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非他,唯止于至善而已

2014-12-20姜勇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目的手段教育

姜勇

【摘要】前段时间爆出的很多地方幼儿园给幼儿乱喂药的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幼儿园师资培养与培训缺少对教师“善”的精神的培育。近些年来,由于受知识理性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等的影响,“善”的教育似乎进入了困境,主要表现为一味追求目的善,忘却了手段善。幼儿园师资培养与培训机构要重视“善”的精神培育。“善”的精神培育离不开实践。实践“以善至善”的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手段、过程、方法也应当是“善”的;不仅需要理性与规范,更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以善良之心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目的;手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5-0012-04

前段时间,陕西省西安市、吉林省吉林市、湖北省宜昌市等地多所幼儿园被曝擅自给幼儿喂药,让人愤慨不已。学校理应是“善”的场所,曾被称作“首善之区”。《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上说:“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之所。”然而,在现代文明与社会民主高度发达的今天,本应是幼儿幸福、安全、快乐成长“乐园”的幼儿园,为何却会发生这种不可思议的事件?笔者想说,问题或许与我们的幼儿园师资培养与培训机构近些年来只重视对教师和准教师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教育策略的传授,而对“善”的精神的培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有关。

一、重视培育“善”的精神

《大学》开篇便直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止于至善”作过非常精辟的解读,“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教育者,其修养身心、培育新人,都应该达到完美的“至善”境界而不动摇。当前国内很多大学的校训也将“善”作为培养人的核心目标。例如,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厦门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均在校训中提到了“止于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学生的修身与“至善”品行的形成,《四书》《五经》中俯拾皆是类似这样的表达。例如,《孟子》提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等。可以说,“善”在幼儿园教师和准教师的人文精神培育与养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弗能夺也”。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知识理性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等的影响,“善”的教育似乎进入了困境,主要表现为,为了追求“目的善”,忘却了“手段善”。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方法上也应当是“善”的。而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教师常以“非善”(甚至是“恶”)的方式来追求“善”的教育目的。在幼儿园师资培养与培训中也存在这一问题,导致幼儿园教师和准教师过分关注“目的善”,忽视“手段善”,这也导致了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遗忘了“手段善”却不自知。就如“幼儿园喂药”事件,教师打着为了“提高出勤率”,为了孩子“听话”,为了让班级比较“安静”等等“旗号”,却实施了“恶”的言行。

如何走出上述困境?笔者认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提出的“良知坎陷说”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以促使教育进入一种真正“善”的境界,强调教师和准教师“善”的精神的培育,从而实践“善”的教育。“良知坎陷说”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他们要关怀生命,所以要有“坎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善”的教育精髓。“自我坎陷是一种自觉地陷落下来,亦即是自我否定,诸义已蕴含在内并往外透射而转出。而作为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质同层的平面移动,而是一无执的良知转折为有执的识心的曲通过程。”〔1〕“良知坎陷说”与孔子在几千年前就主张的仁德的养成不在理性知识,而在从小处入手,一日生活皆是修德过程的说法相一致。孔子的教育法则,不仅是实践的,而且是由近及远的,自卑而高,先教弟子日常起居、饮食、洒扫、应对等,渐进而教之修心。“良知坎陷说”也认为德性良知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空谈虚论的,不是附庸风雅、坐而论道的,而是要“下沉”的,“沉”到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所有言谈交流皆是实践道德之语,所有行动交往皆是实践道德之举;教师与儿童无时不在道德行动之刻,无处不在道德行动之地。唯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至善”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一篇实习生在幼儿园见实习过程中的日记让我们真切地感悟到,优秀的教师真的是能做到“以善至善”的,而“凶”的教师,不仅是因为他还没有掌握教育的智慧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还缺乏“向善”的动力。

