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设想
2014-12-22史新辉郭鸿湧冯世钧董慧芹
史新辉 郭鸿湧 冯世钧 董慧芹
(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050021)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设想
史新辉 郭鸿湧 冯世钧 董慧芹
(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050021)
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本文提出的一种新设想,是一种科技管理的创新,是科技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延伸,是一种新的科技管理职能。其模式参照了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模式,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科技管理部门监督的面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管理新思维,并可持续改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科技管理
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于研究产出指标,而忽略了对技术创新过程效率的评价。基于此,本文提出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设想,以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起自身知识产权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推动企业自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一个新举措。我们应站在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和政策,探索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指导管理办法。
1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势需要
2012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报告还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 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有关创新的著名论断诠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是“创新”,“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增长所引起的增长,而是由于创新引起的增长”。可见创新对经济增长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战场。企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提升科技贡献率的关键,它既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应用点,又是新技术开发、生产应用及产品商业化过程的主要载体,也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场所。也就是说,企业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主战场[1]。
所以,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产品、工艺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赢得竞争的制约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科技创新,才能真正拥有自主专利及产品。拥有原始创新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产品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才能真正拥有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3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设想
基于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问题,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认识,本文提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设想和建议,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一种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并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制定规范的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以推动企业形成和完善科技创新内在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在阐述设想之前,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可分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互为动力。企业科技创新是指改进现有产品、创造新的产品,或改善生产过程和服务方式的经济活动,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产品、工艺的改进或服务方式的变化等。它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组织为载体,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情报分析与利用、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传播与普及、教育与培训等活动。综上得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概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它以科技创新政策为引导,依靠政、用、产、学、研各方力量,激活科技要素,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与产业升级,谋求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教育培训、技术转移的融合,建立以应用创新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及实施标准达成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管理。主要指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提高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围绕自主创新目标,涉及产品设计开发、工艺方案制定、产品试制试验等科技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将科技创新活动所涉及的诸多要素加以规范,制定标准以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系统的效应和作用,提高创新活动绩效,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目标。
我国以往对企业创新的管理,比较注重从项目层面抓,重视投入和产出评价。本文认为应转化为从政策、组织、机制、基地、人才、项目等多层面、多要素、多维进行引导。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评价、再完善,持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及创新活动绩效。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设想,采用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模式,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投入管理、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研发成果、技术改造效果、创新培训活动、绩效考核、企业自评、专家评审、标准化级别认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考评定级(认定)。
4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仅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
虽然我国企业已建立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完整企业标准体系,其中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三大体系的建立已完成。企业信息化管理标准、培训标准、企务公开管理标准已建立。但均没有针对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而制定的综合科技创新管理措施,也没有建立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体系,因此,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系统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7年3月全国标准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自主创新的意见》,该意见提到推进标准化自主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国际接轨与立足国内相结合;坚持观念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3]。因此,笔者还希望将这个设想提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为科学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而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提供决策参考。
国家层面在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已成为经常性工作,有关部门也制定了标准化的管理规范,开展管理、考核和评审工作。本文建议在我国企业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5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是一种科技管理的创新,是科技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延伸,是即将诞生的一种新的科技管理职能。设想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参照了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4]的标准模式,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科技管理部门监督、引导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绩效。管理要素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
5.1 创新组织
企业应建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负责人职责、组织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5.1.1 负责人。企业中主管研发的负责人是本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研发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科技创新责任制。
5.1.2 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置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如研发处),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等有关法规)、科技政策(如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管理等有关政策)、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工艺、工装、产品、半成品和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如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等有关标准)的收集、识别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方案制定,创新方法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商标、版权)及科技信息搜集、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报告备案、科技档案建立等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以企业研发、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负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直接管理下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企业应建立法律法规、地方要求和标准的清单台账,使企业依法经营,并及时识别、更新与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按照政策完善修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通过利用和执行有关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5.1.3 研发机构。企业应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应当具备足够的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和开发企业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和主导产品。
