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思路
2014-12-20史子学张国平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委员会
文│史子学 张国平(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委员会)
赵晓明 曹传闺 卞益(上海市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文龙(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就必将为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实行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现实需求。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既要求政策先行、模式创新,也需要坚实的人才技术支撑和可行的实施方案。本文就我国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无规定疫病区政策法规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的《动物卫生法典》中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某种特定动物疫病达到了消灭标准。根据达到这种标准是否采用了免疫接种措施,可分为“非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我国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适合国情、省情和基层的要求,除没有特定的动物疫病发生外,还做出以下客观地理条件和管理制度规定:一是地区界限应由有效的天然屏障或法律边界清楚划定;二是区域内要具有完善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卫生监测体系、动物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以及保证这些体系正常运转的制度、技术和资金支持;三是无疫病必须要有令人信服、严密有效的疫病监测证据支持,并通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公布;四是除非实施严格的检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能从非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引入动物及其产品。
二、国内外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展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式之一,另一种是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据OIE统计,全世界约74%的国家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64%的国家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于1990年由OIE首次提出,即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该区域内特定的动物种群不发生特定的疫病,同时具备防止该疫病进入该区域的措施。2014版的《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包含40种动物疫病的无疫标准,其中国家无疫的动物疫病37种,区域无疫的动物疫病30种,企业/养殖场无疫的14种,畜群无疫的6种。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地区均先后开展了无疫区建设,部分已成功通过了无疫区国际认证。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动物保护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001年11月在鲁、辽、川、渝、吉、琼六省市建设首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开展了区域化管理试点,给动物疫病防控带来全新理念。2007年1月,农业部发布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农业部负责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评估管理工作,确定并公布实施区域化管理的动物疫病种类,制定并发布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农业部设立的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承担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遵循有关国际组织确定的区域控制与风险评估基本原则。国家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鼓励养殖企业参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2010年5月11日,欧盟认可中国广州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成就并将该区域列入可向欧盟永久出口马匹的地区名录。海南省无疫区始建于1999年,2002年被农业部列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示范区,2009年年底率先通过农业部评估,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疫区,标志着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进入了新阶段,是国内畜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8月1日,海南实行新修订的无疫区条例,努力推动畜产品尽快获OIE认证。
三、我国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建议
除按照《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条件》及地方规范要求,严格建设疫病防控相关体系,还要把握好市场供需平衡,最大限度调动基层积极性,充分利用兽医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和创新成果推动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1.把握好畜禽保有量和市场需求的平衡。不规范畜禽养殖整治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是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必经阶段,尽量抓好关闭散养户和建设规模场之间紧密衔接,确保市场畜禽供应量保持稳定,实现畜禽存栏和出栏量按照本地区规划,兼顾保质量和促增长。
2.不断完善疫病防控管理体系及加强兽医疫病防控核心技术集成和创新。借鉴海南无疫区建设模式,后续建设省市地区应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等成型模式。此外,我国经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持续投入和成果推广,应该说基本不存在制约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下一步应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所需的疫病诊断技术平台、新疫苗和兽医药品研发平台、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分析平台等的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等现实需求为重点,充分利用高通量、快速、高自动等技术手段,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例如利用高通量测序、液态芯片等技术平台全面掌握一个地区常发疫病种类、数量等规律,从动物疫病的被动诊断转向主动发现,根据疫病的地区流行背景制定科学的无疫区建设实施方案。
3.处理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关系。我国是养殖业大国,因病死亡动物数量大,政府主导的无害化处理对减少动物疫病传播风险,保障畜牧业生产、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积极作用。全国各地经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的完善的病死动物收集体系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完善动物疫病菌毒种库提供了便利,做好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开展病死畜禽流行病学调查、动物疫病菌毒种库建立,对全面掌握地区易发、常发动物疫病,制定有针对性的疫病防控方案,从源头减少病死动物数量,降低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切实作用。
4.充分调动畜禽养殖场和基层兽医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主要工作在基层养殖场。因此,必须认识到基层养殖场、基层兽医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对信息和资源掌握的便利性和能动性,尽量在相关疫病防控的国家、省部和地方科研项目中加大基层养殖场、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的参加力度,转变养殖场和基层兽医对科研项目的疲于应付为积极参与,让养殖企业切实感受到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品牌效益等潜在经济利益,并建立完善基层疫病防控、基层兽医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始终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财政补助、科研支撑的工作原则,我国畜牧业产业带、动物疫病防治优势地区、国际大都市郊区等地区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开展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看到,畜牧大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反而养殖规模较小、发展精品养殖业的现代都市规模化水平高、管理规范、各级兽医机构技术手段充实,可能推出较成熟可推广的示范模式。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就必将为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