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美丽家园
——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第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新昌召开
2014-12-21撰文林言
◆撰文/林言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美丽家园
——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第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新昌召开
◆撰文/林言
当今世界,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发展的主题。3月19日,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新昌召开。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省生态文化协会名誉会长周国富,省政协副主席、省生态文化协会会长陈艳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省生态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楼国华作工作报告。会议回顾了2013年生态文化协会的主要工作,表彰了第三批“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并审议通过了协会关于增补常务理事单位、副秘书长的决议。
周国富给参会者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生态文化讲座。他强调,当下正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时机,省生态文化协会和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大有可为,必须抢抓机遇,把传承古代生态文化精髓与创新当代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上、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上,加快传承与创新生态文明,深入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他特别指出,当今的生态文化既不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也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文化,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这正是研究生态文化的立足点和所要追求的目标。要用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来引领制度创新,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要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生态文化的优势结合起来,重构生态世界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人文观,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2013年,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引领全省各地开展了生态文化实践、生态制度落实及绿色创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宣传引导社会参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省生态文化协会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联合相关部门先后举办了第17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暨中国最美湿地展、“迎浙江生态日——花卉园艺进社区”、“美丽浙江——最靓阳台家庭园艺大赛”作品展、“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倡议宣传等一系列生态文化宣传活动,有力地助推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通过连续举办两届“美丽中国”论坛,先后探讨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安吉实践”和“美丽中国·制度文明”两大主题,进一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共商“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
建设生态文化基地,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注重典型示范的培育和引领,一方面积极开展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遴选命名活动。遵循“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宗旨,连续3年开展“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遴选命名活动,并正式印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遴选命名管理办法》。2013年,授予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等21家单位“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称号。这些被命名的生态文化基地,既有基层的行政村、林场(森林公园),也有学校、企业,为全社会重视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浙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全国生态文化村。2013年9月,在2013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我省申报的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江山廿八都南方红豆杉群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2013年“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注重生态文化研究,拓展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交流合作,通过参加第六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努力拓展交流合作平台。深入进行生态文化研究,加强自身建设。自2011年10月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在浙江农林大学正式成立以来,已经制定了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工作规划纲要,在该校率先开设了《生态文化概论》和《生态文明概论》课程,将生态文明教育引进课堂,向大学生传播、普及生态文化知识;编撰出版国内首部《中国生态文明辞典》和《生态文化辞典》,编印《生态读本》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同时还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研究”课题组,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安吉为案例进行调查,并形成了“安吉模式”研究论证报告,提出“安吉模式”的内涵,在全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不断扩大协会社会影响。一方面,于2012年建立门户网站,以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宣传国内外生态文化领域内的最新动态、树立全省生态文化先进典型为重点,着力加强省内生态文化专家、协会会员与广大社会群众的互动交流,扩大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组织编印《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通讯》,加强协会动态信息交流。
建设生态文化以“促美致富”
如何让生态文化更好地助推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氛围营造?陈艳华结合当前生态形势,对2014年生态文化协会的主要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各地要科学谋划、合理安排,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途径,大胆尝试模式,用生态文化的实际效果助推“五水共治”,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公众的认可、参与及自觉践行,要通过舆论引导、媒体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赢得民心,让爱护环境、敬畏自然成为又一美德。要营造生态文化宣传氛围,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荒漠化日、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气象日、浙江省生态日和植树造林等纪念活动,积极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号召全民自觉承担公民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同时,鼓励出版更多优秀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科普宣传读物,在中小学开设生态文化课程,开展生态文化大讲堂,举办各类专题研讨交流会等特色活动,争取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切实抓好生态文化基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博物馆、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城市公园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场所和必要条件。同时,还要不断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自然资源和生态人文资源的作用,既要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大力发展以浙江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的影视、音乐、书画、文学等精神文化产业,兼顾发展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浙江文化品牌,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
开展实用性文化理论研讨。各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繁荣生态文化事业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通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来传播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要加强生态文化现实理论研究,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一些试验基地,通过相关高校在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经营、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等知识学科设立解决浙江现实问题的生态课题。同时,要借鉴国外生态文化建设的做法和浙江成功的经验,形成浙江生态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理论体系框架。要积极探索生态文化新领域,如生态葬、生态婚礼、生态庭院、生态生活方式的理论依据。研究生态文化的产业政策、奖惩措施、评价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与生态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机制体制及生态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保障制度,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城镇基本建设规划。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协会的作用。随着“简政放权”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原属政府的职能开始由非政府组织承担,因此,生态文化协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生态文化协会,扩大和增加市县级生态文化协会,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各地生态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加强领军人物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省级生态文化协会要制定相应的组织发展规划,各参与单位要根据改革的重点内容,找准位置,演好角色,确保形成生态文化建设“一盘棋”的总体格局。
从“绿色浙江”的提出,到践行“生态省建设”,再到“美丽浙江”行动,生态文化贯穿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当前,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五措并举”的整体部署,举全省之力打响围剿污染、抗击雾霾、清理河道、筑牢堤坝、助推转型的“攻坚战”。在这场人心所向、百姓所盼的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必须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的绿色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