5.1.4 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备,应与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创新工程师,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创新培训师。还应对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卡尔通(Kirton)创新——适应性人格测评,组成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团队。
5.1.5 考核评审。考核评审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考评两个阶段,考评时按照《考评细则》对该要素的要求和评审要点进行评审(下同),主要应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情况、创新责任制制定与执行情况、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竞争情报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创新管理与制度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及获得有关科技奖励等。
5.2 创新职责
企业应实施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新活动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5.2.1 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方针,制定与科技创新活动各要素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综合目标和年度目标,并保证目标按时、有效完成,目标宜量化,通俗易懂,便于全员理解执行,并可考核评审。
5.2.2 企业应制定所有部门和人员以科技创新为职责的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目标化、量化、职责化,并可进行考核;创新责任制应文件化、可考核。
5.2.3 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各级组织应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或计划,分解企业的总目标,保证科技创新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和按时、有效完成。
5.2.4 考核评审。考察企业全员科技创新责任制的履行和实施情况、实施效果报告、责任制考核记录,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
5.3 创新活动
企业应树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3.1 创新战略。企业应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按其指导方向制定各级(集团公司—企业—车间—班组)年度创新活动计划,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知识普及、创新因素识别、研发讨论会、技术攻关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会、项目验收会、专利申请、创新培训活动等。
5.3.2 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要求、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系列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包括研发经费计提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研发费用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保证研发投入按制度的规定支出,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还应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纳入单位整体财务控制体系,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使用经费行为,保证研发和创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场所、技术、方法等)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保障,并按照《规范》的要求开展创新活动。制定产学研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助力。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清单、技术需求清单、技术转让清单、科技成果清单、科研项目清单、技术改造项目清单等。
5.3.3 科技创新活动费用台账。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费用台账。如研发费用和科研项目费用台账,企业的决策机构、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应按管理制度规定的支出类目建立台账,便于考核评审,并保证研发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
5.3.4 考核评审。考察企业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情况,研发投入和项目经费是否符合规定等。
5.4 创新培训
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特性,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健全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措施,为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员创新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创新培训应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全面提高全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并应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5.4.1 管理层。培训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创新文化的建设等。
5.4.2 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六W设问法等创新方法)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
5.4.3 员工。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原理、创新思维等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积累,使员工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创新性的识别(创新因素识别),找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小改小革;或将识别出的创新因素进行登记上报,用于研发部门随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问题,提高创新实效。建立员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优秀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一人一档记录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和创新培训情况。
5.4.4 考核评审。企业科技创新培训制度、各级人员培训记录、全员培训档案、创新因素识别档案、研发成果记录册、科技报告档案、知识产权登记册等。
5.5 创新绩效
为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不断改进和逐步完善,应按照《考评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等级认证。
创新绩效的考核以《规范》的要求为指导,主要针对创新组织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全员研发职责、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创新工程师比例、研发成果数量、知识产权数量、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盈利情况、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创新培训、企业自评和改进提高等几个方面,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
考核评价可采用企业自评或专家评审的方法,按照《考评细则》进行量化得分评价。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可以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咨询、诊断,完善各要素运行绩效,提高考评得分,但所聘专家不得在专家评审时出任评审专家,以保证专家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5.6 定级认证
依据《评审办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达标企业的定级认证,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审(即外部评审、第三方评审)两个阶段,首先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企业自评,企业的自评人员(或外聘评审专家)在自评时应依据《规范》,按照《考评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各个要素的自评打分,然后参照《评审办法》中要求的得分计算公式,进行自评得分,达到《评审办法》中要求的得分后,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并提出专家评审的考核评审申请。
科技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出的专家评审申请后,即可委托专家评审组织单位(比如,创新方法研究会或其他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开展专家评审工作的组织评审和授匾管理;评审组织单位可以委托获得评审资质的评审单位中的评审专业人员(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专家评审,即对企业创新活动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评审、总结,找出问题,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绩效水平;考评得分用以确定考核企业的创新活动标准化等级,考评通过者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企业称号,授匾挂牌。
国家科技部负责监督指导全国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评审工作,省级、设区的市级(以下简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辖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评审工作。
一级企业由科技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二级企业由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三级企业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指导下,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
另外,建议科技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力度,使企业获得等级的高低与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挂钩;与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认定挂钩;推动该标准化管理方式在企业的运行,以促进这些达标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绩效,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的设想,其核心内容是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建议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管理规范》、《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和《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管理、考核和评审。
该管理措施的实施必将使企业充分认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到2020年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1]程相印.技术创新与企业标准化[J].企业标准化,2002(3):19-20.
[2]陈学章.企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2):48-50.
[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自主创新的意见(讨论稿)[J].电器工业,2007(5)65-66.
[4]柴邦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F273.1
A
1671-0037(2014)01-15-3.5
2013年12月19日。
该研究获2013年“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2457639。
史新辉(1963-)男,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创新政策、企业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