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3.0:中国学术出版的未来

2014-12-22董鑫

出版参考 2014年22期
关键词:社交学术论文

董鑫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以Web页的形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Web页在浏览器开发的基础之上,以超文本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服务,从而引发了互联网世界的第一次革命。这一时期被称为Web1.0时期,即任何人都可以交换信息。

在Web1.0的互联网环境下,学术出版的信息资源空前丰富、海量储存、传播及时、检索方便、交互性强,纸质文献逐步转变为数字文献。纸质的学术期刊转变为数字期刊,同时还建立了期刊数据库,学术专著转变为电子图书,图书馆则开始购买学术数据库资源。

Web2.0: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转型

Web2.0是一种全新的网页的交流方式,即用户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互联网世界迎来了第二次革命——Web2.0时期。这一转变是对互联网的思想体系和理念的改写。Web2.0技术主要体现在博客(blog)、播客、维客(Wiki)、标签(Tag)、内容定制(RSS)等应用中。

Web2.0技术引发的互动出版,为中国学术出版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变革。Web2.0的技术特点不仅为中国学术工作者展示了更多元的学术思想,也充分地适应和满足了他们表达自己学术观点、扩大学术交流的诉求。如当下许多学者纷纷在互联网上创建自己的博客,定期地发表博文,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术信息的共享。

案例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自2003年创建至今,作为国内首家开放存取(Open Access)机构,其“先发表,后评审”的模式推动了论文写作发表方式的变革。所谓“先发表,后评审”,在线提前发布技术使得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第一时间发布新成果的平台,论文在线发表之后,再由专家学者进行同行评议。目前在线注册用户达到32万,共出版52690篇文献,涉及43个一级学科。

图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各类论文所占比例图

(注:该图由笔者设计,数据来自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http://www.paper.edu.cn/。)

1.“先发表”制度

首先,传统学术期刊受到主流学术团体的影响,具有非传统观点的论文往往很难发表,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便是学术界众人千篇一律,学术观点不够多元化。科技论文在线的“提前发表”模式,使得一些具有非传统和富有挑战性的论文得以发表,为学术研究者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其次,在传统论文评审机制下,作者要先向期刊编辑递交论文,然后经过同行评议之后,才能在期刊上正式发表。但是,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一些编辑会扣留下非常有创见的论文,以未通过同行评议为理由拒绝出版其论文。然后再以自己的名义,剽窃作者的学术观点,利用职务之便将文章出版。原文的作者看到了,也只能无可奈何。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在线出版平台直接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不必再担心自己的学术成果遭到剽窃,直接避开了以往传统的同行评审,先在网上提前发表,再通过同行评审,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学术诚信。

另外,以往学术论文发表的周期少则半年,多则长达一年。而如今在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论文,只需要7天就能通过网络发表论文,真正做到了缓解优秀论文外流,提高了科研效率,节约了科技资源。

2.“后评审”制度

论文发表的最初用途本来是进行学术交流,但传统的论文评审和评价机制,让论文发表变成了一种评价指标,发表论文的篇数与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种不合理的评审和评价机制改革迫在眉睫。“先发表,后评审”的模式,不仅解除了学术工作者因为论文发表数量的烦恼,同时其高质量的评审系统也能够更加科学地界定一篇真正优秀的学术论文。

随着论文提交数量的增长,科技论文在线为了提高其评审系统的质量,雇用了万余名全国乃至国外科研第一线的评审专家,同时充分利用了Web2.0技术,引用了用户评论与评审系统。2008年11月,科技论文在线还开通星级证明业务,以五星级为最高,为开放存取论文进行学术质量分级,这不仅提高了作者提交论文的积极性,也保证了优秀文章的关注度。

案例二:“新科学”网站

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交媒体也随之兴起,中国学术出版迎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文献分析历来都是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今可以获得的学术内容的渠道多种多样,大到学校的图书馆,小到移动阅读设备,用户需要一个网络空间来对这些文献和笔记进行存储,以备日后对它进行二次使用。2009年,钱俊斌博士创建的“新科学”网站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以Web2.0技术和社交媒体为依托的在线文献管理与分享平台。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化分享系统

在新科学的社交化在线文献管理平台上,所有个人用户存储的文献都可以被其他用户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分享。通过用户添加标签创建的大众分类索引,用户可以对所有存储的文献进行管理和搜索。用户对于文献的笔记和浏览记录不仅能成为其他用户对于文献价值的一个衡量的指标,而且通过关注其他用户对文献的阅读记录,用户可以对自己学科的动态有所了解。这样,本来是以个体为中心的文献管理活动,转化为一种群体社交分享活动,个体工作的价值得以积累,构建成了一个群体性的学术资源库。这种社交化的在线文献管理系统,缩减了学术研究者在搜索信息时进行的重复性工作,为科研工作人员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2.社交化评价系统

在过去,如果我们要想查询一篇文献,通常会先上搜索引擎或者图书馆进行搜索,然后对成百上千的结果进行筛选。通常导师或者同事的建议,在筛选文献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可是这样的建议往往是有限的,因为能给出学术建议的人群相对小众,主要集中在高校工作者、科研机构研究者中。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新科学的社交化评价系统使得科研工作人员不再局限在有限的学术群体,而可以从更大的一个群体,乃至全球学术界获取对于文献筛选的建议。在这个平台上,其他用户的浏览记录和对文献的评价,都可以作为对于一篇文献进行筛选时的参考。同时,为了保证这个众包系统的有效性和相关性,用户之间可以互加好友,或者组成特殊的学科团体,这样使群体之间成员分享的信息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专业化。新科学的社会化评价系统的出现对中国学术出版意义重大,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应用,这个平台能为学术工作者提供一个更加民主和客观的评价系统。

Web3.0:中国学术出版的未来

在即将到来的Web3.0时代,中国的学术出版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在此笔者做出如下预测:

智能网络时代

在Web3.0时代,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将大幅提升,学术出版信息将会包含更多的语音、视频内容。内容含量也因此提升,变得更加立体化、多元化。此外,原来的互联网络从Web网转向语义网,通过智能搜索,科研人员将不必从数以万计的网页中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学术信息了,他们可以通过“智能代理”筛选自己需要的学术信息,这样的查找方式更加精准。

“微内容”搜索

在Web3.0时代下,学术信息内容将大幅缩减,以微单元的形式出现,即“微内容”。学术工作者已经不再关心自己需要的文章来自哪本期刊,所有的内容全部碎片化,很容易就能查到他们需要的“微内容”,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一段话,甚至只是一个图表,然后再以“微内容”为单元的形式进行付费。

三网融合下的新型学术出版模式

三网融合,即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的物理合一。其结果是三大网络的高层业务的应用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趋于一致,网络之间可以进行互联,业务相互交叉。未来学术出版也因此将具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同一信息能够做到在互联网、电视、手机多种平台上进行同步阅读,这将扩大学术出版的范围,为学术工作者带来更大的便利。

猜你喜欢

社交学术论文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