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
2014-12-20王济民
王济民
现代畜牧业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当今世界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产业。现代畜牧业主要包括完整创新的育种体系、优质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规范健康的养殖体系、健全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先进快捷的加工流通体系等。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现代畜牧业成为必然选择。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畜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供给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
畜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供给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2012年全国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7189.4亿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4%。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畜产品消费不断增长,并已由副食品变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现畜产品均衡供给的要求更加严苛,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对畜产品供给更加敏感,供给不足和过剩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牛羊肉价格不断攀升,猪肉鸡肉价格持续低迷。
(二)产量持续增加,生产波动明显加剧
畜牧业生产和价格也出现过若干次较大的波动,生猪生产先后出现了6次较大波动。受近年来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家禽生产也出现了大幅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价格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正常波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产业调整。但如果超出了正常的市场可控范围,就会对产业发展和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我国生猪价格在2007年5月和8月,出现了急剧上升的势头,当前生猪和家禽价格又持续低迷,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严重困扰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动物疫病危害仍然复杂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推动下,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瘦肉精”拉网检测的检出率为0.51%,饲料中违禁药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8.9%;2012年,全国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9.91%。2006年下半年,在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的猪蓝耳病疫情和仔猪流行性腹泻,直接导致这些地区仔猪供应紧张、育肥猪出栏量大幅降低,饲养户恐慌的影响远胜于猪死亡影响。据测算,2013和2014年的H7N9流感疫情给国内家禽业造成的损失高达1200亿元。
(四)生产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粗放、环境恶化的局面仍未遏制
我国平均每头生猪胴体由1985年的69.31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76.76公斤,出栏率由78%提高到150%。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为45.5%,“九五”期末稳定在45%,目前已达到55%左右。但品种低产低效、饲养方式落后、养殖规模狭小、粗放管理,依然是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产生的粪便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草原退化没有根本改变,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五)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受外部因素的制约有所加强
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等现代养殖方式已成为生猪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受外部因素的制约有所加强,如石油等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攀升,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刘易斯拐点到来,散养户不断退出。农民就业结构多元化,务工工资普遍提高,而养殖行业比较效益低,养猪不如打工,造成散养户空栏或转产。外国饲料、品种、产品和资本不断进入。2013年,我国大豆进口6340万吨,进口DDGS 400多万吨,进口牧草79.84万吨,奶粉、牛羊肉和猪肉进口不断增加。
加快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发展思路
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要全面兼顾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产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主要畜产品基本自给为目标,大力实施“调整、转变、升级、创新”四大战略,加快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1.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要调整品种结构。建设现代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加大良种补贴力度,不断提高畜禽良种比重,尽快形成品种和质量优势,增强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二要调整畜种结构。尽快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状况,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畜种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当前要重点加大草食家畜奶牛、肉牛和肉羊的发展,强力遏制牛羊肉价格不断上升的趋势。三要调整畜群结构。要根据不同畜种的繁育特性,合理确定畜群内部基础母畜、后备母畜和种公畜比例,尽快形成母畜比重高、出栏扩大、周转快速、持续发展的畜群结构。
2.实施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战略。一要转变养殖方式。尽快转变将传统的散混养殖方式转变为现代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式,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建设步伐。二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尽快转变传统耗粮耗草型畜牧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三要转变驱动方式。尽快使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增长方式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最终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增长模式。
3.实施畜牧业产业升级战略。一要促进产业规模升级。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有效解决国家食物安全问题。二要促进产业水平升级。积极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三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强化畜产品加工业,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条。四要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要加大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力度,尽快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4.实施畜牧业全面创新战略。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工作全局,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用市场化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二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重点突出现代畜牧业和高新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三要进行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畜牧行政管理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四要进行组织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探索企业与农牧民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农牧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endprint
争取到2020年,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更高水平,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现一体化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畜产品产后加工增值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现代畜牧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主要对策
1.大力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散养户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规范畜牧小区,提升标准化水平,鼓励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引导规模养殖场户创新经营管理制度,用先进技术和现代设施装备畜禽养殖业,提升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场“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强化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尽量减少规模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着力培育适应市场的新型主体,加快推进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以品牌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生产经营水平高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和规范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以现代的营销体系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通过合同签约或股份制方式,把分散的养殖场户、营销体系和龙头企业有机衔接,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将产前、产中、产后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机制,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3.引导和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推进畜牧业组织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依托畜禽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基层畜牧兽医站、龙头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流通性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畜牧专业合作社进入加工领域,不断拓展和规范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明确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规范专业合作组织运作模式,不断增强行业自律作用,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
4.构建完善公共监管体系和机制,加快推进畜牧业管理方式转变。加快畜牧业质量监管机构改革,构建一体化质量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畜禽品种选育和改良,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动物卫生与疫情防治,废物处理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和法律。坚持全程化监管的原则,突出机制完善和设施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监控和追溯机制。加强畜种、饲料、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外资进入畜牧业监管,强化畜牧业产业安全管理。引导建立“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5.提升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畜牧业服务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动物防疫力量,健全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继续加大畜牧业先进技术的攻关和集成,强化畜牧兽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新型畜牧业科技研发、转化和推广体系。加大财政对畜牧业保险的补助,鼓励发展规范的畜牧业商业保险,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民互助自保,不断拓宽畜牧业保险的经营范围。强化行业信息监测和预警,努力提高统计监测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避免生产大起大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