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2014-12-20任玉贵解生才

群文天地 2014年2期

任玉贵+解生才

民族渊源

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姓与氏,寻根追究,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有女系易而为男系,说己见前。后来姓之外又有所谓氏。什么叫做氏?氏是所以表一姓之中的支派的。如后稷之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是。始祖之姓,谓之正姓,氏亦谓之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庶姓则随时可改。

依据青海史学家李文实先生所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记载:吐谷浑,据《金壶字考》谓其音读为“突浴魂”,“谷”读为“浴”,是从吐谷浑语原音,但今土族自称“土谷家”或“土户家”则谷、浴仍通用。按古韵鱼部,辜、股、固与娱、芋、宇、羽同入韵,则土族自称“土谷家”仍保留其古音,与“浴”仍不相背。剥茧抽丝,这个民族原为西晋时辽西鲜卑慕容氏的一支。据《山海经》记载:是帝高辛氏为部落联盟时巡游海滨,留下少子压越居位北夷,建立城都,后人慕容氏东胡国。又据《东胡国》说:因居匈奴(胡)以东西得名。鲜卑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后来概称为东胡族。按《史记》索隐引服虔云: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称东胡。

这是由于战国、秦、汉间人称匈奴为胡而得出来的名称。钩深致远。现代中外学者对此颇多异议,歧义横生,如法人沙畹氏等以为东胡即通古斯的汉译;而日人白鸟氏以为通古斯一名晚出,实由东胡所译出。就此名称出现之先后而言,白鸟氏之说为近实。我国前辈学者才识过人,崇论宏议,才识过人对此更有进一步的考证,和盘托出。如吕诚之(思勉)先生所著《中国民族史》记载:彼等之本名,实为鲜卑,一因鲜卑占地较东胡为广;二因其同族别支乌桓,其后不称乌桓而称鲜卑。

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鲜卑人,曾在公元前1000年的某一天,前去参加周成王召开的诸侯盟会,因为他的族群过于弱小,不被周王和各位诸侯看在眼里,所以,就只能站在一旁帮着看管祭神用的火堆。就是这个看火堆的鲜卑人的后裔,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大草原,在峰峦叠嶂的大兴安岭,经历了若干年、均数次族群的嬗变,终于整合成为具有超强能量的部族,他们雄姿勃发地从大漠深处、从高山密林中走出来,刀光剑影,纵横捭阖,展开了长达几个世纪的角逐和冲突。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空前混乱、民族交流空前活跃、割据战争空前频繁的时代,他们作为五胡中的一支,前仆后继,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北周政权,控制中国北方长达两百余年。

冯家昇先生继此引《逸周书》王氏补注:管子曰:桓公败胡貂,破屠何。注:屠何,东胡之先也。又引何秋涛《王会篇》笺释:屠何即涉河城,在奉天锦州锦西县西北。……破屠何,即徒何也。

据此,冯家昇著《东北史中诸名称之解释》、《述东部系民族》推论东胡、屠何、徒何,都是一名的异译,而均有原音译出,非通古斯的转音。从这里我们知道屠河即徒河。

溯流穷源,则东胡为鲜卑本名,既非居胡(匈奴)之东而云然,也非通古斯的转译。

中国中古史上在今青、川、甘、新高原立国的吐谷浑族,吉人自有天相,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慕容部的一位可汗,其曾祖父莫护拔,叱咤风云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打败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的战役中,立了大功,被封为“率义王”,并在今辽宁锦州一带建立了汗国;祖父慕延木迁随幽州刺史丘毋俭出征高句丽,大名鼎鼎,因功被封为“大都督”;其父涉归也是能征善战之将才,被西晋封为“鲜卑单于”。可谓“相门有相,将门有将”。涉归死后,本来文昭武穆,然而嫡子奕洛廆继立,吐谷浑弟慕容廆不安一隅后入中原,建国燕国,后迭为后燕(慕容盛建平元年)、前燕(慕容之)、西燕(慕容泓燕兴元年)、南燕(慕容德建平元年)、北燕(高云正始元年),在十六国中居其四,可有半壁河山。吐谷浑遂率本部落千七百户(《北史》作七百户)西附阴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境内大青山)。这些记载,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吐谷浑一代先祖勃勃英姿和戎马生涯,以及他的家族子孙及文臣武将的功勋,也提供了吐谷浑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内容,可谓吐谷浑家史的百科全书。当时正值西晋怀帝永嘉(公元309耀312年)之乱,长缨在手,随又西迁上陇,止于枹罕(今甘肃临夏永靖之间枹罕山地区,其中部或称枹罕原)。其时这块地区为群羌所居,吐谷浑以此为据点,繁衍生息,异军突起,趋新附时,所向披靡,自陇西向西、南、北三方开疆拓土,成为一个地跨甘松(今四川松潘地区)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今青海果洛州地区又说今海西都兰地区),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幅员的大国;后来还曾囊括鄯善、且末,且一度远征于阗,倚天拔地,安邦定国,勇冠三军。直至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吐蕃蚕食吞鲸,尽有吐谷浑故地为止。吐谷浑享国共363年(一般从高宗龙朔三年,吐蕃进逼吐谷浑,南逃打压,吐谷浑兵败失势,走青海之阴算起,共350年)。此后,惨淡经营,鞍马劳顿,每况愈下,吐谷浑王诺曷钵附唐,唐最初置于浩门水南(今青海门源、大通、互助、乐都一带),再徙于凉州,最后移居灵州(后改为安乐州)及朔方、河东,仍称可汗,袭青海国王。至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慕容复卒,命骞时乖,封嗣始绝。若依此计算,则吐谷浑自立国至国除,共计385年之久。国亡政息,其在河东部族,语遂谬为退浑,缠绵幽怨,至宋时其地没于辽,从此在汉文记载中,销声匿迹,渐行渐远,无人问津,莫此为甚。

