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里的大学问
2014-12-20云初晴
云初晴
《科学生活》:耳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医学上称之为耵聍,为什么耳垢被称为耵聍呢?人又为什么会有耳垢呢?
马主任:人们常说的“耳道眼”就是医学上讲的外耳道,外耳道的表面被覆皮肤,既然是皮肤就有皮肤的附属器官,如毛发、汗腺、皮脂腺等,外耳道的腺体我们称之为耵聍腺。耵聍是外耳道内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和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亦称“耳屎”或“耳垢”。正常情况下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可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它是外耳道新陈代谢的产物,因此无法避免耵聍的产生。
《科学生活》:有些人的耳垢干燥,有些人的耳垢油腻?健康的耳垢有一定的标准吗?
马主任:无论是干燥的还是油腻的耵聍都属正常范畴。干性耵聍随外耳道皮肤移行、容易脱落,从外耳道自行排出。
油性耵聍,俗称“油耳”,与种族有关,中国人油性耵聍约占人口数的4%~7%,高加索人(白人)高达90%,黑人则有99.5%的人口是油性耵聍。也就是说这种耵聍油脂含量多,易结块,不太容易从外耳道自行排出,长时间滞留在外耳道堵塞外耳道,就会形成“耵聍栓塞”,耵聍栓塞可影响听力,引起耳道胀满感。油性耵聍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就像有的人是干性皮肤,有的人是油性皮肤一样,但耵聍栓塞需要治疗。
健康的耵聍是没有标准的,但如果是油性耵聍,那引起耵聍栓塞的可能性就较高,可以用棉签轻轻擦拭,有时油性耵聍也会掉落出来。
《科学生活》:有时耳垢会出现增多的情况,这和身体的疾病等是否有关?若是有关,和哪些疾病有关呢?
马主任:耵聍增多和全身疾病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但和局部的炎症确实有关,如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等,这些炎症会刺激耵聍腺的分泌增多。另外,频繁和过度地清理外耳道也可引起外耳道的炎症反应,甚至有黄水渗出、结痂等现象。
耵聍栓塞就诊时,耳科医生可以很容易将耵聍取出。对有些无法直接取出的耵聍,可用苏打水浸泡3天后作外耳道冲洗,便可清洁干净。
《科学生活》:若是耳垢过多是不是会引起耳道发痒,甚至耳疾?
马主任:耵聍本身不会引起外耳道痒,而是由于发炎等导致了耳朵痒和耵聍增多。引起外耳道痒的疾病有很多种,如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症、真菌性外耳道炎,一般会引起炎性刺激,从而导致耵聍增多,疾病治好以后,耵聍增多的现象就会有所缓解了。
《科学生活》:耳垢堆积过多会引起耵聍栓塞,因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症状有异。请您具体和我们谈谈这方面情况。
马主任:耵聍栓塞比较靠外时,也就是比较靠近外耳道口时,如耵聍比较松动,耳科医生钳取出来即可。若耵聍位置较深即靠近鼓膜,影响听力,有的人甚至会出现耳鸣、眩晕等不适,此时,用器械取出,可能会伤到鼓膜,为安全起见,一般用5%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朵3天,使耵聍软化,再作外耳道冲洗。
《科学生活》:平时我们耳垢应不应该自行清理呢?洗澡、游泳时,耳朵里常会进水,这时该怎么处理?幼儿该不该清理耳垢?
马主任:一般不提倡自己处理耵聍栓塞,虽然滴入苏打水可自行在家操作,而冲洗等需要专业的冲洗球、注射器,没有专业器材难以完成。自己清理外耳道耵聍是可以的,但不要太过频繁,有些人有挖耳朵的习惯,其不知频繁的刺激可损伤外耳道皮肤,反而会引起外耳道痒、炎症渗出等反应。
现在很多人在洗头、沐浴之后喜欢用棉签弄干外耳道,其实不必。进入外耳道的水分会自行蒸发的,就好像我们晾晒衣服,在阴凉处衣服也是能够干燥的,更何况人的体温有37℃,足以干燥外耳道。
对于这些水分其实不需要处理,外耳道有水不会有不适感觉,耳朵进水后,耳闷不适,是因为鼓膜湿了,但鼓膜是无法擦到的,只能靠它自身干燥了。
另外,尽量不要帮小孩子抠耳朵,以免伤到孩子娇弱的外耳道和鼓膜,如果觉得耵聍较多,可到医院就诊。
《科学生活》:美容院等处的采耳、掏耳是否可取?对耳朵会不会有伤害?正规医院清理耳垢有哪些好处呢?
马主任:最好不要去美容院等处采耳、掏耳。第一,其无菌条件有限;第二,若是引起乳头状瘤病毒交叉感染,可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第三,由于没有专业工具,这些机构的服务人员完全凭感觉帮人采耳,存在损伤鼓膜的可能。所以,尽量要到医院清除耵聍,既卫生又安全,医生在清除耵聍时若是发现耳朵疾病,也可及时处理。
耵聍有特殊的味道,可以防止一些小昆虫进入耳内。外耳道内的耳毛具有防护作用,经常反复掏耳会造成耳毛减少,一旦成为“不毛之地”,外耳道更容易痒、发炎。而且一旦损伤耳毛毛囊,可能就无法再长出耳毛了。所以,抠耳需谨慎,切勿随意为之,以免损伤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