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4-12-21吴福珍黄颖陈秋蓉
吴福珍 黄颖 陈秋蓉
(1.广西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537001;2.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07)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家庭康复护理带有盲目性、随意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工作尚未系统展开。因而,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系统的、有效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实施社区康复、家庭康复一体化势在必行。我们对57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取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急性期后留下后遗症,出院后需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通过颅脑MRI或CT检查证实,且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2)首次发病;(3)留下后遗症;(4)家属能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2)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患有精神病者;(3)外地无法访视者。入选患者114例,其中,男76例,女38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8.9±6.6)岁。缺血性脑卒中74例,出血性脑卒中40例;偏瘫者56例,行动失衡22例,语言吞咽功能障碍26例,两种或以上后遗症状者1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7例。其中,观察组男3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5±6.7)岁;对照组男40例,女17例,平均年龄(68.5±6.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出院后医嘱服药,对照组给予家庭自我康复,观察组则给予社区康复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为30%~60%[2],抑郁患者大部分出现沉默寡言、注意力或判断能力低下,失眠或睡眠过多,有自卑感和自我责备等。对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支持、鼓励,消除患者消极因素,使患者处于良好情绪、积极向上的求生态度,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增强其对康复治疗的信心,自我制订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主动参与到康复锻炼中。
1.2.2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 (1)有吞咽困难者指导进食、吞咽功能训练;有语言障碍者进行语言训练,以“字、词、句”顺序进行;(2)ADL的训练,如进食、刷牙、穿脱衣服、如厕等,尽量鼓励患者运用患肢完成一些可完成的动作。循序渐进地使患者逐渐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
1.2.3 肢体功能锻炼 (1)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以防足下垂、肩后缩等;(2)肢体被动运动,指导其家属或陪护人员协助其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每次20min,2~3次/d,如肘关节屈伸训练,床边坐位平衡,步行训练等;(3)肢体功能主动运动,肌力Ⅲ级以上,鼓励患者自行运动,如负重训练、站立平衡等;(4)家庭推拿按摩理疗等,以“坐、站、行”顺序进行。
1.2.4 康复指导 (1)一般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不同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系统的教育计划,如发放宣传小册子、举办座谈会、办宣传栏等,让病人充分了解脑卒中的发病病因、机制、临床表现等,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方法、意义,遵医嘱服药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以及生活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解健康饮食知识以及并发症褥疮预防和护理,肢体关节的护理等;(2)个体化健康教育 针对病人康复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育方法,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订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与家属主动参与,根据患者存在的具体康复问题,制订全面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及家属具体的操作方法。
1.3 评价指标 分别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的生存质量。
1.3.1 MBI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分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座椅转移、控制大便及小便、如厕、行走、上下楼梯10个评定项目,共100分。100分为自理,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0~20分为极严重的功能缺陷[3]。
1.3.2 HAMD 采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评分:0~7分为正常,8~17分为可能有抑郁症,18~24分为肯定有抑郁症,24分以上为严重抑郁症[3]。
1.3.3 QLI 采用QLI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健康感觉、家庭和社会支持、对前景的认识等,其中每项3级评分,为0~2分,总分10分,分值越高,健康状况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数值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评定指标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评定指标评分比较(±s,分)
干预后对照组 57 19.58±6.38 24.88±5.78 20.88±1.56 19.12±1组别 例数 MBI干预前 干预后HAMD干预前 干预后QLI干预前.18 6.32±0.48 6.98±0.66观察组 57 18.98±6.66 53.18±6.16 21.46±1.89 8.16±0.88 6.08±0.66 8.88±0.81 t 0.478 21.986 1.278 44.480 1.201 12.012 P>0.05 <0.01 >0.05 <0.01 >0.05 <0.01
3 讨论
我国现阶段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中心尚难以普及,大部分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稳定后出院即直接进入到家庭康复治疗,而由于人群中康复知识与理念的缺乏,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护理,出院后又缺乏主动训练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具有相当恢复潜力的患者终身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社区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最佳选择[4],在脑卒中后存活的患者中,能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能重新走路和生活自理的患者大约可达90%,恢复一些轻便工作的有30%。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差,不仅存在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而且存在心理障碍,大部分患者有抑郁症状。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改善其心理状况,尽早及最大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语言交流,自我进食、穿衣、如厕等,将是提高其生存质量,使其能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关键。而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病情、家庭支持、心理状态等各不相同,根据个体需求提供的个体化社区康复护理越来越受重视。据WHO估计,我国即使脑卒中发病率保持稳定,但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及老龄化因素,脑卒中发病人数将由目前的180万上升到2030年的540万[5]。而如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空巢老人都在不断的增加,行动不便,精神孤独,合并症多发等。我们的研究提示,社区康复护理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说明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从当今乃至将来,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势在必行。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周建萍 .脑卒中特殊临床问题的社区干预与康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357.
[3]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9.
[4]杨秉辉,祝塔珠.全科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5.
[5]赵亚飞,杜雪平,董建琴.脑卒中社区防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493-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