吐谷浑和慕容廆,都是北方大地的开拓者,都具备开国君主的一切特质。慕容廆文功武略,开疆拓土,为鲜卑人首度跨上历史大舞台奠定了基础。而吐谷浑襟怀远大,善于审时度势,他不囿于一时一地的胜负得失,在长达三十多年的迁徙中,壮大了族群的实力,筑起了建国立业的基石。

如果将公元284年慕容廆任首领作为前燕建立之年,前燕只经历四主,共八十六年,便被前秦所灭。吐谷浑却在八难九阻中走到青藏高原,在西羌故地立国,历经三百五十余年。

史家如此评说:浑与廆是连枝的兄弟,共生于偏远地带,他们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本民族的习性而迎合华夏文明,并先后立业建国。然而,慕容廆心胸狭窄、虚伪诡诈,其权位只传了数代便亡国了;吐谷浑宽宏大度,为了立国,历尽艰险,吃尽了苦头,但是却能把宽容敦厚的禀性传承下去,造福子孙后代。

吐谷浑曾在今青、甘、川、新四省(区)毗连的广大地区建立王国,在此地区内同时存在着羌、氐、匈奴、鲜卑、汉以及南诏的乌蛮、白蛮,西藏的且末、新疆的于阗等诸多民族,不过在人数比例上,以群羌为较众多而已,但吐谷浑民族始终贯一,起主导地位,世罕其匹,以企族运绵长。

吐谷浑和他们所建立的国家,受汉化程度较深,并行不悖。从部族时代,进而至封建时代,是从无关系进到有关系,这是统一的第一步。更进而开拓荒地,互相谦让,这是统一的第二部。这期间的进展,全是文化上的关系。因为必先国力充实,然后可以征服他国;亦必先开拓疆土,人口渐多,经济渐有进步;又比开拓渐广,各国间壤地相接,然后有剧烈的斗争;而交通便利,风俗渐次相同,便于统治等,尤为统一必要的条件。所以从分立而至统一,全是一个文化上的进展。从吐谷浑王叶延开始,羡慕中原,以中原王朝设官制度,便已设置了司马、长史等;视罴时又任用秦陇英豪为谋主。马端临《文献通考》也说自吐谷浑至视罴的儿子树洛干,“皆有才略知古今,司马、博士,皆用儒生”。到拾寅时,更建立城郭,“其居止出入窃拟王者”。他们还先后和前秦、西秦、南凉、北魏、北周即南朝刘宋、萧梁通使,接受封号,纳贡称臣,并由南朝引入佛教。这些事实都说明他们先于羌族广泛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和佛教文化。到夸吕自称可汗,在政治上徐图渐进,更进一步汉化。《北史·吐谷浑传》记载: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中、将军之号。其衣服(官服)也略同于华夏。隋开皇十六年,以光化公主妻夸吕子世伏,唐初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抜豆可汗,尚弘化公主。旋又以金城县主妻诺曷钵长子慕容忠(苏度摸末),次子慕容宝(哒芦摸末)要金明县主为妻。至高宗龙朔三年,因受吐蕃进攻,诺曷钵以数千帐附唐;咸亨间又辗转从青海东部浩门河流域走河西,再迁灵州(后改为安乐州),拜为安乐州刺史,仍存青海国王封号,相安无事。

吐谷浑族从中国历史上来说,塞北江南,它是一个少数民族,但从青海历史上来看,它又确乎是与西羌和吐蕃争相雄长、兵戎相见,后发制人,与北魏、隋、唐相持争衡、金戈铁马的一个西北边陲大国,屡败屡起,不仅当时少数民族中共享国136年的十六国远莫能比,就是统治中原的正统王朝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在立国时间上也瞠乎其后;同时它先后与北魏、隋唐联姻,与吐蕃结盟,在双方势力消长和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化干戈为玉帛,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至于它殚精竭虑,重负难荷,汲取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经营畜牧、开发丝路、修筑古城、远交近攻、移风移俗、重视文化、兴利除弊等方面,为开发和建设祖国的大西北,做出了巨大贡献,何况它所建立的政权,虽然唐中叶被吐蕃攻下,但这个民族顺势而为、应时而动,中流砥柱,虽经风剥雨蚀,日曝寒袭,但仍有一部分前仆后继,前瞻后顾,卓越功勋,一直存留到现代。这说明其不仅在建国的当初并未被羌化,而且在被并后的一千多年间,仍有相当一部分遗族在原羌地继续保持其民族的一些特征,既和羌族后裔的藏族有异,也与汉族、蒙古族不同。今土族就是一例称“吐谷浑后裔”的人文惠风,当之无愧,耳濡目染,处处和畅。

