%,这说明组织间IT应用是建立在企业间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所在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大型生产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金融证券业及交通运输业,这与组织间IT应用在中国主要集中在这几个行业的现状相吻合。从调查对象的职位来看,中高层管理人员86人,占55%,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9人,占12%,信息技术部门经理34人,占22%,业务部门经理33人,占21%,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整个样本的50%以上。

3.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本文的信度分析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α>0.7)和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CITC(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0.35)来衡量。经过对样本的计算,信度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总的信度为0.973,说明各量表的信度较高。

为了确保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KMO值为0.853,而且通过了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01),说明数据符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本条件。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共提取出五个因子和量表中期望测量的潜变量数量一致,而且这五个因子的累计解释方差达到了55.883%,超过了50%的临界值,这表明提取后保留的因子尚可。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问卷中的21个题项提取出五个因子。测度指标一般在一个维度中的因子载荷值要高于0.4,而在其他维度中的载荷值不超过0.4,并尽可能地保证每一维度不少于三个指标。本文设计的问卷中所有测度项均达到了这个标准,说明问卷设计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基于本文开始部分提出的研究假设,我们设置了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希望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组织间IT治理责任、组织间IT治理结构、组织间IT治理机制、关系治理和组织间IT应用能力这五个变量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影响。本文使用AMOS 19.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的检验。模型运算的方法是最大似然估计。表7显示了本文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指标。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拟合指标中除AGFI和NNFI非常接近评价标准外,其他拟合指标都达到了评价标准,说明模型拟合比较理想,暂不需要进一步修正。在满足P<0.05的条件下,路径系数也都达到了显著性,其中组织间IT治理责任、组织间IT治理结构和关系治理这三个变量对组织间IT治理绩效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见表8所示。从表8可以看出,本文前面提出的五个理论假设全部通过检验,获得支持。

组织间IT治理责任与组织间IT治理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系数为0.485,并在P<0.001水平上显著,属于效果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组织间IT治理结构与组织间IT治理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系数为0.444,并在P<0.001水平上显著,属于效果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组织间IT治理机制与组织间IT治理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系数为0.233,并在P<0.05水平上显著,属于效果中等偏下的正向影响关系;关系治理与组织间IT治理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系数为0.500,并在P<0.001水平上显著,属于效果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组织间IT应用能力与组织间IT治理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系数为0.343,并在P<0.01水平上显著,属于效果中等的正向影响关系。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汇总表见表9所示。

五、研究结论

把所有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关系治理、组织间IT治理责任、组织间IT治理结构、组织间IT应用能力和组织间IT治理机制。由此可见,组织间IT治理的实践者们非常重视关系治理和组织间IT治理责任这两个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关系治理是组织间IT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关系治理的好坏关系到合作关系的持续和发展,一旦合作关系终止,组织间IT治理也就无从谈起。而治理责任是组织间IT治理必须做的事情,它体现了组织间IT治理究竟要做什么,治理结构体现了组织间IT治理由谁来做,组织间IT治理机制则说明如何做。治理责任履行的好坏,关系到组织间IT应用战略目标和商业价值的实现,这是所有参与组织进行IT治理时最关心的事情。而治理结构的影响也排在前面,充分说明治理结构,即权力和责任的分配框架是组织间IT治理的核心内容。组织间IT应用能力影响程度为中等而不是大,说明组织间IT治理实践者对组织间IT应用建设主要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这种理念是比较认同的。组织间IT治理机制在本文的理论研究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实证中却属于中等偏下的影响程度,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实证的结果与中国组织间IT治理的现实情况相一致,即组织间IT治理机制在中国企业组织间IT治理实践中尚不完善。虽然中国企业组织间IT治理实践者认识到组织间IT治理的重要性,也对组织间IT治理要想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充分了解,但中国企业要想把组织间IT治理的治理原则和核心思想落实到具体的IT治理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实证的结果反映出中国企业组织间IT治理机制还没有完善,在组织间IT治理实践活动中也没有被很好地贯彻和执行。

总之,实证的结果证明本文的假设是完全成立的,显示出组织间IT治理责任、组织间IT治理结构、组织间IT治理机制、关系治理和组织间IT应用能力对组织间IT治理的成功和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提高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组织间IT治理绩效的缺一不可的关键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Salmivalli,L.A.T.,Salmela ,H.,Kestil,T. Building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ve Network for IT Collaboration[DB/OL]. 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Proceedings of the 41st Annual ,2008.

[2]Croteau,A.M.Inter-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DB/OL].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 ,Proceedings of the 42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9.

[3]Kestil,T.,Mkip,M.,Salmela,H.,Salmivalli,L. Building Commitment and Trust to ICT Collaboration in Partnership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Seminar[C].2007.

[4]Weill,P.,Ross,J.W. IT Governance: How Top Performers Manage IT Decision Rights for Superior Result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5]刘晓文,胡克瑾,韩辉,等.基于IT过程的IT治理度量评价模型及支持系统[J].情报杂志,2009,(8):76-79.

[6]Zollo,M.,Reuer,J.J.,Singh,H. Inter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6):701-713.

