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夸孩子?心理学家告诉你
2014-12-20
我国有句俗语,叫做“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家长中流传很广。它相对于中国某些“虎妈”式的一味严格要求甚至棍棒教育,自然是一种进步。比如,在美国很有影响的“虎妈”蔡美儿曾说,孩子在学校拿了A-,美国家长会大为夸奖,中国家长会反过来骂孩子:为什么是A-,而不是A或者A+?虎妈们为激励儿女上进不惜恶语相向的做法,在美国受到很多人批评。
在美国,所谓“赏识”教育法也很流行,希望儿童会在鼓励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某种特长,家长们相信英语中的一句俗语,翻译过来就是:“蜜蜂粘苍蝇比蜜多。”意思是说,会说表扬的话,比表扬本身更重要。
最近几年,有一些美国的心理学家发现,赏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亦即产生中国人所谓的孩子被“捧杀”。但问题不是中西二元对立那么简单——中国虎妈们笃信“打是亲,骂是爱”,美国人注重赏识。这些研究,把赏识拿到显微镜下,让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样的赏识管用,什么不管用。
认清孩子的现实
首先,心理学家认为需要认清儿童的现实才能恰当地实施赏识教育。我们知道,美国学校一般不在班级里面公布成绩,给同学们排名次。可是,这不等于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了事。美国的“排名”其实更能刺激神经:比如,一些关键年级(如高中毕业年级)的统考、SAT等重大考试,是将某位学生的成绩和全州同学比,和全国同学比。看儿童的智商或是学习成绩,按百分比分别处在什么统计范围之内。这种智商测试结果和成绩表,会邮寄给学生的父母,帮助父母亲准确地认识儿童的长处短处,或做补救的努力,或是针对性开展未来的学习规划。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现实,适当调整教育举措。在一些私立学校或者好一些的公立学校,在智商测验中成绩领先的学生,会进入“强化班”,老师会有针对性地提供高端技能的培训。我国教育家也认为,有必要正视儿童天分的差异。那种不管客观条件而一味认为自己孩子是天才而加以赏识的做法,肯定无益于儿童的成长。
夸奖应与负荷相称
其次,夸奖即便有效,也并非会与孩子的学习效果成正比。专家发现,儿童发展早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家长无视这种局限,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懂思维的发展规律。这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认识,形成错觉,导致贪多学不精,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种不顾及认知能力的赏识,是挖坑让孩子往里跳,非常有害。
认知的负荷,即负担学习任务的多寡,在不同人之间,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段内,都有差别,没有必要讳言这种差别。学生的个人意愿,并不能改变大脑的接受程度。即便到了大学阶段,负荷适当的重要性一点也没有降低。美国艾伯林基督教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鲍勃·麦考尔文,最近在一次针对学习策略的讲座中,讲到他所做的一项统计:如果一本英语书的某一章包含大约150000单词,那么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若以每分钟250个单词阅读,读完一章需要一个小时。如果某个学期学习5门课,每周每门课阅读量是两章的话,那么,仅仅把书读完就需要10小时。如果是一个以英语为非母语的人,把书看完,甚至看两遍三遍还要查单词,那么,可能二三十个小时才能勉强把书看完(每周全职工作的时间是40小时),更不用说还要做作业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学录取外国新生需要参考托福成绩或GRE成绩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考试能考核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到底怎样。不然的话,进来容易,学习过程中会被拖死。一个人的成长,是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没有必要讳言先天差异,也就是学习一开始时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在某些方面让某些儿童收益,也总是在某些方面让另一些儿童受挫。
夸奖智商会挫败情商
再次,是应当夸奖什么。因为家长表扬什么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发展。目前,心理学上公认的做法,是表扬努力,而不表扬聪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怀克在这方面做过不少研究。她发现,如果一味表扬儿童“聪明”,这些儿童遇到更艰难的问题时,容易放弃。因为这样的小孩认为过去的成就,都是来自于自己的聪明,而不是努力。他们不想丢掉“聪明”的头衔,不想在人前显得自己失败,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更轻松的、更符合自己长处的任务去完成。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里会形成一个舒适区,而不愿意面对艰巨的任务。德怀克认为,夸儿童的聪明,会形成“自我毁灭”行为。对于这种儿童,越早捅破他们包裹在自己周围的肥皂泡越好。
相反,如果表扬小孩的努力,则让小孩养成“成长思维”,小孩能在困难任务面前不懈努力。人的努力程度,更容易改变一些,而他的智商,也可在“成长思维”模式下获得一定的进步。换言之,表扬孩子努力,他们会更努力,而智商或可随之增加。而你仅仅表扬聪明,孩子会把所有问题、成就都归结为自己智商,这反而会减少他们的能动性,增加他们心理的脆弱度。这就是“智商打败情商”的奇特现象。
著名网络学堂可汗学院的创办人萨尔曼·可汗近日也说:“我永远不会赞扬我儿子聪明。我不会赞扬我儿子他已经擅长的东西,而是赞扬他面对难题的时候能够不屈不挠。我向他强调,‘当你在挣扎的时候,你的大脑在成长。”他认为,不恰当的表扬——表扬儿童的“聪明”——会扼杀儿童的“成长心态”。
过誉不如不夸
家长盲目表扬孩子,言过其实的情况很普遍。荷兰博士生艾迪·布鲁默尔曼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布拉德·布什曼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言过其实的赞美事实上使得儿童感觉更为糟糕。在他们主持的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孩子们临摹梵高的画作《野玫瑰》,然后让一位“知名画家”(其实并不存在)作出鉴定。研究者后来委托知名画家,分别给出“言过其实的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或是不予表扬,然后继续让这些儿童继续画新的作品。这时候,接受过“言过其实表扬”的孩子,普遍画出更简单、更没有挑战性的作品。对于不自信的孩子而言,言过其实的表扬会让他们回避挑战,比过去更脆弱。没有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自信、大方,可是当你给出不恰当的表扬时,儿童可能反而会觉察出这种不真诚,知道你在哄他们。他们开始回避艰难任务,而选择简单任务,迎合你的说辞。对于某方面才能不足的孩子,最实在的办法,是设法提供资源或帮助,让其长进,长进之后再表扬,而不是事前提供不切实际的表扬,试图让其感觉良好一些。
夸奖要夸到点子上
相反,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儿童比较自信,父母的过度表扬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能雕琢他们,使其迎难而上,最终进步越来越大,优点越来越明显。需要指出的是,人都会有自信和不自信之处,找到“自信点”去赏识,效果更明显。另外,此时应着重找孩子的优点,多夸他们的优点。他们在这些方面本来就自信,夸赞会使其特点更突出。
家长夸奖要有针对性,一般的出色可以忽略,关键是要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不少家长并不能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而只是随大流,别人教孩子什么他们跟着教什么。只有找到独特之处,真正识别到孩子的优势所在,能清晰表述,甚至向孩子提供证据,这才能雕琢他们。
总之,儿童各有长处与短处,认清其优缺点,再加以正确的引导才是正道。这也需要我们调整教育的评价体系,把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摆在与均衡发展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家长在各自的小环境里,也应调整自己的反馈方法。不会赏识,或是胡乱赏识,不但起不到促进发展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赏识到点子上,赏识是真诚的,赏识得具体明确,让孩子得到合理的反馈,其发展才会如鱼得水。表扬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家长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