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慕容家族的铁蹄曾踏遍黄淮以北的广大地区,与东晋、前秦成三足鼎立之势。在那遥远的年代,鲜卑人就像夜空中的飞蛾,一次次扑向中原,投向光明,又一次次被汉民族和汉文化所消融、所吸纳。一千多年来,历史的演绎中早已经不见了鲜卑人的踪影,他们似乎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传说,又似乎总是飘忽在我们的眼前。

民族无常,人世代谢,只要寻到了根,本身就是为了留存,为了记住,为了重温,为了不朽。古往今来,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吐谷浑民族刻画出来的族源,让世界留存它,让人们记住它,让后世重温它,让它虽然时过境迁,也照样穿越时光,永葆不朽。

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总会得到大地的回报。

国名由来

骏马长嘶走西海,拓地河湟辟边塞。莫言代代奋不息,四百年月辉煌开。

吐谷浑是东晋初至唐前期活动在青藏高原上的游牧王国。曾驰骋高原,轰动一时。“吐谷浑”本是人名,他原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的庶长子,由于部落壮大与草原狭小的矛盾,与弟慕容廆发生口角,约于公元283-289年间负气率部西迁,取道阴山,途中滞留20多年,于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左右)西渡洮河,留居到今甘青交界地区大夏河流域一带。约公元329年,吐谷浑之孙叶延时正式建立了以鲜卑贵族为核心,联合羌人豪酋共同执政的地方政权,并用祖父的名字作为国号,巍巍如山,洋洋如海。百年梦盼,一朝成真。古国风采,更添新颜。

吐谷浑原属辽东慕容鲜卑,是檀石槐部落联盟的一部。公元三世纪涉归时徒居于辽东(今辽宁锦州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史称辽东鲜卑。慕容涉归有二子,长子庶出名吐谷浑,次子嫡出名慕容廆。涉归死后,嫡子慕容廆代统其众。不久,兄弟俩即产生矛盾,引起吐谷浑易辙改弦,决定西迁。《晋书》、《四夷·吐谷浑传》对吐谷浑西迁有较详细的记载:“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嗣位,而二部马斗,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

上世纪20年代,有外国传教士曾记录西宁土人从东北(吉林)由晋王带领十三支人马迁移而来的传说。后来兴起的边政调查中就有学者记载土人为吐谷浑后代的传说;上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时,在互助土族中搜集到他们祖先在东北胡斯井地方的传说;上世纪80年代,甘南地方志学者在卓尼土族中了解到具体的传说,土户家的故乡在遥远的东方,远祖临终时将军权交给大儿子,政权交给小儿子,但国王死后弟兄俩互不团结,为兄的便带着一批人马向西迁移到洮河边。这些传说显然是吐谷浑兄弟马斗相争而分部西迁故事的遗留。

关于吐谷浑的西迁,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据史记载:曹魏政权此时也被司马氏家族把持。在灭蜀之后,司马昭晋封为晋王。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用曹魏代汉的办法,通过“禅让”取得地位,以晋为国号,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正式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这样,自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起的分裂割据局面延续九十多年之后终于结束,中国又归于统一。

但统一局面只延续了二十多年。西晋内部十分腐朽,争权夺利十分厉害。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晋武帝是文帝的儿子,景帝之后,自然不敢退让。在武帝时,齐王攸颇有觊觎储位之意,似乎也有党附于他的人,然未能有成,惠帝卒立。惠帝是很昏愚的。其初太后父杨骏执政。皇后贾氏和楚王玮合谋,把他杀掉,而用汝南王亮,又把他杀掉,后又杀楚王,旋弑杨太后。太子,非后所生,后亦把他废杀。赵王伦时总宿卫,因人心不服,弑后,遂废惠帝而自立。时齐王囧镇许昌,成都王颖镇邺(今河北临潭县),河间王镇关中,连兵攻杀伦。惠帝复位,齐王入洛专政。河间王和长沙王又合谋攻杀之,又和成都王颖合谋,攻杀又。东海王越合幽,并两州的兵,把河间、成都两王打败,遂弑惠帝而立怀帝,此等扰乱之事,在公元291至306元的十六年间,使得西晋元气大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日渐强大,并不断迁入中原。公元316年,西晋为匈奴所灭,中国又陷入长达270余年的分裂局面。

