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卷可五“破”
2014-12-22张怀涛
文/张怀涛
“诗圣”杜甫知识渊博,经历坎坷,一生正直善良、忧国忧民。他广泛阅读经典作品,杜甫在37岁时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并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读节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世人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感悟颇深,特别是对堪称诗眼的“破”字有多种理解,但每一种解释都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杜甫阅读观的理解。
一曰“突破”:就是突破万卷、博览群书的“多读”。夏松凉认为:“‘破万卷’,犹言过万卷。”“破万卷”就是泛指读书极多。杜甫还说过:“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许多读书人的理想就是读尽天下书,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往往是对其知识积累、学识水平的重要观测点,汉代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厚积薄发,古今中外具有杰出成就者大都如此。美国文学家杰克·伦敦曾过着艰难的流浪生活,但他立志从事文学创作,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发狂似的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他的朋友这样形容杰克·伦敦:“他捧起一本书,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猛地舔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他一生从事创作的时间只有18年,却留下了51部杰出著作。
二曰“打破”:就是打破藩篱,不拘一格的“广读”。宋代学者范晞文认为:“读书而至破万卷,则抑扬上下,何施不可;非谓以万卷之书为诗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不但可以作诗,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杜甫还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读书不可有框框,古今成名的作家都有独到之处,各具心得,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不能随便抹杀,他还对随意否定初唐四杰的人们给以谴责。
知识有渗透,读书无禁区。经济学家、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案头经常摆着许多如《莎士比亚戏剧选集》一类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他认为读这些书叫“相互渗透”,并举例说:“《资本论》是一座庞大的知识宝库,不仅有经济学理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知识。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及后来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非常熟悉,他准确、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来表述自己的经济学观点,把非常枯燥的经济问题谈得别有兴味。而且通过小说所描绘的内容,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三曰“磨破”:就是磨破书卷,反复感悟的“熟读”。清代学者仇兆鳌认为:“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孔子晚年读《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磨断多次。这一方面反映了孔子刻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经典著作要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所以宋代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读书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益。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差,他每阅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重新读,这样连续7次,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斋”。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篇,并编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重要书籍。
四曰“识破”:就是识破悬疑,勘透义理的“解读”。清代学者张远认为:“破”即“识破万卷之理”,把圣哲万卷书的义理吃透弄通,做到大彻大悟,才叫读“破”万卷。读书要思考,求精通,透彻理解书中之理。杜甫在儿子生日时告诫说:“熟读《文选》理,休觅彩衣轻。”他希望儿子熟读《文选》,明晰其中道理,并不需要像老莱子那样穿着彩衣来愉悦父母。
读透文字符号背后隐含的真知,是读书的真谛。爱因斯坦说他获得的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到的,他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背诵。”有一次,爱因斯坦得到一本装帧十分考究的几何教科书,读完之后,搁下书本,就能将书中的精华部分条分缕析地讲述出来。有人很钦佩他读书的本领,向他探询读书的方法,他说:“我是抓住了书的骨头,抛掉了书的皮毛。”
五曰“攻破”:就是攻破问题,投入应用的“创读”。清代诗人袁枚认为:“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杜甫有诗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创新性的读书就应该兼取众长,无所不师,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从而得出新认识、新观点。读书还要注意应用,有些书即使读懂了,如果束之高阁、不注意应用也会遗忘的。
读书不易,读破更难。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绝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馅饼得来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的、“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才能达到为社会称许的、“下笔如有神”的理想境界。正是:
万卷诗书万层理,多读多习悟玄机。
剥茧抽丝思无尽,豁然开朗好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