和小毛头打交道真是很有道道。今天有个小家伙就是不肯吃饭,嘴巴一直闭着。我很生气,说话的声音就大了一些。带教教师走过来,对我说:“对他,你喊破喉咙也没有用。让我来吧。”只见教师拿了把小凳子,轻轻地坐下来,对小家伙说:“宝宝来,老师帮你吹一吹汤,宝宝很乖的,一定吃得又快又好。”呵,小家伙的小嘴真的就“芝麻开门”了。哎,吃软不吃硬的小家伙。(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2001级本科生,王丽)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培育儿童时目标往往是追求“善”的,但往往会遗忘手段的“善”。在笔者看来,方法、手段、过程的“善”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会影响到目的。当然,教师的方法、手段、过程之“善”往往体现在日常教育生活中,藉由“良知坎陷”①的历程而逐渐形成,因为绝大部分教师总有一颗强大的“善”心在随时提醒自己。正如这名实习生在另一篇实习日记中写的那样:“幼儿园里的事情的确很多,而且很琐碎,但是我并不觉得不开心。相反,每天下班后和同学们交流幼儿园发生的趣事,常常会笑到肚子痛,孩子们真是太可爱了。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爱这些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职业。如果是,那么这些辛苦都算不上什么了。”

二、“善”的精神培育有赖于实践

“良知坎陷说”意味着一种重要的实践转向。而目前的道德教育太过注重道德知识,强调的是理智德性,而对通过践行而成的德性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认为只要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这样做,因为无人有意为恶,“美德就是知识”,明了善恶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行善。然而,事实是,有些人明知道何谓善恶,但却无意为善,甚至有意为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伦理学概念的理解差异极大,变化多端,所以这些概念不能是精确的。这门科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2〕

只注重知识传授的道德教育往往是无效的,也缺乏“心灵转向”的力量。“西方传统哲学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主流思想,是以追求超现象的本质、超感觉对象的理念、超特殊性的普遍性为哲学的最高任务,认为无论从审美、道德、真理的角度来看,普遍性优于特殊性,本质优于现象,理念优于感觉。善的理念是一切善的行为的本质、范型和理想。”〔3〕但事实上,道德是离不开情感的,这种情感表现为人对他人、对万物的一种情感关注。就此而言,人与天地万物互为融通,成为一体。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谈到,人因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能对同类之人“有怵惕恻隐之心”,甚至对不同类之物亦能有“怜悯之心”“顾惜之心”。“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而为一体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因此,在王阳明看来,“良知”这种道德意识就是他的内心澄明之境,而达到其境的途径便是道德修养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善”的境界。

在幼儿园里,每个儿童脾气、性格、个性均不同,有的倔强,爱耍小脾气;有的好动,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有的动作极慢,吃饭慢吞吞的;有的性子很急,一遇不顺心事会号啕大哭;有的自理能力差,什么事都需要教师来帮忙;有的说话嗓门很大,像是在跟你吵架;有的性格十分内向,无论你怎么逗他,就是不肯和你说话……面对各式各样的儿童,教师应该始终给予积极的情感关注,要有“良知坎陷”的气魄与胸怀,既要有“怜悯之心”“顾惜之心”,又要有“慈爱之心”“宽容之心”,更要有“化育之心”“敦厚之心”,如此才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实习生的实习日记。

我们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孩子,但她有一个坏习惯。我刚去的时候,每到吃饭时总见她哭哭啼啼的,而且总是在吃馒头时将馒头掉在地上。我问她怎么会掉在地上的,她每次都说是不小心。另外,她吃饭时总是会呕吐,会把刚吞下去的食物吐在自己碗里。我起初觉得她很可怜,以为是她胃不好。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这个孩子不喜欢吃饭,也不喜欢喝粥,还不喜欢吃蔬菜。所以,每当吃这些东西时,她就先吃一小口,然后假装恶心的样子吐出来,而且一定是吐在自己碗里,因为这样她就可以不用继续吃自己碗里的饭菜了。馒头也不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而是她趁老师不注意时,故意丢在地上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2001级本科生,周彬)

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如何教育呢?这里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面对这样的儿童,教师要有“良知坎陷”意识,要用“善”的内心去转化孩子,这正是教育之“难为”而又必须要“为”的事。如果教育都是简单的,那么,又何需专业的教师呢?教师之所以专业,就是因为教师要面对不同特点、个性、发展水平的儿童,在“良知坎陷”中不断用“善”成就“渡人”的事业。

由此可见,教师“善”的精神的形成需要磨炼,需要实践。正如屈原在《涉江》中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让我们记住司马迁在评论屈原时所说的这样一段精彩话语:“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实践“以善至善”的教育

