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墙面文化”设计之要领
2014-12-20叶存洪
叶存洪
校园文化有显性的与隐性的。显性的校园文化包括“墙面语言”,合理地利用墙面传递一些“正能量”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面墙都说话。”那么,学校该如何恰到好处地设计墙面文化呢?
墙面文化要恰到好处。学校的墙面不能“空空如也”,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适当地点缀一些励志语言和图画,可以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实可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但是,现在看来,一些学校的墙面语言存在“过度”现象,校园里红红绿绿,花里胡哨,显得十分累赘。比如,在楼梯的每一级台阶,都贴上一句名言,不只如此,连在上一层楼梯的背面,也贴满了很多名句。学生上下楼时,“俯首看地”,一地名句;“抬头望天”,一片名言,稍不留神,就会一脚踩空,导致安全事故。而且,墙面符号太多,似“地毯式轰炸”,容易让人迷失在“视觉”环境中,时间长了,会产生视觉疲劳,很难说有多大的效果。所以,墙面文化的设计一定要处理好“简”与“丰”的关系,在表现形式上“简约”,文化取向上追求“丰富”。
墙面文化要多一些“由内而生”的东西。现在很多学校的墙面文化是“舶来品”,到网上一搜,搜到一大堆,然后,稍微挑选一下,就作为自己的东西。走进一些学校,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雷同的东西,如“生活因拼搏而精彩,学业因坚持而成功”“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等等。不是说不能有借鉴,但问题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彰显不出学校的“特征、特点、特色”的。其实,一所学校办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应该会有一些能够传承学校精神的故事,将之好好地提炼,图文并茂地“上墙”,因为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定会显得更加贴近、亲切、可触摸,从而能更好地起到激励师生的作用。
墙面文化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很多学校的墙面文化追求的是“有意义”,富有教育意义,多是告诫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学生在课堂里,老师教育他们的是这些东西,下了课,走在校园里,楼梯上、廊柱上、横梁上、墙面上……目之所及,还是这些东西。在设计墙面文化时,要尽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多想想办法,设计一些不只是“有意义”而首先应该是“有意思”的东西,让学生喜闻乐见,并从中去觉悟、领悟、感悟——“悟道”比“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意思”,学生看都不愿看,你赋予再多的“意义”也是枉然。
要避免“文化分裂”现象。在一些学校,“墙面文化”与实际的“行为文化”没有多大的关系,与教学无关,与管理无关,与生活无关,即通常所说的“只上墙,不落地”,典型的“两张皮”。我始终觉得,学校应该是“学生见到老师,热情问好;老师见到学生,真诚回礼”的地方,所谓“知书达理”,一个不“达理”的人,是不配“知书”的!如果仅仅将学校文化作为“景观”来打造,不体现在一切与美好相关的物和事上,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虚假繁荣,它跟一些地方行政领导追求所谓的“窗口效应”“面子工程”又有何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