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2014-12-20薛传妹王猛宋茂川

山东青年 2014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大学生

薛传妹+王猛+宋茂川

摘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成为了高校德育的新难题。本文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高当今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对策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

网络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时代的前沿的大学生更是与网络的关系愈发的紧密了,网络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而网络作为一种开放化、大众化的交流平台,存在着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的意识形态。

网络失范行为体现在于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一切不理性的有违道德乃至于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如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诈骗,骗取他人信息、财物,通过搜索引擎剽窃他人智力成果,贩卖他人商业机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通过传媒工具散步不良舆论、制造恐慌,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危害,通过攻击、非法入侵并破坏他人信息系统,制造混乱等。这些现象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的并不少见,更让人担忧的是,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缺乏足够的认知,在网络的世界里任意妄为,不知不觉间走上了违法和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随着互联网在高校中的日益普及也越来越严重,这也引起了高校德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消除网络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成为了新时代德育工作者们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高校教育与时俱进面临的新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表现

1.欺骗性的网络交往行为

借助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陌陌、论坛和贴吧等进行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网络交往中,个人的社会特征如性别、年龄、长相、职业、背景、学历等都可以被掩盖,只有隔在屏幕间的文字符号交流。在这样的网络空间里,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想法,宣泄自己的情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但与此同时也为不怀好意的欺骗者们提供了便利。如当下聊天工具可以借助地理位置分享,进行陌生人之间随机的网络交流,其中为代表的就是微信中的“摇一摇”。而且由于年轻人敢于尝试、向往“邂逅”心理,导致了含有危险因素的网络交往,甚至由于大学生的“轻信对方”可能造成个人重要信息和财产的损失。

2.侵权性的网络抄袭行为

网络的开放性和它巨大的信息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获取的平台,而搜索引擎的强大检索功能为我们从信息的海洋里捡取了一枚枚珍珠。现代网络丰富、大量的信息量,配合强大、高效的搜索引擎让人们迅速而又廉价的获取信息。而自由免费的信息获取也让部分大学生找到了应付作业、考试和论文的途径,从网上直接抄袭别人的成果。事实上网络分享信息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成果,是人们知识文化水平提高的表现,但是大学生科研和学习需要的是勤奋和创新,了解欣赏他人成果不代表自己要直接“拿来主义”,而是要通过分析思考别人成果给自己的工作带来灵感和想法,给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带来有益帮助。网络抄袭行为极大的侵犯了别人的网络知识产权,也弱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表达理解能力,更辱没了创新和笃学的“大学精神”。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和蔓延不仅仅说明着某一名学生的堕落,而且长此以往将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

3.自毁性的不良信息获取行为

目前网络中的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除了被媒体曝光,公众所知道的各种色情网站、文字、图片、视频等低俗内容外,还充斥着暴力、传销、赌博、诈骗等各种违法犯罪和有违道德的内容。大学生既是不良信息的阅读者也是传播者,面对不良信息,大学生还不成熟的个人性格和难以抵制诱惑的特性让他们很难抵制不良信息,甚至由于现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大学生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导致不良信息危害程度不断加大,大学生既成了受害者又成了违法人。但自由和开放不意味着“放纵”和无底线,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追求的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4.传播性的非法信息发布行为

利用网络工具诸如手机应用、聊天网站、社交软件、网络论坛等传播非法信息的行为,非法信息主要涉及包括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还有突发事件的谣言传播,这些非法信息在公共舆论平台上的传播对国家、社会或个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关注时事,对于新事物总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但同时又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不能客观而又全面的看待问题,擅自发布偏激的言论造成很坏的公众影响,不经意间触犯了法律,破坏了社会安定也伤害了自己。