[7]沙振权,周飞.企业网络能力对集群间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3,(6):95-103.

[8]陈志祥,罗澜,赵建军.激励策略对供需合作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6):677-698.

[9]潘文安. 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能力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05-107

[10]Salmivalli,L.A.T. Gov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lex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Network:The Case of Finnish Prescription[R]. ACIS 2006 Proceedings Paper 55,2006.

[11]Lu,X.H,Huang,L.H.,Heng,M.S.H.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A Case Study of Cisco and Xiao Tong in China[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6,43(3):395-408.

[12]陈琦.跨组织信息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EB/OL].http://www.vsharing.com/k/others/2006-3/522463. html.

[13]Georgel,T.C.,Vasile,F. Extended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Governance 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Context[J]. The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 Economic,2009,4 (1):1070-1075.

[14]Johnson,A.M.,Lederer,A.L.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Channel Richness on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Chief Executive and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2(2):227-252.

[15]Weill,P. Dont Just Lead,Govern: How Top-Performing Firms Govern IT[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04,3 (1): 1-17.

[15]Kumar,K.,van Dissel,H.G.Sustainable Collaboration: Managing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J].MIS Quarterly,1996,20(3): 279-300.

[16]Prasad ,A.,Green,P.,Heales,J.On I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2,13(1):199-220.

(责任编辑:孙艳)

[3]Kestil,T.,Mkip,M.,Salmela,H.,Salmivalli,L. Building Commitment and Trust to ICT Collaboration in Partnership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Seminar[C].2007.

[4]Weill,P.,Ross,J.W. IT Governance: How Top Performers Manage IT Decision Rights for Superior Result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5]刘晓文,胡克瑾,韩辉,等.基于IT过程的IT治理度量评价模型及支持系统[J].情报杂志,2009,(8):76-79.

[6]Zollo,M.,Reuer,J.J.,Singh,H. Inter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6):701-713.

[7]沙振权,周飞.企业网络能力对集群间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3,(6):95-103.

[8]陈志祥,罗澜,赵建军.激励策略对供需合作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6):677-698.

[9]潘文安. 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能力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05-107

[10]Salmivalli,L.A.T. Gov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lex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Network:The Case of Finnish Prescription[R]. ACIS 2006 Proceedings Paper 55,2006.

[11]Lu,X.H,Huang,L.H.,Heng,M.S.H.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A Case Study of Cisco and Xiao Tong in China[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6,43(3):395-408.

[12]陈琦.跨组织信息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EB/OL].http://www.vsharing.com/k/others/2006-3/522463. html.

[13]Georgel,T.C.,Vasile,F. Extended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Governance 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Context[J]. The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 Economic,2009,4 (1):1070-1075.

[14]Johnson,A.M.,Lederer,A.L.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Channel Richness on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Chief Executive and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2(2):227-252.

[15]Weill,P. Dont Just Lead,Govern: How Top-Performing Firms Govern IT[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04,3 (1): 1-17.

[15]Kumar,K.,van Dissel,H.G.Sustainable Collaboration: Managing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J].MIS Quarterly,1996,20(3): 279-300.

[16]Prasad ,A.,Green,P.,Heales,J.On I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2,13(1):199-220.

(责任编辑:孙艳)

[3]Kestil,T.,Mkip,M.,Salmela,H.,Salmivalli,L. Building Commitment and Trust to ICT Collaboration in Partnership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Seminar[C].2007.

[4]Weill,P.,Ross,J.W. IT Governance: How Top Performers Manage IT Decision Rights for Superior Result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5]刘晓文,胡克瑾,韩辉,等.基于IT过程的IT治理度量评价模型及支持系统[J].情报杂志,2009,(8):76-79.

[6]Zollo,M.,Reuer,J.J.,Singh,H. Inter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6):701-713.

[7]沙振权,周飞.企业网络能力对集群间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3,(6):95-103.

[8]陈志祥,罗澜,赵建军.激励策略对供需合作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6):677-698.

[9]潘文安. 供应链伙伴关系、整合能力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05-107

[10]Salmivalli,L.A.T. Gov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lex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Network:The Case of Finnish Prescription[R]. ACIS 2006 Proceedings Paper 55,2006.

[11]Lu,X.H,Huang,L.H.,Heng,M.S.H.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A Case Study of Cisco and Xiao Tong in China[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6,43(3):395-408.

[12]陈琦.跨组织信息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EB/OL].http://www.vsharing.com/k/others/2006-3/522463. html.

[13]Georgel,T.C.,Vasile,F. Extended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Governance 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Context[J]. The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 Economic,2009,4 (1):1070-1075.

[14]Johnson,A.M.,Lederer,A.L.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Channel Richness on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Chief Executive and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2(2):227-252.

[15]Weill,P. Dont Just Lead,Govern: How Top-Performing Firms Govern IT[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04,3 (1): 1-17.

[15]Kumar,K.,van Dissel,H.G.Sustainable Collaboration: Managing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J].MIS Quarterly,1996,20(3): 279-300.

[16]Prasad ,A.,Green,P.,Heales,J.On I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2,13(1):199-220.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