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编纂系统在出版社的应用
2014-12-22叶延春
叶延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出版物的受众在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上各有侧重,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内容提供商不仅要及时解决不同用户终端的产品形态的多样性问题,更要做好数字产品的结构化和碎片化,甚至能够在线即时为个性用户提供数字内容的“私人定制”。这些需求如何实现?采用什么平台和技术?
无论采用何种平台和技术,对专业性图书出版社尤其是科技类图书出版社来说,因其图文并重的版面复杂性,专业领域所涉及公式、图、表的特殊性,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在技术上、观念上都是不小的挑战。此前出版社的数字产品,大多是停留在加工既有纸质图书内容的初级阶段。为了保证版面再现,其加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是扫描既有图书,通过OCR识别后形成“双层”PDF再整合成电子书;另一种是加工由排版厂家提供的排版文件,最终产品也大多以PDF电子书的形态呈现。这两种方式无论是哪一种,因为是后期制作,数字产品的结构化都要人工逐条标引,出版社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作为“纯数字化”运作的图书则尚未形成主流。所谓“纯数字化”,就是从选题策划到最终在线发布等流程都在一个平台、多个部门、多人参与以及尽量无纸化的条件下,最终实现纸质图书和适用于不同终端的数字图书同步出版。作为全流程数字化出版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的协同编纂系统,在国内已越来越多地被出版社所认知和采用。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例,建工社采用了全流程数字化生产平台,在协同编纂领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且初见成效。在社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协调下,在编辑部门、图书出版部门和数字出版部门的通力合作下,2014年9月,我们已成功运用该平台编辑出版了《手把手教你当好土建质量员》一书。在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协同系统技术人员对部分编纂流程、模板制作、交互编排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改进,获得了很多第一手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全流程数字出版在图书出版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面向图书出版的数字化生产流程解决方案。我们所采用的系统包括三个平台:生产管理平台、动态出版引擎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其中生产管理平台为基础平台,系统同时为客户端提供内容编辑加工工具、模板制作工具、交互编排工具和电子稿件批注工具。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系统
因篇幅所限,本文从实战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编辑加工、模板制作以及交互编排。在线标注及线上校对介绍从略。
编辑加工。确定选题、收到作者电子稿件后,由策划编辑在编纂平台上新建稿件,认真填写图书详情要素(以便正式发稿后图书信息要素即时与内网ERP衔接),再上传电子稿件,指定加工编辑,由加工编辑在线加工→一审(指定)→复审(指定)→终审(指定)。在加工和审稿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操作都是利用智能客户端插件在线进行,历次加工留痕,并可随时存储到服务器中,各环节操作记录可查询、可回退。终审定稿后可由总编在线签发,进入常规发稿流程。
模板制作。正式发稿后,由美术编辑或责任设计按编辑要求,利用模板制作工具,设定开本、版心、篇章节等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和占行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的字库必须与服务器端一致)。模板制作工具旨在面向多形态数字产品提供样式编辑和版面布局的设计功能,支持结构化标签与样式的匹配,支持版面布局规则的设计。为了更好地匹配自动排版引擎的版面,对编辑加工过的电子原稿也设置同样的开本大小和版心;在智能客户端插件中,通过规则设置功能结构化电子原稿,以便与自动排版模板相对应;完成图片的批量居中;批量导出、导入待修和待更新的图片;在提交到服务器之前,清除原稿中作者设置的各种样式;预处理原稿中多余的空格和符号。
交互编排。交互编排是为了将自动排版形成的文件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以符合图书出版的规范;在该环节可以查看电子批注结果。另外,还支持连接资源库,直接从资源库管理系统中获取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用以排版及制作多媒体交互电子书。
值得一提的是,交互编排环节不仅要求操作者具有版面审美和设计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排版能力、体例格式的检查和把握能力。因此,交互编排任务到底由谁承担为宜?美术编辑、责任设计,或第三方专业的排版厂家?目前尚无定论。但从效率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交互编排工作似乎应由专业的排版厂家来做为好。
整个在线编纂完成后,提交“付印”的同时,生成上传到内网资源库的四个清样数据包,分别是:FFX、PDF、WORD、XML。其中PDF文件可直接作为电子书用于网站发布。在此数据包的基础上,还可由数据加工人员加工经结构化和碎片化的文件,以不同的产品形态,通过多元发布适用不同终端,从而实现出版资源一次加工、多元多次应用。
通过这次在线编纂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观念上的跟进、流程上的优化、技术上的探索缺一不可。
观念上的跟进。出版社要在新型出版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破困则变,图变则通,谋通则久。协同编纂系统只有在出版单位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引起高度重视情况下,各工序的不同角色以创新的精神积极协同参与,才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本系统涉及到不同角色、不同部门的多人在线协同,打破传统编辑出版流程和固有加工习惯,需要流程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流程上的优化。任何全流程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从诞生之日起到实际应用,在流程上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以某社为例,具体到某一本大型图书,为提高效率,可考虑多个作者、分章节在线撰写并即时提交;美术编辑提前介入模板制作;正式发稿之前,由专业排版公司提前对图片进行处理;为保证校对质量,线上线下同步校对等等。
技术上的探索。简单来说,就是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到协同编撰一本图书的流程结束,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能够即时上载和发布。这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智能客户端中的规则设置与自动排版引擎相匹配。②科技类图书中的图、表、公式以及复杂版面的格式继承问题。重点解决文中各种公式在自动编排时正确解析的问题。③图片批量更新问题。主要是解决矢量EPS格式图片的批量更新。④模拟传统纸稿标注,拟采用手写板标注方式以符合编辑加工习惯,可提高效率,尤其是在全文统改的标注上优势较为突出。⑤协同编撰系统数据的动态变化可与ERP系统、内网数据库系统即时衔接。
笔者认为,给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本社的协同编纂和动态出版系统,在保有原来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在业务模式和流程上力求创新,是图书出版业者面临的长期的、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