西晋灭亡之后,在南方,公元318年,镇守建业的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以建康(此前称建业)为都城,国号仍用晋,史称东晋。东晋在南方延续了一百多年,于公元420年灭亡。随之,江南相继出现了以建康为都城的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四个王朝,史称南朝。

在北方,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长达120多年,期间只有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短暂统一北方近10年。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从北魏到北周,相继更替的政权,史称北朝。

近400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兴未艾,铺天盖地,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是大分裂、大动乱,白云苍狗,变幻莫测,但却蕴藏着统一的大趋势,各民族在交锋中相互融合,胡汉文化相互融汇,日渐趋于一体,为统一国家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三世纪前后,我国境内气候变冷,北方草场紧缩,牲畜屡有越界争斗现象,有限的狩猎和放牧空间使得吐谷浑及其部族生存面临巨大威胁。四世纪前后,作为庶兄的吐谷浑沿我国北方农牧变更线,率领自己的部族1700余帐向西迁徙。

经过长途跋涉,吐谷浑及其部族流落阴山南麓。其间,曾与华北地区汉族密切接触,逐渐向南靠拢,深深地被中原汉儒孔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敬山崇水、护佑生灵、追求长生等观念所吸引,主动吸收其有机成分与自己的原始自然信仰相结合。公元313年起,依旧持续的气候剧变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最终导致北方匈奴擦鞭长城、跨马阴山,中原地区则长期处在“永嘉之乱”的动荡之下,试图南下的吐谷浑被迫离开阴山再度西迁。

在北方,主要是胡汉交会,出现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高潮。生活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进入中原汉人农业区,这些游牧民族以半农半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民族汉族的“汉”文化相互交会,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吐谷浑西迁的经过及其所迁之地,据《晋书·慕容廆传记》、《晋书·吐谷浑传》、《青海通史》诸书记载相同。时间当在西晋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耀289年)之间。吐谷浑西迁之地,先“西附阴山”。阴山,即今内蒙古河套北的阴山山脉。这里原为匈奴故地,水草丰美。但在吐谷浑西迁之先,早有拓跋鲜卑徙牧于此,因此,吐谷浑在此很难长期驻牧,故在阴山一带偃武息兵,游牧20多年后,又向西南乘虚而入。“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永嘉之乱,边城之灾,兵革之患,即西晋末年延续16年的“八王之乱”。按《旧唐书》、《西戎·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公元313年),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吐谷浑从阴山南迁陇西后,又西迁至枹罕西北的罕原。《水经注》引阚《十三州志》云:“广大坂在枹罕西北,罕在焉,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千里迢迢,而创居此”。罕即今甘肃临夏市,广大坂即今小积石山。这里自秦汉以来至十六国时期都是羌人分布的前缘地带,锦绣河山,历历在目。

吐谷浑以枹罕为桥头堡,使浑身解数,向羌区推进。据史记载:首先控制了与枹罕毗邻的甘南和青海黄南地区,接着又向青海的海南、河源一带和四川西北地区扩展。《魏书·吐谷浑传》所载:“吐谷浑遂徙上陇,止于枹罕暨甘松,南界昂城、龙涸,从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昂城(《宋书》作“昂城”),地在今四川西北的阿坝;龙涸,即今四川松潘;白兰在以扎陵湖、鄂陵湖为中心的黄河源地区(又有说是今柴达木的都兰地区)。可见,吐谷浑在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范围,纵横驰骋,立马高原,基本上已经达到以甘南、黄南为中心,包括了川西北和青海的海南、果洛北部一带的广大羌人地区。

五胡十六国,是北方马背民族驰骋的时代。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少数民族,呼啸着你来我往,相继粉墨登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控制着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而吐谷浑的草原王国,是十六国之外又一个颇具影响的少数民族政权。

《资治通鉴》记载:吐谷浑死于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即在其由阴山迁徙后约4年。“吐谷浑半生戎马、一生倥偬,桑榆暮景,风蚀残年,撒手人寰,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长子吐延嗣。”吐谷浑在羌区发展的过程,即是与羌人矛盾斗争的过程。尤其吐谷浑进入羌区初期,遇到羌人的反抗。《晋书·四夷·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第二代创业主吐延雄姿魁杰,号称“项羽”崇尚武力,刚愎自负,在位十三年时,权力暴走,“负其智不能恤下”,为羌酋姜聪所刺。剑犹在其身,谓其将纥抜泥语重心长地曰:“竖子刺吾,吾之过也……所以控制诸羌者,以吾故也,吾死之后,广施德政,而通明理,善相叶延,速保白兰”,以图东山再起。吐谷浑主吐延被羌酋姜聪所刺,就是吐谷浑与羌人之间征服与反征服、控制与反控制斗争的突出反映。有诗写道:“大风有隧,强人所败。听言则对,良言如醉。非用其良,复俾我悖。”这就是说吐延过于逞强,蒙受祸患是他的不是。

