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做好突发气象新闻报道的几个着力点

2014-12-21逯海涛

中国记者 2014年4期
关键词:钱江晚报菲特灾情

□ 文/逯海涛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当前,气象灾害频发已成为我国不少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以浙江为例,据近十年的不完全统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90%以上,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30亿元。2013年,浙江境内先后经历了60年来最强的高温热浪袭击、台风“菲特”带来的120年一遇的暴雨、浙中北罕见重度霾等极端天气,几乎贯穿全年。

随着各种气象灾害的频发,气象新闻也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如《钱江晚报》在2013年7月17日开始在每天的日常气象版面对高温天气进行了动态报道。在应对台风“菲特”来袭时,从2013年10月6日开始到10月19日,《钱江晚报》连续推出83个版的特别报道,及时传递省委省政府声音、报道灾情、传递抗灾正能量、连线专家进行权威解读,提供服务信息。

由此,除日常的气象报道之外,灾害性天气往往是新闻的富矿,能挖掘出动态新闻、服务新闻、访谈新闻、突发新闻,甚至可以配上新闻评论。既可以挖掘出抗灾救灾时发生的感人事迹,也是一个对城市应急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思和追问的好时机。正是基于此,各家媒体往往会拿出重头版面和时段进行报道,报道量也常常突破常规。

善用自媒体,找到气象灾害“风暴眼”

有些灾害性天气可以通过气象部门的预报提前预判,只要记者能提前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了解采取的相关防范措施,一旦造成严重灾害,就可以迅速出击,应对起来相对较为容易。与此相比,突发性天气灾害对记者挑战更大。

突发性灾害天气也比较常见,比夏秋季节的暴雨、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气象部门发出预警时通常距离灾害发生已经比较近了,如果发生在人员密集的城市,往往让人们措手不及,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对于这种天气灾害应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这时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热线、社交媒体上有关灾情的线索,报料最集中的地方往往就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这时应该把精兵强将派到这些现场进行采访。同时关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网友们上传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其他区域的受灾程度,对整个城市受到的影响做出基本的判断。同时,防汛、城管、交通等部门的跑线记者及时打探消息,了解权威部门第一时间发布的灾情消息。

2013年9月14日晚,正值周末,杭州突遭暴雨袭击,全城交通陷入一片忙乱,《钱江晚报》热线96068不时有读者报料“行道树被大风刮倒”“家里进水”等。但是哪里才是这场暴风雨影响的中心,哪里才是这场灾害中最值得投入采访力量的“风暴眼”?

很快,值班编辑发现有网友发微博说还在试营业的城西银泰城成了水帘洞。城西银泰城是杭州一座比较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刚试营业不久,杭州市民的关注度非常高,很快热线里也有了类似的报料。于是值班主任和编辑商议后,决定将主力记者派到城西银泰城进行采访。当天做出两个版的《热点·暴雨倾城》现场报道。

第一个版做暴雨中城市的温情,表现人和人如何互助,线索基本上来源于热线和社交媒体。第二个版就是以《城西银泰城一度成水帘洞,有人3小时还没回到家》抓住重点,进行现场特写式报道,放弃了一些小的现场,而不是均匀着墨。两个版的报道有点有面,既写灾情又写人性,受到读者好评。

用好媒体自身的法人账号

在气象灾害发生时,除了从自媒体中获取线索之外,媒体自身拥有的微博、微信小编等也应进入“战备状态”,积极搜罗网友们第一时间上传的现场信息,还应关注交警、城管、防汛、林水、气象等部门的官微,及时转发最新灾情,积极和网友互动,弥补突发事件中平面媒体和用户互动性方面的不足。

在台风“菲特”来袭的过程中,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都市快报》法人微博从2013年10月6日开始辟出#菲特来袭#话题,在当天发布的多条微博中,有关台风动态的占了17条,既有“高铁动车明天停运44趟”这样的服务信息,又第一时间发布了“省气象台:‘菲特’最大可能在温州沿海登陆”这样的预报信息,还有“温州洞头两男子失踪,或坠海”这样的现场新闻,这些微博被读者、网友大量转发,有关“菲特”台风的实时信息有效地进行了传播。

不过,在转发自媒体发布的信息时,平面媒体的法人微博仍应当进行甄别和把关,关于灾情和天气形势的预报,一定要转发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在微博上有一批比较活跃的气象爱好者,比较火的账号有“中国气象爱好者”等。这些气象爱好者的账号发布的信息往往比较及时丰富,所用语言通俗风趣,并且会配以图表,让人一目了然。一些媒体直接在新闻稿中引用了气象爱好者账号发布的信息,并且呈现出引用次数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比如@中国气象爱好者2014年2月16日12:27发布的微博“江浙后天或迎大到暴雪”,转发量达到333次,其中不乏经过认证的媒体账号的转发。

不过,根据我国《气象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气象预报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些气象爱好者账号发布的信息虽然及时丰富,但并不是专业气象部门的权威发布,如果刊登的预报和事实不符,将会严重损害媒体权威,同样也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所以在进行天气趋势报道时,还是应该慎重行事,采访专业人士,采用预报信息要权威。

超越现场,评论和反思是点睛之笔

气象灾害发生后,往往涌来大量碎片式的现场线索,这时编辑就要判断,这些灾害现场中,哪些是天气原因本身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而哪些又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存在漏洞、城市应急体系不给力造成的,有人为因素包含其中。如果发现后者的因素,就可以在现场报道之外,进行反思和评论。

如2013年8月7日,浙江60年来最强高温干旱终于接近尾声,《钱江晚报》以6个版的规模推出了《热灾下的冷思考》,抛出《极端高温天,需要更及时的反应机制》《高速公路抗高温,为何没有抗冰雪那样的应急预案》《能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权益》等问题,期待职能部门在下一次高温干旱灾害到来时能做得更好。

2013年10月初,浙江遭遇秋台风“菲特”袭击,余姚、嘉兴、杭州等城市遭遇严重内涝。台风走了,留下很多教训与反思,在持续十余天的抗台现场报道接近尾声时,《钱江晚报》派出记者专访水利专家,通过权威专家之口,道出了“城市发展不断侵占河道、内涝仍是防洪最薄弱环节”的严峻事实,给城市管理者提了醒,为将来的城市规划、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2013年12月,浙中北遭遇罕见重度霾,对于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迟迟不出台,《钱江晚报》连续推出反思报道和评论文章。12月5日头版导读发问:《应急预案你走到哪一步了?》

12月6日,对于相关部门匆匆出台的应急预案,继续追问:《这样应对雾霾天,你满意吗》《杭州的强制停课标准为何要比周边城市高》《从草拟到出台,杭州防霾预案为何“走”了一年》,将杭城百姓心中的疑问如数倒出。此外,12月5日还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孩子的健康等不起》,12月10日继续刊发评论员文章《治霾,不能仅限于应急预案》等。

正是有了这些反思和评论,这几组报道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天气灾害报道,更推动政府部门反思城市管理方式,完善城市细节,这样的城市才真正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钱江晚报菲特灾情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跑菜场跑出租站柜台——钱江晚报“我们一起走过”大型体验式报道推出的背后
用心做爆款——钱江晚报《24杂志》采编播梳理
纷繁的生活教会我们向上、向善和向美——钱江晚报“暖新闻”探索浅析
爆款的打造,需要长期的采编积累——《钱江晚报》大案要案报道的策略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