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检验机构科研需求的现状研究:以某大型产品质量检验研究机构为例
2014-12-19刘友华
刘友华
(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体现在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上。为了促进质监系统检验机构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由检验机构向检验研究机构转型,调查组以质监系统某大型检验机构为实证研究对象,组织开展了“科研专题调查”活动。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1],问卷实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问卷回收率90.5%。
1 科研现状
1.1 科研人员
该检验机构系事业单位,目前在职员工466人,其中从事科研的人员有200人,科研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科研人员以检验部门科技人员为主,约占90%;年龄构成以31~40周岁居多,占近50%;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和硕士为主,占近90%;职称以中级职称居多,占近50%。可见,该机构科研人员的结构基本合理。
表1 科研人员情况表
1.2 设备设施
该检验机构拥有实验室面积3.6万m2,仪器设备8000多台(套),固定资产2.06亿元,设有塑胶化工实验室、食品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电器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机械实验室、消防实验室、儿童用品实验室和工程检测实验室10个实验室。
1.3 科研项目
该机构制订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从科技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管理、经费管理、验收结题、成果管理及科技进步奖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2012年,该机构科研立项160项,其中国家质检总局立项34项,省部级立项10项,省质监局立项46项,科研立项数呈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2008-2012年科技项目立项情况
2 科研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质监检验机构在“科技兴检”战略的指引下,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级质检中心及科研设施建设、科技项目立项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品牌技术含量,调查重点从资金、设备、培训(含调研)、政策、信息、时间、立项渠道等七个方面对科研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该机构的科研需求情况见表2。按需要和非常需要两个程度选项累计,科研需求的累积频率排序如下:一是科研时间的累积频率为97.1%,二是立项渠道的累积频率为96.5%,三是科研政策的累积频率为95.9%,四是科研信息的累积频率为93.6%,五是科研资金的累积频率为93.3%,六是科研设备的累积频率为93.1%,七是培训及调研的累积频率为91.5%。七个方面的需求程度都达到90%以上,可见资金、设备、培训(含调研)、政策、信息、时间、立项渠道都是做好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其中科研人员对科研时间的需求最大,这是由于该机构的检验工作非常繁忙,检验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搞科研,因此对科研任务重的实验室有必要设专职的科研人员。
表2 科研需求一览表
2.1 科研资金的需求
对“您希望从哪些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的调查显示,42.5%的人希望获得本机构科技项目资金补贴,40.9%的人希望获得政府科技项目资金补贴,16.3%的人希望获得本实验室项目补贴,0.3%的人希望获得其他合作资金支持。可见资金支持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该机构内部科技项目立项数偏少,不能很好地满足科技人员希望获得本机构科技项目立项和资金补贴的需求。这表明该机构应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关注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提高效率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入手多做本机构科技项目,锻炼科研队伍,打好科研金字塔塔底的基础工作。
2.2 科研设备的需求
对“您希望在科研设备上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的调查显示,41.4%的人希望科研设备不提或少提折旧费用,34.5%的人希望建立科研设备采购绿色通道,22.9%的人希望科研时有仪器设备的优先使用权。科研设备的投入主要为今后的业务发展和产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但往往会影响实验室近期的绩效奖金,造成实验室不愿购买近期没有效益的科研设备。因此,大多数人希望获得科研设备不提或少提折旧费用的支持。
2.3 培训及调研的需求
对“您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培训或调研”的调查显示,33.4%的人希望到国内标杆实验室学习培训,21.2%的人希望外出调研,20.8%的人希望到国外实验室学习培训,13.9%的人希望参加本机构科研技能培训,10%的人希望参加本机构科研政策培训。可见,培训(或调研)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标杆最需要,希望到国内标杆实验室调研或学习培训。
2.4 科研政策的需求
对“您认为《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在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的调查显示,20.8%的人认为需要加大科研奖励力度,15.8%的人认为需要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外部的科技项目,14.4%的人认为需要完善科研机制,14.1%的人认为需要加大科研投入,13.4%的人认为需要鼓励科研人员争取外部经费进行科技创新,10.3%的人认为需要下放科技项目日常运作的责权利,8.7%的人认为需要简化科研制度,2.5%的人认为需要加大惩罚力度。可见,《科技项目管理办法》需要完善的主要方面为:一是要加大科研奖励力度,二是要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外部的科技项目,三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机制。