5.沉迷性的网络成瘾行为

青少年是网瘾的多发性人群,在初高中时期家长对于学生的网络接触监管较为严格,而到了大学阶段离开了父母的监管,网瘾问题也越发的严重了。对于新事物有着很强求知欲的大学生很容易沉溺于网络空间而难以自拔,以至于要花很多的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对网络难以解脱的心理和状态会造成现实生活的脱节和人际关系的缺失,最后对自己学业和人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成因分析

由于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其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最广泛的的网络群体,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现如今,“自律道德”的弱化和“他律道德”的难以形成是使得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强调内在,自律就是遵循法规,自加约束。自律道德主张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标志着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网络道德失范正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而造成的。

1.网络言行的缺乏约束和过度自由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环境能够影响着行为。当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环境时,首先寻求的是对环境的控制。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为我们提供了“绝对自由”的言论环境,我们可以轻松的发表各种言论,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思想,积极向上也好,愤世嫉俗也罢,都可以畅心所欲。鱼龙混杂,不问出处来源的信息,也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便利条件。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心理不成熟,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缺乏道德辨别力,自控能力又差,道德意志力不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弱。

2.网络和现实的分离

网络匿名制意在营造一个公正、真实和平等的网络环境。可事实上,网络中“平等身份”的获得是以“身份的丧失”为代价。网络和现实的分离或多或少的使得了人们的一种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往往导致人们在网络中与现实生活中行为、语言、习惯等产生很大的不同。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逃避各方面的压力,成为与真实生活中可能大相径庭的人,由于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太过薄弱,往往造成的自我膨胀、虚假自我和道德意识的弱化。

在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也给我们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我们发现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是,就目前为止,素质教育还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状态,现实中的道德、大义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也变得更加的随意性。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随着当今社会变迁的不断加剧,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受到严重冲击,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又尚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们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加上缺乏对科学的社会认知,在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大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加剧了大学生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困难。敏感的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比如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消沉偏激等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形式主义严重,大有走过场之嫌,再加上现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存在与时代脱轨的状况,大学的道德教育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知与行严重分离,往往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实际生活中却没有那么做。大学生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一旦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就会出现价值失落、道德滑坡,甚至是人格扭曲等现象。

(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一种客观道德观念,它受个人的主观思想和动机的影响,更多的是由客观事实来决定。当人们在做出某些决定和判断时,“他律道德”能够起到支配或制约的作用。但是在网络中,主导作用的道德观念很难形成,“他律道德”的外部规范也难以形成,人的行为也就缺乏约束和监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处社会,而社会有其特有的属性,包括法律、规则、风俗、人情等。这些属性是对社会对所处其中每个个体的约束。而网络的非现实性,消除了时空上的差距,让现实中的这些社会属性和约束失去了作用。网络创造了一个特有无约束的空间,身处这个空间的人们能够“遗弃了现实身份”获得了“平等地位”,畅所欲言发泄出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他律道德”的建设是以现实社会的权威和规范为基础,而网络的自由正是其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言行都是经过思考的,我们会思考自己言行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压力,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我们在遵循社会的规章制度同时寻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现实数据的分析,为了个体的利益背负起道德的成本,最终决定事实行为的必要性。而在网络中,脱离了与社会的直接交流后,人的行为基本不会受到他们的评价,即使有,其在于道德层面的约束力和对个体产生的压力也是微乎其微。缺乏了对于不道德行为该有的反应,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中的道德维护,也仅仅依靠于自身的“道德感”了。而缺乏客观属性的主观“道德感”对人行为的约束力近乎于无。所以,“他律道德”在现代网络基本没有形成。大部分人在这种缺少道德约束的世界里,可能会做出和其在真实社会里相去甚远的行为。

综上所述,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的“他律道德”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最重要的原因。网络缺乏应有的监管机制,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再加上大学生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弱化,这些才是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最根本原因。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彩英,刘天信,陈桂霞.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2]夏天静.从互联网自由精神谈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与规范[J].文教资料,2008(6).

[3]范宏.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

本文系2013年度合肥工业大学校社科类基金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三观影响及教育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HGXJ07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立法与完善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