吐延在位13年,年35岁,卒于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左右。吐延死后,其子叶延嗣位,面命耳提,才气横溢,刻骨铭心,成为吐谷浑第三代主。据《宋书》《梁书》记载:叶延“颇视书传”,“长而沈毅,好问天地造化、帝王年历”,受中华传统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为尊祖,遂以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为姓氏。“……因姓吐谷浑,亦为国号”。建立政权后,又以“吐谷浑”作为国号。《水经注》:“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至枝遮,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舌。”《南齐书》记载:吐谷浑部正式立国。叶延宣称以他的祖父的名字为国命名时仍念念不忘“礼云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吾祖始自昌黎,先宅于此,今以吐谷浑为氏,尊祖之义也。”这样,以家为国,吐谷浑叶延立国,这是吐谷浑族源族名的由来。史籍一般也用“吐谷浑”作为族名和国名,扬眉吐气,不绝于耳。

有关吐谷浑立国冠名,经邦论道,据《晋书·旧夷传·忠臣曰》记载:“吐谷浑分绪伪燕,远辞正嫡,率东部之余众,掩西羌之旧宇,纲疏政暇,地广兵全,廓万里之基,贻一匡之训,弗忘忠义,良可嘉焉。吐延夙标宏伟,见方于项籍,始遵朝化,夭于姜聪,高节不群,亦殊藩之秀也。叶延至孝,寄新哀于射草;辟奚深友,迈古烈于分荆;视连蒸蒸,光奉先之义;视罴矫矫,蕴经时之略;洛干童幼,早擅英规,未骋雄心,先摧凶手,奉顺者必败,岂天亡晋乎!且浑、廆连枝,生自边极,各谋孙而翼子,咸革裔而希华。胤奸凶,假凤图而窃号,浑嗣忠谨,距龙涸而归诚。怀奸者数世而亡,资忠者累叶弥劭,积善余庆,斯言信矣。赞曰:……谷浑英奋,思矫颓运;克昌其绪,实资忠训。”

吐谷浑孙叶延立国起,“吐谷浑”由人名转为族名、国名,正好匹配。一个由游牧转而为驻牧的伟大民族从此屹立在青藏高原。吐谷浑立国350年,余响150年,前后存续500年,横跨中原东晋、南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各个时期,直到北宋才从我国正史消失。吐谷浑强盛时期的主要活动集中于青海、甘肃和新疆南部,其中,都兰是吐谷浑从繁荣走向辉煌的出发点。在这一中华大地四分五裂、国内局势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以青海为中心的吐谷浑政权顺应时势,“秣马厉兵”、“屯田实边”、“争衡中国”,成为一个地跨东西数千里的中国西部强国。气吞山河,无以伦比。

诸王沿立

吐谷浑立国350年,15代,传位22世,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一体延伸,共生共长,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各显神通,气度非凡,令人折服,是中国历史上享国最长、传位最多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据《青海通史》、《吐谷浑资料辑录》记载的吐谷浑诸王沿立依次如下:

永嘉五至六年(公元311耀312年)

辽东鲜卑慕容吐谷浑氏至今甘南、川北地区,并逐步向西今青海省境扩张。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

吐谷浑病逝,长子吐延嗣。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

吐延为羌酋姜聪刺死,子叶延立。联合当地羌人首领,建立以漒川为中心的吐谷浑国。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

吐谷浑叶延卒,子辟奚立。

咸安元年(公元371年)

吐谷浑王辟奚遣使向前秦献马5000匹、金银500斤,前秦封辟奚为安远将军、漒川侯。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

吐谷浑王辟奚病逝,子视连继立。

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

吐谷浑王视连通使西秦,西秦封视连为沙州牧、白兰王。

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

吐谷浑王视连卒,子视罴立。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吐谷浑首领视罴被西秦大败于度周川。视罴被迫遣使谢罪。贡献方物,并将其子岩岂送作人质。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吐谷浑王视罴卒,弟乌纥堤立。

义熙七年(公元411年)

吐谷浑树洛干立。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

树洛干惭愤而卒,弟阿豺继立。自称骠骑将军、沙州刺史。

宋景平元年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

吐谷浑王阿豺遣使南朝。献方物,与刘宋修好。宋封阿豺为安西将军、沙州刺史、浇河公。

宋元嘉元年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

吐谷浑王阿豺死,弟慕玨贵继立。

宋元嘉五年北魏神嘉元年(公元428年)

吐谷浑慕玨贵子元绪执西秦浇河太守焦嵩,夺回浇河之地,夏主赫连定封慕玨贵为河南王。

宋元嘉七年北魏神嘉三年(公元430年)

宋封吐谷浑王慕玨贵为征西将军、沙州刺史、陇西王。

宋元嘉八年北魏神嘉四年(公元431年)

夏主赫连定灭西秦,旋为吐谷浑王慕玨贵俘获。

宋元嘉九年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

吐谷浑遣使解送赫连定至北魏国都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封慕玨贵为大将军、西秦王。

宋元嘉十三年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

吐谷浑王慕玨贵死,弟慕利延继立。

宋元嘉十四年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7年)