“良知坎陷说”强调的不仅是要追求善,而且认为这种追求本身也应合乎善,是一种“自觉的执”。“知体明觉之自觉地自我坎陷即是其自觉地从无执转为执。自我坎陷就是执。坎陷者下落而陷于执也。不这样地坎陷,则永无执,亦不能成为知性。它自觉地要坎陷其自己即是自觉地要这一执。这不是无始无名的执,而是自觉地要执。”〔4〕“以善至善”这个概念含有两个“善”,前者是“方法善”“手段善”“过程善”,后者则是“目的善”“结果善”“追求善”。在“以善至善”的过程中,教师会逐渐收获与积累幸福的喜悦,这是一种“至善”的幸福。

哈!经过前几个星期的努力,我已经从一名热情有余威信不足的“菜鸟”教师变成现在的“孩子王”啦!从一开始的稍稍会纵容孩子、对孩子常感到措手不及到现在会一点批评的技巧,会用让孩子尝点负强化的“苦头”来建立自己的威信,这让我觉得工作不太累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是最弥足珍贵的,他们和我一起游泳、玩游戏;拉着我,手把手地教我溜冰;在圣诞节时把自己画的贺卡送给我;甜甜地叫我“高老师”“年糕老师”。我从中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也害怕离去的那一天。(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2001级本科生,高花)

实践“以善至善”的教育,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方法上也应是“善”的。善的人格追求基于人的内在德性或潜能,而完成于个体的生活实践,包括个人的德性修养。过一种承担责任的道德生活以及富有诗意的艺术化生活,是德性的实现。“学校在历史上曾被称作‘首善之区。从本质上来说,教育确实是善的。但是,教育的这种本质善必须通过教师的合乎这一善的本质的教育思想与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凡是违背这一善的本质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它就不可能体现教育的善,反而体现了恶。”〔5〕有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重注入,轻启发;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转化;重机械重复,轻方法指导;重管束,轻放手;重言教,轻身教。而要使教育真正发挥其影响力,真正能浸润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运用“手段善”,进而最终达成“目的善”。这就离不开教师的觉悟,或者说警觉,即在教育活动中当教师要运用“非善”的方式时内心产生的一种震动,这可促使其回归“善”。“警觉是本心自己之震动。本心一有震动即示有一种内在不容己之力量突出而来违反那汨没陷溺之流而想将之挽回来……因震动而认识本心,即因本心之震动而认识本心自己。此即所谓复其本心,求其放心。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巧妙之办法……本心之震动并非一办法也。本心自己不震动,无有外在的物事能使之震动也。”〔6〕

我们再来分享一段本科生在学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后的感悟。

至今不能忘记姜老师在课上给我们看的那个视频。视频里,教师在给幼儿讲汶川地震的事情时,情到深处不自禁地哭了。那些眼泪其实落在了幼儿的心里。在幼儿的生命中,那滴泪将来会开出爱的花,结出爱的果。这位教师,带着对生命的尊重,带着对爱的感动,给幼儿做了最好的榜样。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需要去告诉幼儿,爱是什么,我们需要用行动去证明给幼儿看,爱是什么。

情到深处的流露,爱到真处的表达,德到高处的修养,悟到深处的说辞,都是教师能够去为幼儿做榜样的瞬间,都是体现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契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句简单的校训,映照的却是做教师的真谛。以此校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相信自己的教育生涯也会是一堂最精彩的课。(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09级本科生,胡理业)

由此可见,实践“以善至善”的教育不仅需要理性与规范,更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以其善良之心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至此,“幼儿园喂药”事件可得到有效杜绝。

参考文献:

〔1〕蔡仁厚.牟宗三先生与中国哲学之重建〔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14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

〔3〕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3.

〔4〕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M〕.台北:学生书局,1975:123-124.

〔5〕刘云林.教育善的实现:基于教育道德向度和层次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13-16.

〔6〕江日新.牟宗三哲学与唐君毅哲学论〔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256-257.

【Abstract】The event “feeding medicine in kindergarten” exposed recently indicates the lack of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conscience in kindergarten teacher education. Influenced by knowledge rationalism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sm, the education of “conscience” seem to have entered a difficult situation, pursuing goals while ignoring methods. Kindergarten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ions should pay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nscience spirit”, which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in practice. To practise cultivation of conscience, goals, methods, process and approaches should also be of conscience, which not only needs rationalism and regulation but also teachers emo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words】teacher; education; goals; methods

猜你喜欢

目的手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方法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