2.5 科研信息的需求
对“您希望在科研信息资源方面获得哪些支持”的调查显示,37.1%的人希望建设科研信息平台,35.9%的人希望协助上期刊网查阅科研资料,26.1%的人希望协助上图书网查阅科研资料。可见,在科研信息需求方面对科研信息平台的需求最大。
2.6 科研时间的需求
对于“目前科研工作占用您工作时间总量的”这一问题,1.2%的人占用工作时间总量的80%以上,2.9%的人占用工作时间总量的50-80%,24.4%的人占用工作时间总量的20-50%,71.5%的人占用工作时间总量的20%以下。可见,该机构用50%以上的工作时间做科研工作的人只有4.1%(7人),在受调查的71.5%的人中科研工作时间占用工作时间总量的20%以下,显然科研时间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科研人员在正常上班期间用于科研的时间比较少。
2.7 立项渠道的需求
对“您需要哪些立项渠道”的调查显示,21.5%的人需要省质监局科技项目与标准化项目立项渠道,20.5%的人需要省科技厅项目立项渠道,15.5%的人需要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立项渠道,15.3%的人需要国家质检总局项目立项渠道,10.9%的人需要省经贸委和省信息化局项目立项渠道,9.9%的人需要省发改委项目立项渠道, 6.2%的人需要科技部项目立项渠道。可见,立项渠道需求比较大的是省质监局科技项目与标准化项目立项渠道和省科技厅项目立项渠道。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的检验检测机构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品牌匮乏、国际化程度不高、高端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不能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2]。下面针对该检验机构的科研与科技创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1 科研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该机构的科研大都是以各个科研人员各自为阵,在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上存在不足,缺乏影响力大的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项目。从获奖情况看,该机构的最高科技水平只达到省部级三等奖的水平,这与科研团队的科技视野和科研水平有关。
3.2 科研与检验工作的矛盾比较突出
存在“为了完成科研考核任务而科研”的现象,科研项目结题及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单独核算的实验室,检验业务收入直接影响了部门的绩效奖金,而科研补贴收入未纳入实验室的收入,因此科研不重要的思想影响了科研时间的保障。
3.3 科研仪器不够先进,科技进步动力不足
目前,由于科研仪器问题影响科研项目完成的情况时有发生。按现有制度,投入的科研仪器设备跟普通的检验设备一样计提折旧费用,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对眼前绩效奖金的影响很明显,因此各实验室不敢投入科研仪器设备,这影响了科技进步及组织长远发展。
4 对策措施
(1)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培养一流科研团队。一是应提高科技创新意识。深刻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贯彻“科技兴检”战略,整合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高标准建设产品质量检验服务平台,以提升检验检测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培养一流科研团队。单靠几个科研骨干单兵作战难以在短时间里取得科技突破,只有学习标杆培养发挥团队的力量,甚至整合外部科研力量,联合争取项目和科技攻关,才能有效提升科研的水平和层次。
(2)完善科技政策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扩大科技项目立项范围和渠道,对参与的外部科技项目可以子课题形式在该机构立项,对技术储备的科研设备给予政策倾斜,将科技项目补贴计入检验部门的收入,以及简化科技项目运作流程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职工从事科研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探索适合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及SCI/EI收录文章的奖励力度,在岗位晋升、职称评聘、培训考察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从物质和精神上完善激励措施。三是加大机构科研资金的投入,鼓励机构科技项目的立项,并由高层领导协调保障各类科技项目的科研时间,将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检验工作量计提绩效奖金。
(3)完善科研信息管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一是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科研的工作效率。此外,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研信息交流平台,将科技项目申报流程、申报信息、科研政策、各种表格和科研材料范本纳入平台,供大家学习,并鼓励科研人员上传前沿的科技动态,供大家交流。二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相关期刊网等电子化查询平台,以更便捷的方式了解科研动态和查阅科研资料。三是加强科技交流活动,一方面要促进机构内部科技交流,沟通检验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探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的科技交流,派人到标杆实验室调研或学习培训,邀请有关专家来院进行科技交流和研讨,让科技人员了解前沿的科技动态,启发科研思维。
[1]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1-12-16)[2013-10-30]http:// www.gov.cn/zwgk/2011-12/16/ content_2021875.htm.