魏封吐谷浑慕利延为西平王。

宋元嘉十五年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

宋封吐谷浑慕利延为陇西王。

宋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北魏遣晋王伏罗进兵吐谷浑,又乐都取道直至大母桥,慕利延惊奔白兰。

宋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承平元年(公元452年)

吐谷浑王慕利延死,树洛干子拾寅继立,建都于伏罗川。遣使南北朝,并接受其封号。

宋大明五年北魏和平二年(公元461年)

吐谷浑遣使向刘宋献善舞马、四角羊。

齐建元元年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

吐谷浑王拾寅遣使向南齐修好。

齐建元三年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

吐谷浑王拾寅死,子度易侯立,被南齐封为河南王。

齐永明八年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

吐谷浑度易侯卒,子伏连筹立。北魏封伏连筹为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

梁大通三年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

吐谷浑王伏连筹卒,子呵罗真立。

梁中大通元年,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

吐谷浑佛辅立。

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

吐谷浑可沓振立。

梁大同元年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

吐谷浑王夸吕立,在青海西15里筑伏俟城为都。始自号为可汗。

梁大同八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公元542年)

吐谷浑遣使至东魏朝贡修好。

吐谷浑遣使向北周朝贡通好。

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

吐谷浑王夸吕卒,子世伏立,光化公主下嫁世伏。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五月,吐谷浑遣使向隋进贡。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

十二月,吐谷浑王世伏被杀,弟伏允继位,依俗妻光化公主。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隋炀帝西巡,大破吐谷浑,在其境内置:河源郡,治赤水城;西海郡,治伏俟城。并置积石镇,在河曲一带广开屯田。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

唐遣使吐谷浑,相约夹攻李轨,并送隋时留质长安的吐谷浑王伏允子慕容顺返归吐谷浑。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吐谷浑屡寇唐边,唐命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等率军分五路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败逃图伦,为左右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天柱王率部降唐,唐封其为西平郡王,号“胡吕乌干豆可汗”。

年底,慕容顺被部下所杀,其子燕王诺曷钵继立。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吐谷浑王诺曷钵遣使贡唐,请颁唐历,奉唐年号,并遣子弟入侍长安。唐太宗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抜勒豆可汗”。至此,吐谷浑完全成为唐朝的属国。

有关吐谷浑诸王沿立:据《册府元龟·外臣部·继袭第二》内《吐谷浑传》记载:西北吐谷浑本鲜卑徒何徙归之子,吐谷浑死,长子吐延嗣,吐延性酷刻暴,为昂城羌姜聪所刺,剑犹在体,呼子叶延。叶延立,方面大耳、虎背熊腰、目光深邃、年轻气盛、仁义孝道。乃以王父字为氏,亦以为国号。富有一方而不骄,贵为汗王而不傲。叶延死,子碎奚立,性淳谨,三弟专权,碎奚不能制,诸大将共诛之。碎奚忧哀不复摄事,命若游缘,奄奄一息,不久命归黄泉。便早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遂立子视连为世子,委之事,号曰莫贺郎,争强好胜执掌政事,亡有四方。视连立十五年,死,弟视罴立。视罴死,子树洛(干)并幼,弟乌纥提立。乌纥提死,树洛干立,自号车骑将军,是岁,晋义熙初也。树洛干“文能令人信服,武能威慑周边”气度不凡。

树洛干死,弟阿豺立,深谋远虑、大修武备,自号骠骑将军、沙洲刺史,宋少帝封为浇河公。阿豺临死召褚子弟告之曰:“先公车骑,舍其子虔以大业属吾,吾岂敢忘先公之举而私于纬代,其以慕玨贵继事。”言终而死。宋文帝又授慕玨贵为陇西公,后魏太武遣使册拜慕玨贵为大将军、西秦王。太延二年,慕玨贵死,弟慕利延立,改封西平王。慕利延足智多谋,风度儒雅,勇武好功,波澜不惊,创下“九合诸羌、一筐天下”光辉业绩。

慕利延死,树洛干子拾寅立,改革朝政,施恩于民,始邑于伏罗川,后拜为西平王。太和五年,拾寅死,子易度侯立。易度侯死,子伏连筹立,封为吐谷浑王。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夸吕在位半百余年,拂逆民意,一再孤行,卒,子世伏嗣。世伏为国人所杀,立其弟伏允为主,为隋所击,客于党项。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复其故地。

唐贞观九年,诏特进李靖讨破之,伏允自缢而死,国人乃立其嫡子太宁主顺为可汗,称臣内附。太宗封顺为西平郡王,仍授胡吕乌干豆可汗。顺立未几,为臣下所杀,其子燕王诺曷钵嗣立,封为河源郡王,仍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至此大多,吐谷浑诸王历史上评价很高。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大家风范;在军事上,文武韬略,远交近攻;在经济上,立足畜牧,经营丝路;在文化上,仰慕汉文,移风移俗。但也有个别诸王在政治上,鼠目寸光,常与周边擦枪走火;在军事上看似颇有才华,英勇善战却又似乎人皆可败,无如神助。

其后,吐谷浑为吐蕃所得,诺曷钵徙其部众于灵州之地,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垂拱四年卒,子忠嗣。忠卒,子宣赵嗣,圣力三年袭父,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宣赵卒,子希皓嗣。希皓卒,子兆嗣。及吐蕃陷安乐州,其部众又东徙,散在朔方、河东之境。贞观十四年,以朔方军节度副使慕容复为袭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乌地也拔豆勒可汗,未几卒,其封遂绝。功败垂成、国亡不息、长歌当哭,然藕断丝连、劫后余生、名存实亡、扼腕叹息。唐末有首领赫连铎、拓拔思恭,后唐有白承福、念公山、薛粪堆,各有部族。只留下无奈的凭吊和深邃的怀念,抛给世人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发展畜牧

自古以来,青海虽系边陲重野,然而广阔的草原和戈壁滩中天然的绿洲,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西部羌人是青海畜牧业的早期开发者。西晋末,辽东鲜卑慕容氏吐谷浑部移居甘青地区,后发展为吐谷浑国。《魏书·吐谷浑传》中有“塞表之中,号为富强”,原来生活在这里的诸羌大部分与鲜卑人杂居融合,融入吐谷浑这个新共同体的还有部分汉族以及氐、西戎、诸胡等部落的人。吐谷浑西迁之前是东北辽河一带纯粹以游牧为生的部落,西迁之后,与青藏高原原来从事游牧的羌人融为一体,东北和西北游牧生产技术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六畜兴旺,对青海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南史》记载:先前吐谷浑生态“乏草木,少水潦,四时恒有冰雪,惟六七月雨雹甚盛,若晴则风飘沙砾,常蔽光景。”“地常风寒,人行平沙中,沙砾飞起行迹皆灭。肥地则有雀鼠同穴,生黄紫花;瘦地辄有瘴气,使人气断,牛马得之疲汗不能行。”吐谷浑战天斗地,不怕自然环境残酷与生存条件的艰苦,所以能在每年约半年的时间安心驻牧,奠定畜牧业基础地位,艰苦奋斗自然是这个古代民族最优秀的品质,而巧妙地利用自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主动变革则是最富智慧的兴国安邦之策,举世瞩目。

吐谷浑主要靠发展畜牧经济使得国力强盛。当时青海地区畜牧业的发达可从中原封建王朝征伐吐谷浑时往往俘获数以万计的杂畜可知。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六月,魏遣征西将军阳平王新成等击吐谷浑拾寅,一次即“获杂蓄三十余万”。吐谷浑国所属的乙弗部(又称乙弗勿敌国)驻牧于青海湖周围,“众有万落,风俗与吐谷浑同。然不识五谷,唯食鱼及苏子。苏子状若枸杞子,或赤或黑。”乙弗部充分利用青海湖及周围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以渔猎采集所获作为重要的生活来源,但其主体经济仍是畜牧业。乙弗部在公元五世纪中叶前原是南凉秃发氏属部。《北史·吐谷浑传》有: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南凉王秃发辱檀以乙弗叛已,穷兵黩武,“乃率骑七千袭乙弗,获牛马羊四十余万。”是年南凉山河破碎,家国败亡,乙弗部降西秦。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西秦王乞伏炽磐“以提孤(乙弗部首领他子之从弟)奸猾,终为边患,税其部中戎马六万匹”。乙弗鲜卑人口并不算多,只有“万落”之众,而在短短三年内,先后被掳掠和征发的牲畜竟达46万以上,可见其畜牧业经济之发达。吐谷浑的牲畜主要是马、牦牛、藏系绵羊和山羊等。此外,青铜器时代诺木洪文化的先民已开始饲养的骆驼到吐谷浑时代。数量明显增多,成了青海的主要牲畜之一。

青藏高原盛产良马,而且有着悠久的养马历史,考古工作者在今西藏吉隆、聂拉木、札达和比如以及青海贵德、共和盆地等地区,发现了许多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就像猿人是人类的祖先一样,三趾马是现代马的祖先。三趾马体形较现代马小,前后蹄有三趾,处于原马向真马过渡阶段,大约在3000万年前,原马逐渐进化成为真马。这说明青藏高原是马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张姓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铜马俑———踏鸟的铜奔马,此铜奔马不仅在艺术上为世人叹为观止,就是典型的良马模形也一呼三叹。它外貌俊美,品格优良,挽乘结合,力速兼备,善走侧步。据有关专家研究,与青海祁连山南北、青海湖周围所产的浩门马在“体重、外貌、体质、体尺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说明铜奔马的生物原型与青海的浩门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自汉代以来,河西、青海等地的汉羌民族用本地的良种马与中亚的汗血马交配,培育出了像出土的铜奔马那样的良马。至迟在东汉前后,这种俊逸无比青海马即“青海骢”早就立马昆仑、驰骋中原,名誉中外。

吐谷浑国之所以能长期存续并不断发展,与其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吐谷浑是个游牧王国,其主体经济是畜牧业,只兼营少部分农业。吐谷浑畜牧业经济中,养马业最为发达,而且在马的品种改良方面更有卓著成就。《北史》记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母)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以上在海心山求“龙种”的记载虽有神话色彩,但吐谷浑人以中亚良马为母体,以青海湖环湖地区的浩门马为父本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骏异的青海骢的方法和过程,则是符合择优隔离繁殖的科学道理的,史籍中多见吐谷浑“多善马”、“出良马”、“良天骏马,尽用享受”的记载,反映了吐谷浑人在培育良马方面做出的巨大而又特殊的贡献。

吐谷浑畜牧经济中,除养马业较为发达外,还善养牦牛、羊、骆驼、骡等。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它不仅是吐谷浑民族必需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的衣食之源。吐谷浑所特有的畜牧经济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便成为吐谷浑经济的又一特征。

吐谷浑人不仅善于培育良马,还擅长训马。他们把骏马训练得能在音乐中翩翩起舞,故称之为“舞马”,类似今天的马戏技艺。史籍中多次提到吐谷浑将训练成的舞马作为珍贵的方物向南北朝进贡之事。《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世祖大明五年,拾寅遣使献善舞马、四角羊,皇太子王公以下,上舞马歌者二十七首。”宋孝武帝刘骏还特意命谢庄作《舞马赋》,大加赞颂。梁武帝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吐谷浑又“遣使献赤舞龙驹”。史籍对吐谷浑向北朝贡献舞马的史迹也不乏记载,有“推此以论,舞马起翩,六马仰秣,不复疑矣。”西魏元宝炬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吐谷浑王夸吕遣使献“能舞马”,舞马成了吐谷浑维系和加强与南北朝外交朝贡关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了南北朝统治者宫廷娱乐活动的重要工具。

编者特据梁沈约撰的《宋书·列传第四十五谢庄传》,将《舞马赋》转抄如下,可破解谜团:“天子驭三光,总万宇,挹云经之留宪,裁河书之遗矩。是以德泽上昭,天下漏泉,符瑞之庆咸属,荣怀之应必躔。月晷呈祥,乾维效气,赋景河房,承灵天驷,陵原郊而渐影,跃采渊而泳质,辞水空而南傃,去轮台而东洎,乘玉塞而归宝,奄芝庭而献秘。及其养安骐校,进驾龙涓,辉大驭于国皁,贲上襄于帝闲,超益野而逾绿地,轶兰池而轹紫燕。五王晦其术,十氏懵其玄,东门岂或状,西河不能传。既秣苞以均性,又佩蘅以崇躅,卷雄神於绮文,蓄奔容于帷烛,蕴鹔云之锐景,戢追电之逸足,方叠镕于丹缟,亦联规於朱驳。观其双壁应范,三封中图,玄骨满,燕室虚,阳理竟,潜策纡,汗飞赭,沫流朱。至于《肆夏》已升,《采齐》既荐,始徘徊而龙附,终沃若而鸾眄,迎调露于飞钟,赴承云於惊箭,写秦垌之弥尘,状吴门之曳练,穷虞庭之蹈蹀,究遗野之环袨。若夫蹠实之态未卷,凌远之气方摅,历岱野而过碣石,跨沧流而轶姑余,朝送日于西坂,夕归风于北都,寻琼宫于倏瞬,望银台于须臾。

若乃日宣重光,德星昭衍,国称梁,岱伫跸,史言坛场望践,鄗上之瑞彰,江间之祯阐,荣镜之运既臻,会昌之历已辨,感五繇之程符,鉴群后之荐典。圣主将有事于东嶽,礼也。于是顺斗极,乘次躔,戒悬日于昭旦,命月题于上年。騑騑翼翼,泛修风而浮庆烟;肃肃雍雍,引八神而诏九仙。下齐郊而掩配林,集嬴里而降祊田,蒲轩次巘,瑄璧承峦,金检兹发,玉牒斯刊,盛节之义洽,升中之礼殚,亿兆悦,精祗欢。聆万岁于曾岬由,烛神光于紫坛。是以击辕之蹈,抚埃之舞,相与而歌曰‘耸朝盖兮泛晨霞,灵之来兮云汉华。山有寿兮松有茂,祚神极兮贶皇家。然后悟圣朝之绩,号庆荣之烈,比盛乎天地,争明乎日月,茂实冠于胥、庭,鸿名迈于勋、发。业底於告成,道臻乎报谒,巍巍乎,荡荡乎,民无得而称焉。”又使庄作舞马歌,令乐府歌之,或昂首,或摆尾,或腾蹄,或吐气,献歌献舞,气氛热烈,其场面之大,造型之真,令人瞠目结舌。

吐谷浑育马驯马,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它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它不能取代,非它莫属;它不能跨越,舍它其谁?在它的时代它才存在,它的存在属于它的时代。后人经常会对吐谷浑育马培成的“青海骢”徒生慕恋,有着永远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记忆情节。自是以后,又复大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